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玲
閱讀文學作品時,從自己的感受出發(fā),用簡要的文字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評價寫出來,就是文學短評。寫文學短評,有利于梳理、積累個人的閱讀經驗,領悟創(chuàng)作、鑒賞的規(guī)律,提高文學審美能力。文學短評雖然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必須是一篇觀點鮮明、結構完整、層次清晰、語言流暢、短小精悍的文章。文學短評“好”的標準是什么呢?是能發(fā)出內心真實、鮮活、質樸的“真我”聲音,切切實實傳達符合年齡實際的感悟,有獨到見解,具有個性化色彩?!罢嫖摇钡穆曇粢宰髌窞榈妆?,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歷,發(fā)揮詩意的想象,力求有自己的發(fā)現,展現“我”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高雅的鑒賞品位。
那么,文學短評怎樣發(fā)“真我”之聲,展現個性色彩呢?
一、讀懂文本是前提
寫好文學短評的基礎是“懂”。沒有讀懂,就沒有鑒賞和品評。沒有讀懂,就難以理解作品的思想精髓,不能真實地展開“我”鮮活的思緒。真情實感最排斥不懂裝懂,即使再侃侃而談也是乏味膚淺的,因為失去了“我”對作品靈動飛揚的審美品味。我們要認真品讀作品,對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內涵、藝術特點等形成自己的理解,抓住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以此展開討論。
二、選擇一點作切口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從多方面觸動我們的情思,引發(fā)我們的思考,這些點都可以作為我們評論的切口。比如作者如何渲染氣氛,怎樣描摹景物,抒發(fā)了什么情感,運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為評論的焦點。寫短評時要能夠聚焦,抓住自己感觸最深的、具體的點展開評論,才易于表達真情實感,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流于表面。越是小的點,深入探究越能產生非凡的見解,挖掘出文學作品的深層含義。
三、按步評論有邏輯
文學短評雖短,但行文脈絡也要完整。較典型的布局是“總評—精敘詳議—收束全文”。總評是對評論對象做總體評價,以負責的態(tài)度陳述自己的看法;精敘詳議是根據評論對象,有選擇地引述或簡要復述文本,分析評論對象的本質特征及形成過程;最后揭示對評論對象的情感評價和思想評價,收束全文。在總評部分,陳述(敘述和引述)是為鑒賞評議服務的;精敘和詳議應讓“真我”發(fā)聲——不平庸的短評恰是在“用文本分析評論對象特征”這一部分寫得貼切、深刻,“真我”的聲音和個性色彩常常在此“潛伏”;收束全文是對評論對象的回扣,形成閉環(huán),起到重申觀點的作用。用問句收束全文可發(fā)人深省;用抒情句回扣評論對象可深化情感,張揚個性色彩;用對偶句總結可收到凝練有力的效果。怎么結尾,是有技巧的,取決于“我”的個性需求——想要一個怎樣的短評意境。
四、深挖文本現真我
這是文學短評的重中之重,下面以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為例來談。
1.探究根源求深刻
從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語言表達、思想內涵等入手,在闡述自己的觀點后,一定要追問“為什么”,多角度分析成因,使評論厚重且有獨特見解,可以從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性格追求、人生經歷、文學主張、思想境界、作品體例等角度來分析。比如評論陶淵明《歸園田居》的語言風格,首先發(fā)問“為什么語言質樸自然卻能穿透人心”,再從陶淵明的性格、人生經歷、文學主張等角度分析成因,便會深刻得多。
