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
經(jīng)典人物卡:林逋
舊檔案
他不惑之年開始隱居,結廬西湖孤山;他終生未娶未仕,與詩友文朋來往唱和;他以梅為妻鶴為子,清高孤傲,隨性灑脫。
他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浪漫的隱士,沒有妻子兒女陪伴的人生,照樣過得熱熱鬧鬧,詩意盎然。
他才華橫溢,一生所作詩歌、書法、繪畫作品數(shù)量眾多,但絕大部分已經(jīng)散佚,因為他根本不屑于保存這些東西。
他的創(chuàng)作,是興之所至即欣然提筆;完成則孤芳自賞,然后棄之。不過,就算其他作品都已丟失,只要那首《山園小梅》還在,就足夠了。
他,就是北宋著名的“西湖處士”、詩人林逋。
(常見點:梅妻鶴子;特立獨行;不趨名利;詩人與時代……)
常見段
古往今來,很多人羨慕陶淵明詩篇中的生活心境,但庸庸俗眾大都不敢像他那種,按照自己心性選擇適合的生活方式。也有少數(shù)人,去蕪存菁,做回自己。比如北宋隱逸詩人林逋。
林逋富有才學,通曉經(jīng)史百家,有人勸其出仕做官卻被謝絕。林逋覺得,自己的志趣不在追名逐利,面對青山綠水時,才覺得身心舒泰,情誼相宜。于是,他按照自己“恬淡好古、弗趨榮利”的心性,選擇了一種與主流社會相悖的生活方式:棄絕塵俗,歸隱山林。隱居的二十多年間,林逋一次都不曾踏足城市。因為他清楚,紛擾塵俗,萬象縱橫,卻沒有自己想要的。青山碧水,白鶴紅花,足以讓生命充滿豐盈的孤獨。
林逋的一生,讓我想起英國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遺言:“告訴他們,我已經(jīng)有過非常精彩的人生?!边@份無憾,是因為他按照自己志趣而活,雖與世俗格格不入,卻遵循內(nèi)心真實自我。
——江徐《我已經(jīng)有過非常精彩的人生》
新典故
林逋:大隱不隱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有世間最高貴的梅樹與最吉祥的鳥相伴,林逋實在是極盡了文人品性。林逋,他留下的不僅是一個名字代表的符號,更是一個浪漫千古的傳奇。
他歸隱的孤山,就在西湖邊上。山上孤獨清寂,山下笙歌繚繞,對掬手可得的繁華不屑一顧,這本身已相當難得。更難得的是,林逋雖已超凡脫俗,卻對俗世有著無比的理解與寬容。他自己不做官,卻從不反對別人做官,侄子及第,還很高興地作詩祝賀。這樣做似乎與大眾眼中的隱士風格不符,但這卻是何等的包容與大度,比起那些往往容易以己度人的清高文人,林逋顯然已經(jīng)達到了更高的境界。
隱居而不避世,這又是林逋的另一特別之處。由于詩書雙絕,情操高貴,慕名而來的人很多。這位高雅的隱士怕客人來了自己不在,就特地養(yǎng)了一只白鶴。每每在山中聽到鶴唳,便知是童子放鶴,有客來訪,急忙趕回家,對客人十分禮遇。相對于隱士往往的行蹤不定、難見首尾,林逋自有一種大氣,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隱者,不是身隱,而是心隱,既已心里云淡風清,便沒有必要以極端的方式回避一切,這才是真正的淡泊。
林逋的好友梅堯臣曾評價他說:“其談道,孔孟也;其語近世之文,韓李也?!笨酌鲜侨胧溃n李是實用,而林逋的的確確就是與陶淵明齊名的隱士。他終生不仕,孤山是他隱居后唯一的居所,此后不曾踏入繁華半步。這個人讓我感到,精神的歸宿可以與世俗結合得如此美好。多少人在入世與出世間搖擺掙扎,不甘又不舍,用世之心不可謂不大,而林逋,卻從容地找到了它們之間的平衡點。也許,他從來都沒有刻意地去尋找什么,他只是做了他自己。
點睛法
“大隱不隱”的林逋顛覆了“隱士”的傳統(tǒng)定義,在他那里,入世的煙火氣與出世的仙氣竟和諧地結合在了一起,這樣的林逋親切而富有人情味,消弭了“梅妻鶴子”帶給世人的冰冷感。如果給出一些關鍵詞來勾畫林逋的一生,那么以下詞匯一定是有的:超凡脫俗,包容俗世,非身隱而心隱,孤山。四個詞匯,前三個恰巧是“內(nèi)”,最后一個恰巧是“外”,內(nèi)外形成閉環(huán),完美地彌補了中國“隱士”這一群體的空白。
對于上述材料,考生可以從“隱與不隱”出發(fā),對“隱士”提出新的見解,或者展開辯證思考;可以就林逋身上矛盾與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展開有關人如何修身的思考;可以就待人接物的方式對人際關系作深入思考、分析;還可以就他人對林逋的評價,給林逋這個人物以新穎、客觀的評價。要言之,考生可以就上述材料發(fā)散思考,力求新見、新感受。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