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霞
摘? ?要:核心素養(yǎng)是黨的教育方針,“雙減”政策主旨在營造良好簡潔的學習環(huán)境。從實驗器材、時政熱點、科技成果、發(fā)展史、物理學史、甚至熟悉的生活或物品結合教學內容對教學主線的精心選擇和建構,幫助學生走出正常課堂的零碎知識點的困惑,在課堂上就能完成知識的連結建構,提升學生高效學習的思維品質,有效落實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物理教學;核心素養(yǎng);雙減
1? 課改現狀
1.1? 核心素養(yǎng)
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要落到實處;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1 ] 。核心素養(yǎng)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yǎng)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1.2? 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漸形成的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四個方面。其中”“科學思維”主要包括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創(chuàng)新等要素;“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主要包括科學本質、科學態(tài)度、社會責任等要素[ 2 ]。
1.3? “雙減”政策
“雙減”政策是2021年國家相關部門綜合目前階段的教學環(huán)境頒發(fā)的重要文件,目的在有效減輕學生的課后學習壓力,對減輕課后的作業(yè)負擔以及課后輔導機構做了相關的具體要求?!半p減”政策目的是要不斷改變家長以及學生的錯誤觀念,進一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半p減”的主旨是對給教師把控的課堂教學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在減課后的同時怎么不斷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和建構知識體系,是物理教師必須予以思考并落實的關注點。
2? 現階段“過度”強調核心素養(yǎng)的物理課堂分析
2.1? “過度”構建科學探究素養(yǎng)的課堂
《新課程標準》指出:注重科學探究,突出問題導向,強調真實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不斷探索中解決物理問題,發(fā)展物理課程核心素養(yǎng)??茖W探究是物理課堂的美味佳肴,但一堂課若只是為科學探究而探究,一桌佳肴也會成為殘羹冷炙。
例如:在滬科版九年級物理第十四章第一節(jié)“電是什么”一節(jié)中,某節(jié)參賽課在探究帶電體的性質實驗中,設計的摩擦起電實驗有:玻璃棒和絲綢摩擦、橡膠棒和毛皮摩擦、圓珠筆和衣物摩擦、氣球和塑料袋摩擦、塑料管和塑料袋摩擦、泡沫和塑料袋摩擦;設計的輕小物體有:碎紙片、塑料絲、細水流、粉筆灰、泡沫小顆粒、泡沫球、氣球,教學過程中將所有帶電體和輕小物體吸引的實驗由學生動手操作后再由教師演示或同學展示一遍。課堂氣氛看似熱烈,師生配合默契。這種過度的科學探究課堂雖然對“科學探究”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行精心的演繹,但是這種熱鬧的科學探究,其實無非是重復簡單的走龍?zhí)?看似默契的配合卻是毫無創(chuàng)意的劇本套路,根本無法入心,無法適應“雙減”政策下的高效課堂的構建。
2.2? 德育教學的“穿衣戴帽“化課堂
課堂教學必須緊扣立德樹人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意識,但物理課堂中若是為了核心素養(yǎng)而核心素養(yǎng),很容易犯“穿衣戴帽”的淺表德育或是形式德育。
例如:在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六章第一節(jié)“熟悉而陌生的力”一節(jié)中,某師課堂教學實施時選定了中國女排奪冠的精彩瞬間視頻進行課題引入,有效地實施了德育教育,但接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均與女排奪冠無關,這種形式社會責任意識教學,很容易導致社會責任意識工作無法深化甚至負面化。
2.3? “信息大爆炸”化課堂
信息爆炸挑戰(zhàn)著人們對信息總量極限,如果課堂“信息爆炸”也必使學生感受知識“海量”的同時,卻也深困于真空狀態(tài)中的呼吸困難。
例如:某師一節(jié)課堂教學中用了15個教學視頻,輕松完成教學。雖然這些教學視頻幾乎都高效,語速快、思路清晰、知識精準,但整節(jié)課宛如機關槍快節(jié)奏掃射,導致學生思維疲憊或停滯。
2.4? 知識“碎片化”課堂
在新一輪新課改的背景下,大多數課堂注重強調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思考,課堂形式多樣化了。若沒有加以思考,很容易將課堂發(fā)展成信息傳遞的窗口或加工廠,課堂的知識不是被形式給淹沒就是太零散無法內化為學生的知識。知識的碎片化使人對知識的認識不能深入,容易使人的思維變得狹隘,無法體現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
3? “雙減”形勢下,用教學主線構建簡潔高效課堂的思考與實踐
