不久前熱播的古裝劇《夢華錄》中,《夜宴圖》成為貫穿全劇的線索、多方力量角逐的焦點。劇中這幅圖是虛構的,但類似的畫作《韓熙載夜宴圖》卻真實存在過,至今流傳。一幅畫作,為何有如此之大的魔力?究竟是何種畫作,能記錄過往作為證據?這類作品就是 “敘事畫”。
魏晉南北朝:成教化助人倫
中國畫的敘事傳統(tǒng)由來已久,溯其根源最晚可至漢代?,F(xiàn)存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有“荊軻刺秦王”題材的描繪,這類畫作也有明確的敘事意圖。早期敘事畫是單幅畫面敘述一個故事、單個情節(jié),即藝術家選取故事中最戲劇化、最高潮的場景表現(xiàn)出來,如《荊軻刺秦王》畫像石就描繪了荊軻“圖窮匕現(xiàn)”,割斷秦王衣袖,匕首飛刺到柱子上,秦王大驚逃走的一瞬間。
魏晉南北朝是敘事畫發(fā)展的形成階段,視覺模式由“單個情節(jié)敘述”逐漸轉變?yōu)槎喾鶊鼍盎蚯楣?jié)來表現(xiàn)一個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較為詳細地呈現(xiàn)故事情節(jié)。這一時期的存世作品較少,有些還是后人的摹本,如楊子華《北齊校書圖》為宋代摹本,再比如傳為顧愷之繪的《洛神賦圖》共有三種,分藏遼寧省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盡管如此,從這些畫作中還是可以窺見這一時期的敘事畫風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英博物館藏的《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是顧愷之根據《女史箴》全文所作的圖像。畫作借歷代賢妃的德行勸諫西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遵守婦德?!芭贰痹谇貪h時期為宮廷女官的別稱;“箴”,有規(guī)勸、勸誡之意。此文在當時廣為流傳,被稱為“苦口陳箴,莊言警世”。
大英博物館藏本是現(xiàn)存最早的絹本敘事畫作。原文有十二段,畫作現(xiàn)存九段,也可以稱為九個故事,分別是:馮媛?lián)跣?、班姬辭輦、世事盛衰、修容飾性、同衾以疑、微言榮辱、專寵瀆歡、靖恭自思、女史司箴。另遺失前三段,分別是開宗明義、樊姬感莊、衛(wèi)女忘音。
隋唐五代:政治寓意闡發(fā)
隋唐五代是敘事畫發(fā)展的成熟期。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這一時期的人物畫在以形寫神基礎上注重寫實性,敘事畫也隨之成熟,出現(xiàn)了閻立本《步輦圖》、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等重要人物畫家的代表作品。
《步輦圖》為初唐杰出人物畫家閻立本所作,此作反映了唐初重要歷史事件,繪唐太宗李世民坐于步輦之上會見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形,周圍有典禮官、翻譯官及宮女等陪同,后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蕃王松贊干布通婚聯(lián)姻,畫作為歌頌古代漢、藏民族友好交往的作品。
閻立本的畫作多記錄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張萱畫作則多描繪貴族女子的生活情景及細節(jié),如《虢國夫人游春圖》就記錄了天寶十一年(752年)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huán)姐妹虢國夫人及眷從盛裝出游的情形;《搗練圖》表現(xiàn)女子們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從左至右將搗練、絡線、熨平、縫制等場景并于一卷優(yōu)雅呈現(xiàn)出來。
隋唐五代時期的敘事畫技法更加成熟,人物刻畫較前代更為寫實,造型姿態(tài)多樣,通過服飾、動作、神情、環(huán)境等來體現(xiàn)人物身份、地位,更加有效地來表達要敘述的事件及情境,組織畫面的方式也更加高明有效,圖繪敘事的功能進一步加強。
宋元:多姿多彩的頂峰
