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杏國
【摘? 要】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筆者認為要想真正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提升數(shù)學課堂上的效率才是關鍵。課堂的低效導致學生對知識掌握不理想,長此以往,后續(xù)的復習、練習等補救措施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對此,筆者結合學生知識點掌握欠佳的問題,試圖通過對小學人教版數(shù)學教材進行“微調”,并融入備課中,讓課堂教學更符合學生的實際,使課堂教學“增效”。
【關鍵詞】數(shù)學教材;微調增效;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小學數(shù)學人教版教材,題材源于生活,突出解決問題,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教師展開教學活動的范本。然而,再完美的教材也不一定完全適合所有教師的課堂教學實際。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根據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學生學習思維的特點、自身的教學方式等,對教材進行合理微調。筆者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不夠理想,導致課堂效率下降,間接導致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加重,往往是以下原因造成。
(一)知識點問題情境不夠理想
為讓學生盡快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現(xiàn)有教材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guī)律,選取了貼近學生的問題情境。可是教材畢竟面對各省、市的學生,部分問題情境脫離學生實際,不利于學生的理解,或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知識點呈現(xiàn)順序固化
數(shù)學教材的編寫遵循的是知識的邏輯特點,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一般不可以隨意調動,教師要按部就班地展開。但是某些給定的知識點呈現(xiàn)順序,缺乏了教學的靈動性,教學的展開生硬不流暢,不利于學生的理解、掌握。
(三)知識點抽象難理解
小學低段學生以形象邏輯思維為主,中高段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也處于發(fā)展期。數(shù)學知識具有抽象性,數(shù)學知識中的概念、性質、法則、符號都是抽象的。學生對于抽象的知識點的理解是有難度的,有些教學內容學生理解不夠到位,導致課堂低效。
(四)知識點堆積易混淆
對于單一的知識點,學生掌握得還是不錯的,可是隨著學生的不斷學習,大量知識點堆積。如果理解不到位,會使學生記憶混淆、模糊,正確率大大下降。學生對于知識點理解不到位的根本原因,還是學生沒有真正將所學的知識點形成知識網絡。
基于以上原因,試圖對小學數(shù)學教材進行“微調”,并融入到備課中,進而優(yōu)化數(shù)學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微調增效”的概念及思考
數(shù)學教材的“微調增效”,是指教師首先根據課堂教學的低效,甚至是無效的現(xiàn)象,綜合分析學生的學情、教材的文本,以及學生的掌握情況,對教材文本內容進行細微的調整,使其更加符合教學實際,使課堂效率得到提高。
對教材的“微調增效”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習興趣,以及排除干擾因素;二是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適當調整知識點的呈現(xiàn)順序,幫助學生順暢理解知識點;三是面對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增加動手操作,讓學生內化抽象的知識點;四是擴充相關聯(lián)的內容,彌補知識鏈欠缺,清晰理解堆積的知識點。
三、“微調增效”的策略
對小學數(shù)學人教版教材進行“微調增效”,主要策略有以下四種。
(一)創(chuàng)設情境內容,在興趣中探索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入知識點的情境創(chuàng)設需要充分考慮吸引力。務必要結合學生的特點,選取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事例,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迅速投入到思考、探索中來,提升課堂效率。情境創(chuàng)設還應更有針對性。要在情境中排除任何不利于學習的干擾因素,選取更加貼切的材料,有助于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例如,六年級上冊“稍復雜的分數(shù)解決問題”的教學,這節(jié)課是教學的難點,所以情境的創(chuàng)設顯得更加重要。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必須抓住學生的興趣及排除任何干擾因素。筆者認為,例題的情境創(chuàng)設有些不合適,需要我們再創(chuàng)造。首先,可以采用更加貼近學生的事例、人物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吸引學生興趣,比如剛剛結束的比賽、游戲、活動等生活事例,便于學生更加投入思考并理解;其次,可以采用“個數(shù)”來做單位的事例,而不要用“千克”的單位事例,因為學生對于質量單位的理解,肯定不如對個數(shù)理解得清晰,應該盡量排除這樣的干擾,便于學生理解具體數(shù)量和分率之間的聯(lián)系,有利于對分數(shù)除法的數(shù)量關系的理解。
再如,三年級下冊“年月日”的教學,如果結合學生近期兒童節(jié)的一些準備活動引入,以“六一兒童節(jié)還有幾天”為問題情境,那么學生肯定是興致勃勃,躍躍欲試,情緒高漲,當然課堂效率也是驚人的。興趣趨動學習,感受學習“1個月有幾天”的必要性,進而激發(fā)學生探究“年月日”的學習積極性。
教材中的情境,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教學的內容、地域的特點來創(chuàng)設,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吸引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要盡可能地排除一切干擾因素,提高課堂效率。
(二)調整呈現(xiàn)順序,在順暢中理解
有些知識點,學生理解比較困難,掌握不理想,教師在了解教材、學生的具體情況后,適當調整教材知識點的呈現(xiàn)順序,讓后面的知識先進行教學,反而使學生容易理解。通過調整,更容易讓學生明白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提升課堂有效性。