過度、無意識或無規(guī)劃地實施學科核心素養(yǎng)必定改變課改的初衷,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實施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初中物理課堂試用教學主線來高效簡潔實施學科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教學,發(fā)現有效地落實了“雙減”政策。
3.1? 以精選實驗器材貫穿課堂教學主線
實驗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有重要作用。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和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意見》先后以綱領文件的形式將實驗教學提升至教育的國家意志層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物理課程中實驗教學的比重特別大,認真開展物理實驗一直都是物理課堂的精髓;物理課上能以某個實驗器材為主線開展教學,不僅能充分挖掘實驗器材的內涵,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深度、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滬科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七章第三節(jié)“電動機為什么轉動”一節(jié)中,以實驗室的直流電動機為教學主線設計了7個與電動機有關的實驗展開教學的。先用四驅車賽事引入電動機課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并提出問題電動機是怎樣轉動:實驗1學生觀察電動機模型結構;實驗2學生動手實驗,如何讓電動機轉動解密電流在電動機里的作用;實驗3學生實驗,在電動機工作時撤離磁體解密磁體的作用,設置追問環(huán)節(jié)怎樣改變電動機的轉動方向,引導學生開拓思維并設計實驗,并設置小組交流實驗方案;實驗4學生動手操作完成實驗,窮追不舍再設置問題怎樣改變電動機的轉動速度,小組討論獲得方案;實驗5,再由小組展示;實驗6教師展示沒有換向器的直流電動機追問學生為什么這臺電動機不動,突破換向器的教學難點,在學生全面了解電動機的工作后引導學生設計利用電動機工作的實例;實驗7布置組裝1臺直流電動機實踐作業(yè)。
本節(jié)課中7次使用電動機,將電動機學透、學精。不僅提高實驗效果的可視性,并且向學生傳遞實驗的可類比性和創(chuàng)新性,激發(fā)學生實驗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電動機這一教學主線即為本節(jié)課的骨架,也是本節(jié)課的靈魂,是本節(jié)課一條不可多得和不可取代的獨特的教學主線。
3.2? 以能貫穿知識點的時政熱點為課堂教學主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yǎng)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愛國主義德育教育為教學主線,展開物理知識、物理思維的教學。不僅很好地貫徹立德樹人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同時也賦予了課堂鮮活生命力。
例如:在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一章復習中。確定借用中國女排勇奪亞洲冠軍各場比賽精彩片段為教學主線。授課中學生在觀賽中對力的知識點呼之欲出,課堂氣氛伴隨比賽跌宕起伏,學生思維十分活躍。教學過程中還通過問題設置有效引導學生根據復習過程中梳理的知識形成自己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高效構建知識框架,達成有效復習基礎知識的目的。亦通過足球在草地上以不同速度滾動并最后停止的場景的對比畫面,順利引出摩擦力,并設計學生探究實驗: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從靜摩擦力到滑動摩擦力再回到靜摩擦力,從實驗設計到實驗分析,實驗數據分析中引導學生構建F-t、v-t、 f-t三個關系圖,不僅有效幫助學生突破摩擦力學習難點,同時還讓學生經歷體驗了從場景到文字再到圖像的轉化的過程,突破轉化能力不足的能力極限點。整節(jié)課有機融合,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了中國女足這支鏗鏘玫瑰的奮力拼搏勇奪冠軍的愛國情操,高效實施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復習課中引入探究實驗,設計中拒絕了簡單的重復,重點突破新實驗的數據處理能力,突破學生圖像和情境的轉化能力。
本節(jié)的教學主線設置可以與時俱進地選用最新最震撼的相類似的體育賽事來替代,主線的媒介變了,但方式方法不變,靈魂主旨不變。
3.3? 以能貫穿知識點的科技成果為課堂教學主線
教師作為基礎教育的工作者,學生的科技素質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科技素質。因此,加強學生的科技教育,提高他們的科學素質,是當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迫切需要。以科技成果為教學主線,提升孩子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時,深化孩子對科技成果或發(fā)展的認知,能有效提高孩子的科學素養(yǎng)。
例如:在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五章“質量和密度”一章復習中,確定借助我國飛天技術的發(fā)射、發(fā)展等科技成果,解決了質量的屬性;飛天過程中材料、燃料等物體的質量、體積、密度的變與不變的物理量,把航天技術要解決的材料問題放到課堂上,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參與了技術更新進步,經歷了解決實際情境的問題,不僅將已學的知識進行回顧總結應用,不是簡單的回顧,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而且在提升孩子民族自豪感的同時在孩子的心中植入航天的夢想是最重要的。