2.生發(fā)聯想拓寬度
聯系實際和親身見聞,文學作品使“我”聯想到了一個怎樣的畫面、情感世界,讓“我”受到了怎樣的啟發(fā)……這樣的描述分析,有利于拓展認識的寬度、思想的深度。比如評論陶淵明《歸園田居》的語言風格自然質樸,要寫清楚“我”產生的聯想和受到的啟發(fā):“正如在簡單自然里,精神得到了凈化,生命變得清澈而純粹,這是他在官場百轉千回苦苦掙扎的意義。心中盡純粹,筆下皆自然?!?/p>
3.揭示意義有個性
個性化見解的起點是以正確的價值觀深入理解作品的內容。對作品的某一角度作不同闡釋,或對作品的其他角度有不同觀點,利于抒發(fā)獨到的感悟和理解。挖根源、找同類、生聯想,使評論有全新的解讀、獨特的分析,展示“我”之個性色彩。比如揭示陶淵明《歸園田居》自然質樸的語言風格的意義和價值:“簡單純粹的語言,剝離了費力的猜測和解析,更適合‘為心聲,具有普適性,讓思想釋壓,展現了他辭官后真實的心境,而我們在這樣自然的語言里,看到了一個詩人的靈魂?!?/p>
【常見誤區(qū)】
1.以敘代評
這種現象是指評論停留在對作品的引述和復述上,沒有議論或評析過少。作品的內容是客觀存在的,“以敘代評”是干澀的,脫離了“我”之主觀精神的分析和議論,也就失去了文學的味道、邏輯的感染力。
2.有理無據
這種現象是指評論脫離作品,對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沒有予以有力的證明,評論無依據,難以發(fā)“真我”之聲和展現個性色彩。敘議結合要緊密,引述是論據,為“議”提供支撐。分析引述內容,是論證,為觀點服務。
【示例甲】
《琵琶行》到底是誰的悲歌?
潯陽、江畔,夜秋風;孤舟、琵琶,曲已終。白居易真的只是因一個素昧平生的女子悲傷至此嗎?
白居易因越職言事被貶至九江,寫《琵琶行》抒漂泊之悲、失意之苦?!跋悴菝廊恕毖灾镜奈膶W傳統讓他借琵琶女隱晦地哀緬仕途坎坷,追憐自己謫居荒地。“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痹÷犅勊毁H之事驚懼至極,當事人怎會“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琵琶行》的情感主線上奔波著一位詩人,對同是京城人的琵琶女,始于同情;對兩人皆是才華傍身遭冷落,繼而理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終于悲己。
一個是芳華垂萎、無人問津的歌伎,一個是因正義和忠誠而遭貶謫的官吏,他們的處境何其相似!琵琶女之于重利之夫,樂天之于大唐朝廷,實在可有可無,卑微至極!兩人“形異而情一”,自然有“相逢何必曾相識”之感。
江畔晚宴上謫居臥病的江州司馬,透過“促弦快彈”的琵琶女,嘆世事沉浮。我們或許還在那女子偶一抬頭的疲憊目光中,窺見了一代困窘堪憐的士人。
【示例乙】
寸寸愁情,字字誅心
《聲聲慢》開篇往事虛浮,尋不到琴瑟和鳴,覓不到天下承平,好似有所收獲,實際一無所得。冷的是無人相伴的心,清的是孤獨寂寞的境。時節(jié)交錯,寒暖交互,哪能忍受?只是暫時的心靈慰藉,被現實的骨感驅散,內心虛無的暖意被徹骨寒涼所代替。
雁過留感,風過留情,更添悲苦。與其說,李清照認為頭頂的大雁曾為她捎去家書,是舊時相識,不如說俯瞰大地的大雁勾起她對往昔幸福美滿生活的無限情思,也希望大雁能夠替她看看這支離破碎的家國。大雁見證了那個時代柔弱的女子身上少有的憂國憂民的情感。李清照獨自欣賞滿地黃花,與親人漫步花叢、與丈夫對菊創(chuàng)作的往事涌上心頭,“走過你走過的路,吹過你吹過的風,賞過你賞的景,至少還算擁有”。
千斛萬斛,飲不盡天涯淪落之苦。大江大海,載不動國破家亡之舟。
上面是兩位同學對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清照的《聲聲慢》寫的文學短評。甲文評論的目標集中,有根源挖掘,有聯想,寫出了自己的閱讀體悟和情感體驗,個性色彩突出,文學味道濃郁;乙文行文脈絡不夠嚴謹,雖然有一些獨特見解,但因開篇沒有總評,觀點和評論角度不明確,個性色彩不明顯,脫離作品,缺少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因此論證的說服力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