宋元之際,畫家隊伍擴大,繪畫技法多元,除了工筆重彩外,還有白描、減筆畫等,敘事畫不再拘泥于表現(xiàn)單個或者幾個人物,而開始用眾多人物烘托場景,敘事畫也不僅局限于人物題材,其發(fā)展進入高峰時期。
《清明上河圖》為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存世孤品,也是最為知名的風俗畫之一。它再現(xiàn)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清明時節(jié)汴河及兩岸風光,采取鳥瞰角度和散點式構圖,將800余位人物組織在市郊、虹橋附近及繁華市區(qū)三段中,疏密得當,節(jié)奏分明,結構嚴謹,單個人物雖小,但卻衣著、神情、姿態(tài)生動,畫法工細靈活,真實呈現(xiàn)了宋代城市繁華面貌和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狀況,可謂敘事畫到達高峰時期的代表作。南宋承接前代余續(xù),由于其偏安一隅,文官政治發(fā)達,豪放派詞風盛行,注重政治寓意的闡發(fā)也成為這一時期敘事畫的特點,如《中興瑞應圖》《晉文公復國圖》《詩經圖》《采薇圖》《文姬歸漢》等。
元代開始出現(xiàn)了花鳥題材的敘事畫作。大英博物館藏的元代謝楚芳《乾坤生意圖》就是一幅工筆花鳥敘事畫。此卷是元代畫家謝楚芳以工筆方式繪制的小蟲營食為主題的畫作。畫作可分六個部分,每一組皆以數(shù)叢花草相互交錯為中心,多種小動物穿梭其中。畫卷看似生機勃勃、田園逸趣,實則描繪的是動物為生存而絞殺捕獵的場景,并借此比擬世事。后有多人題跋,以元人居多,由此可觀元代文人心境。此圖流傳有序,繪制精良,代表了元代工筆花鳥寫實畫風的較高水平,也是承襲宋畫寫實畫風的典范之作。
元代以人物為主題的敘事畫中,以任仁發(fā)《張果老見明皇》最為杰出。圖繪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張果老及其弟子謁見唐玄宗李隆基的故事,畫作抓住了張果老在唐明皇前施法術的一瞬間進行描繪。此作以盛唐為背景,人物表情生動,寄托了元代江南文人對唐宋文化的認同及復古。
明清:宮廷民間的分野
明清時期,敘事畫開始更多地服務現(xiàn)實,記錄當時發(fā)生的歷史事件、戰(zhàn)爭場景、名人事跡、行樂雅集等場景。在繪畫技法、審美趣味、題材內容等方面,也開始出現(xiàn)宮廷與民間的分野:宮廷敘事畫注重繪制影響國家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而民間尤其是文人則傾向于雅集題材,用于記錄文人交往,抒發(fā)個人志向與逸趣等。
首先是記錄重要歷史事件、表現(xiàn)國家宏大敘事、宮廷生活類作品。這類作品創(chuàng)作主體通常是宮廷畫師,以往的美術史中提及較少,卻是極為有特色的明清敘事畫,明代有《抗倭圖》《平番得勝圖》《南都繁會圖》《宣宗行樂圖》等,清代有《康熙南巡圖》《乾隆南巡圖》《姑蘇繁華圖》等。
《抗倭圖》以手卷的形式呈現(xiàn)了倭寇入侵、百姓避難、水面交戰(zhàn)及獻俘報捷的情形,是集褒功與記事為一體的敘事畫。借抗擊倭寇成功這一歷史事件,來彰顯明朝強大的軍事實力。事實上,任何朝代,軍事實力都是核心競爭力,清代《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平定西域獻俘禮圖》《平定準噶爾圖》等都是這類表現(xiàn)國家宏大歷史的敘事畫,同時也對周邊國家和地區(qū)起到了軍事震懾作用。
帝王巡幸圖像的繪制是清代一類值得注意的特色,雖描繪的是帝王出行情景,但也是屬于國家重要事件類敘事畫。清代帝王推行“巡狩之治”,因此帝王出行堪稱歷代之最?!犊滴跄涎矆D》的創(chuàng)制,奠定了這類圖像的藍圖,《乾隆南巡圖》十二卷依此所作。此圖繪制了乾隆帝第一次巡幸江南的情形,其仿效康熙皇帝南巡舊例,從北京出發(fā),經德州,渡黃河,順運河南下,行經鎮(zhèn)江、蘇州、嘉興、杭州及紹興等地,記錄了乾隆皇帝南巡期間省方問俗、察吏安民、視察河工、檢閱師旅、祭祀禹廟和游覽湖山名勝的情景。
總的來說,明清時期的敘事畫題材、規(guī)模更加宏大,出現(xiàn)了十幾卷同時反映一個主題的敘事畫系列,敘事畫冊頁也盛行起來。
(摘自《文匯報》樊祎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