3.4? 以生活中的物理為課堂教學主線
對于一部分初中學生來說,覺得學習物理非常難,特別是受物理前知識的的影響,同時在生活的過程當中,又有許多現象可以用物理知識來進行解決。如果課堂能將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與物理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融合的話,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的物理知識,又能讓孩子在生活中養(yǎng)成觀察生活和思考的習慣,提升學習品質。
例如:在滬科版九年級物理第十章第一節(jié)“實驗探究:杠桿平衡條件”一節(jié)教學中,筆者所在團隊在一節(jié)省級公開課中設計以電視劇《神話》項羽和胡歌舉鼎比賽為教學主線。課堂以東京奧運會舉重冠軍為例子引入新課,結合時事激發(fā)學生民族自豪感;再以中國歷史著名故事“項羽舉鼎”為例子對比了中國的古今歷史文化,在物理教學中滲透了人文的教育的理念。用追問形式呼出電視劇《神話》中的胡歌挑戰(zhàn)項羽舉鼎的片段,一步步引導學生認識胡歌手中的杠桿,讓學生逐步經歷杠桿模型的建立、通過數學建模引導畫動力臂作圖,培養(yǎng)學生模型構建的能力,并結合舉例生活中的杠桿,培養(yǎng)學生模型應用和提煉能力;回歸主線通過胡歌手中杠桿對動力、阻力的方向的設疑,設計思維沖突式教學,明確力在杠桿中的作用和意義。再次回歸主線,引導學生回答胡歌想要更省力的方法,得出影響因素除了力還有距離,設計實驗探究:影響杠桿動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這一過程除了要善于引導學生給出力臂的定義,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創(chuàng)新的精神。在學生完成對杠桿平衡條件探究實驗后再回歸胡歌舉鼎,請學生幫忙完成胡歌舉鼎的計算,再投影和請學生講評批改。再回歸舉鼎教學主線,展示扳手,激發(fā)學生挑戰(zhàn)精神修理水龍頭,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將知識學以致用和家庭責任意識;在回歸從舉鼎到扳手到機械的發(fā)展歷程,通過機械中杠桿在“中國速度”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的情懷,體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和情懷,將本節(jié)課推向高潮。
整節(jié)課六次出現胡歌舉鼎的教學主線,更多的是將零碎的知識串在主線中,教師課堂施教時思路順暢、收放自如;學生可以借明星效應來掌握本節(jié)知識重點和難點,同時更震撼于國之偉大的愛國情懷中。
3.5? 以物理學史或發(fā)展史為課堂教學的主線。
物理學史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對物理學史的學習及應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物理,認識科學。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實現物理學史與中學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十分必要。在教學過程中以物理學史或發(fā)展史為主線,學生不僅能通過發(fā)展史的發(fā)展思維看待自然演化過程和記錄著人類的進步與文明,同時也能掌握更多技能,評價、評判等能力得以提升。
例如:在滬科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五章第三節(jié)“伏安法測電阻”一節(jié)中,筆者所在團隊的某師在一節(jié)市級調研課上這么設計:以照明燈具的發(fā)展史為教學主線,激發(fā)學生猜想照明燈具的更新換代技術指標會是什么因素?學生剛學完電阻必然會往電阻方向思考,再引導學生設計并進行實驗,并進行數據分析,學生發(fā)現LED燈的電阻居然比同功率的白熾燈大得多, 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或查詢材料,LED燈取代白熾燈的科學原理,將課堂再延伸到課外。整堂課學生從發(fā)現問題、設計方案、解決問題都是帶著解決心中疑問的內驅力展開的,學生猶如偵探為揭開謎底層層深入,學習變得有意義而快樂了!
4? 結論
無主線的教學實施,每堂課學生獲得的知識一般大多是獨立的,只有小部分易關聯會有連結;連結思維一般在復習時才能慢慢形成?!半p減”必然向課堂要高效,教師對教學主線的精心選擇和建構,學生在主線的貫穿下學習、思考、實驗、歸納、解題,必然建構了知識主線體系,每節(jié)課的知識不在七零八亂、丟三落四,知識不再只以點的形式存在,而主線教學每節(jié)課都在建構知識的連結,而這種主線的連結思維的推進必定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的建構,知識建構扎實,在知識變化時,學生才能分辨和厘清形成高階思維。學生的思維直接決定了學生的整體能力,教學主線有效實施必定能提升學生的思維,在初中物理階段能有效實施主線教學可以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要求,也可以落實好“雙減”政策。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教基[2001]17號 ,2001.06-0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