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興國
解題技巧
一、通讀材料,弄清論點(diǎn)
文言文閱讀中的語錄體、對話式論辯由于其體式的特殊性,與其他文言文,特別是傳記文的閱讀,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其閱讀的切入點(diǎn)與關(guān)注點(diǎn)值得我們研討體悟。
語錄體,最典型的代表是《論語》,其常用于門人弟子記錄導(dǎo)師的言行,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語的記錄,不重文采,不講篇章結(jié)構(gòu),不講篇與篇之間甚至段與段之間時(shí)間及內(nèi)容上的必然聯(lián)系,故稱之為語錄體。語錄體的文言文,語言簡明,語意深刻,往往在一兩句話便能刻畫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包含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經(jīng)驗(yàn)。
對話體,即通過一定的情景,模擬二者對話的內(nèi)容。對話體與其他文體不同的特征在于,它體現(xiàn)了對話者的在場性,因此也容易讓讀者如同置身于當(dāng)時(shí)的語境之中,聆聽古代賢哲的教誨,生動而形象。《孟子》較《論語》篇幅加長,議論增多,有些篇章還保留著語錄體的形式,是孟子語錄集結(jié),但多數(shù)篇章是通過對話體展開論辯的說理散文。這種形式除了承載論辯觀點(diǎn)之功能外,還有敘事的功能,使文章情節(jié)化、故事化。
語言是用來表情達(dá)意的,無論是語錄體,還是對話體,其觀點(diǎn)都十分鮮明,有些句子甚至成了經(jīng)典的人生格言、成語警句,而對話體的論辯色彩更為鮮明濃烈,因而,我們在閱讀語錄體或?qū)υ掦w文言文時(shí),一定要通讀全文,有在場意識,弄清論辯的主題,把握論辯的觀點(diǎn)。
二、聯(lián)系語境,推斷字詞
語錄體或?qū)υ掦w,特別具有語境,所以我們在閱讀語錄體或?qū)υ掦w文言文時(shí),一定要有語境意識,要結(jié)合說話者或?qū)υ捳叩恼Z言環(huán)境去理解文意,結(jié)合文意去推斷句意,去推斷字詞在那個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從而把握論辯的中心,弄清對話者的思想與主張,最后再回到對具體字詞的理解與落實(shí)上來。
三、前后勾聯(lián),準(zhǔn)確作答
1.通讀全文,把握論辯觀點(diǎn)。
無論是語錄體還是對話體,都是為了表達(dá)一個明確而富有哲理性的觀點(diǎn),語錄體較簡潔、直白,觀點(diǎn)往往以警句的形式出現(xiàn)。對話體由于充分顯現(xiàn)了論辯的特質(zhì),而論辯者在說服對方的過程中往往會運(yùn)用比喻、對比等論證方式,論辯的觀點(diǎn)有時(shí)又較隱晦,所以更需要我們帶著問題去快速通讀全文,從而把握論辯的觀點(diǎn)。
2.梳理文段,掌握論辯的層次與方式。
在快速閱讀中,我們應(yīng)有意識地對文段進(jìn)行概括梳理,弄清哪些是論點(diǎn)、哪些是論證的事例以及論證方式,這樣更有利于我們快速地把握文意、弄清觀點(diǎn),從而為推斷難懂的字詞作準(zhǔn)備。
3.字不離句,句不離段,推斷字詞意。
讀懂文言文,特別是語錄體、對話體等先秦散文,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根據(jù)文意去推斷具體的字詞,從而準(zhǔn)確理解文意。
4.研讀題干與選項(xiàng),準(zhǔn)確作答。
研讀題干,認(rèn)真比較選項(xiàng),并與原文文段信息點(diǎn)進(jìn)行對照,我們才能更準(zhǔn)確地鎖定答案。斷句題正確答案就在選項(xiàng)中,而文化常識題應(yīng)結(jié)合文段內(nèi)容加以考慮。文句理解題更是對文段中關(guān)鍵句子的綜合概括。簡答題需要我們關(guān)注全文,找準(zhǔn)信息點(diǎn),對文段進(jìn)行分析與綜合。
模擬演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shí),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对姟吩疲骸侍熘搓幱?,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閑暇,及是時(shí),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短住吩唬骸熳髂酰q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yùn)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yù)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kuò)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dá)。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p>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shù)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上》)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B.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C.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D.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2.下列對文中黑體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牖”指窗。先秦多用牖,窗少見。本義:窗戶。
B.“鄉(xiāng)黨”指鄉(xiāng)里、家鄉(xiāng);鄉(xiāng)族朋友。古代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合而稱“鄉(xiāng)黨”。
C.“爵”指古代飲酒的器皿,或指“爵位”,君主國家對貴族所封的等級。文中指前者。
D.“射”指官名或射手?!吧洹币彩枪糯囍唬干浼寄艿挠?xùn)練,又轉(zhuǎn)指射擊。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孟子說,倘若真的是厭惡屈辱,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當(dāng)?shù)墓傥唬胁拍艿娜藫?dān)任一定的職務(wù)。
B.孟子說,先王因?yàn)橛胁荒苋淌軇e人的心情,就有不能容忍人民的政治。
C.孟子說,造箭的人和造鎧甲的人是一對矛盾體,所以應(yīng)慎重選擇仁的職業(yè)。
D.孟子說,要施行“仁”,自己就必須具有“仁”,這如同射箭的射手。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國家閑暇,及是時(shí),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蹦敲矗径挝淖种忻献痈嬖V我們應(yīng)怎樣去實(shí)施“仁”?請簡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本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