例如,三年級下冊“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的教學,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如果先教42÷2(例1),學生很難理解為什么除法豎式是“二層樓式”而不是“一層樓”,進而影響后續(xù)學習。如果先教52÷2(例2),學生通過分小棒,理解了十位上的5還剩1個10,和個位上的2合起來再分,讓學生理解先分整捆的,再分剩下的小棒,需要分兩次才能分完。52÷2比42÷2的除法豎式能更清楚地看到分小棒的過程,搞清楚為什么要用“二層樓式”的除法豎式,充分理解除法豎式的意義。
再如,五年級下冊“正方體的認識”的教學,我們也可以調整一下順序,將“正方體的認識”放到“長方體的認識”之前教學,讓學生充分認識正方體的8個頂點、6個面、12條棱的知識后,再來認識知識點更復雜的長方體,學生會更容易理解掌握。因為認識長方體時,知識點多、時間緊,如果先認識正方體的“8個頂點、6個面、12條棱”,為認識長方體打好基礎,然后再去研究棱和面的變化,這樣就能平衡兩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學生已經學習了三年級的“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知識,也不影響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的認識。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教材內容要有利于學生的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因此,教師可以對教材的呈現(xiàn)順序進行微調,以提升課堂的有效性。
(三)增加動手操作,在活動中內化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抽象能力是核心素養(yǎng)之一,第四學段是重點提升的階段。對于小學階段,較為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增加動手操作的內容,讓學生在“做數(shù)學”的過程中內化理解,培養(yǎng)抽象思維能力,提升課堂效率。
例如,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教材上,是讓學生找來一些長方體、正方體的物體進行觀察,來理解特征??墒怯捎谝斫庹莆盏母拍钶^多,而且容易混淆,導致理解不夠深刻,可以增加用小棒搭長方體的操作內容,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本質屬性,內化理解?;顒涌梢赃@樣設計:教師為大家準備了三種不同長度的小棒,請你想一想,搭一個長方體需要幾根這樣的小棒?想好后領取小棒并開始搭建。也可這樣設計:給你16根小棒,是否能搭成長方體?在搭的過程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請四人小組同學各選擇一個袋子搭一搭(每個袋子分別有三種不同長度的小棒:7根5根4根、10根3根3根、3根8根5根、2根12根2根)。學生在搭的過程中,像是把長方體肢解了那樣,深刻認識了長方體的棱、面的特征。
再如,五年級下冊“物體旋轉”例3的教學,例3是讓學生把△OAB在方格紙上順時針旋轉90°,學生的作業(yè)是花樣百出,課后作業(yè)更是讓人哭笑不得。筆者認為,這節(jié)課應該增加動手操作環(huán)節(jié):1.讓學生拿一支筆在方格紙上旋轉90°、180°等,并畫出旋轉前后的線段。2.讓學生用兩支長短不一的筆,在方格紙上擺出一個直角,再進行旋轉,也記錄旋轉前后的線段。這樣,通過增加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并掌握線段旋轉的方法,也讓學生充分理解旋轉需要抓住關鍵的線段。
對于復雜、抽象的知識,教師要善于挖掘讓學生動手操作的素材,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參與活動,深刻理解本質屬性,內化知識,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驗,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四)擴充相關內容,在聯(lián)系中清晰
隨著學生的不斷學習,大量知識點堆積,使學生記憶混淆,錯誤率極高。筆者發(fā)現(xiàn),這是因為堆積的知識點的知識鏈存在缺陷造成的。只有擴充相關聯(lián)的教學內容,彌補這個缺陷,將知識形成完整的網絡,才能使學生思維清晰,理解到位。
例如,四年級上冊“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教學,這節(jié)課的教學,是繼學習了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后,面積單位體系中的最后兩個單位。這兩個單位是比較大的面積單位,不利于直觀認識,學完之后發(fā)現(xiàn),學生在單位的轉換上時常出錯。鑒于此,可以擴充“公畝”這個單位教學內容(1公畝相當于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使知識鏈完整,便于學生理解。擴充“公畝”這個概念,讓學生明白,邊長1厘米、1分米、1米、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分別對應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1公畝、1公頃、1平方千米。相鄰的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所以相鄰的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0。這樣,彌補了知識鏈的缺口,清晰理解每個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
再如,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的教學,當今社會飛速發(fā)展,學生會接觸到各種新鮮事物,比如芯片事件沸沸揚揚,比如我國探索太空的偉大成就。擴充一些關于更小的單位“納米”,以及更大的單位“光年”等知識,顯得非常必要。學生不會因此而茫然,也有利于掌握現(xiàn)有知識,既符合生活實際,也完善知識網絡,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真正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還孩子們一個美麗的童年,提升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有效性顯得特別重要。只有在課堂上讓學生盡可能地掌握知識、拓展知識、深挖知識,完成多層次的教學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長足發(fā)展,這樣才能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筆者基于學生對于課堂教學中知識點的掌握欠佳問題,展開小學數(shù)學教材“微調增效”的策略研究,使教材更加符合學生學習興趣、理解水平、思維習慣等實際,并融入備課中,提升課堂有效性。希望通過研究能為同行在小學數(shù)學教材的使用問題上提供一些啟示,努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
【參考文獻】
[1]劉翠鴻.進行課程二度開發(fā)的幾點策略[J].教師,2007(Z1):33-34.
[2]李蓉.小議數(shù)學教材二度開發(fā)中的偏差與對策[J].學園,201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