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羊
魯迅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壇當之無愧的巨匠,他犀利的筆鋒直指社會弊端,令世人警醒。文學上的造詣、思想上的高度和遠去的時代,讓魯迅作品顯得晦澀難懂。然而事實證明,對這位文學巨匠的崇敬和對其作品的認同,會隨著讀者知識的積累和認知水平的提高而與日俱增。《朝花夕拾》為青少年讀者走近魯迅提供了一個適宜的入口。
內容簡介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魯迅先生最重要的散文集之一,在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上享有盛譽。該書的前七篇主要寫了魯迅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主要寫了作者在日本求學以及回國教書的經歷。作為“回憶的事”,《朝花夕拾》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抒發(fā)了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種種不合理的現(xiàn)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難,尋找光明的艱難歷程。這些“昨日重現(xiàn)”能夠引起不同年齡段讀者的共鳴,因此備受一代代讀者的喜愛。
游戲之樂
【精彩片段一】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老師串講
選段中,有美妙的環(huán)境描寫“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紫紅的桑葚”,這樣的描寫有顏色,有質感,調動了視覺和觸覺;有生動的擬人,“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調動了聽覺;有形象的比喻,“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描寫了覆盆子的形狀和味道,調動了視覺和味覺。在作者優(yōu)美文字的描述下,讀者仿佛身臨其境,看到了百草園中具有特色的動物和植物,和作者一起感受了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的快樂??磥?,對大自然和玩耍的熱愛,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即使大文豪魯迅也不例外。大人物魯迅的兒時,和我們今天去公園看螞蟻、到樹下聽知了的生活多么相似呀!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像魯迅先生一樣,調動視覺、味覺、聽覺、嗅覺和觸覺去感受身邊的事物,并用優(yōu)美的文字把它寫下來呢?
背書之苦
【精彩片段二】
因為東關離城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昨夜預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經泊在河埠頭,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在陸續(xù)搬下去了。我笑著跳著,催他們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臉色很謹肅了,我知道有些蹊蹺,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書來。”他慢慢地說。
我忐忑著,拿了書來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讀下去。我擔著心,一句一句地讀下去。
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罷,他說:“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p>
他說完,便站起來,走進房里去了。
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
老師串講
五猖會是當時全縣的盛會,也是愛熱鬧的孩子們最期待參加的盛會。所以,“大清早大家就起來”,將看會所需的船椅、飯菜等搬到提前預定好的大船上。小魯迅“笑著跳著”,對五猖會的期待不言而喻。然而,父親的出現(xiàn)改變了一切。“去拿你的書來?!备赣H的一句話讓“我”的心情急轉直下,從一開始的興奮激動、迫不及待變得忐忑不安。“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此處的語言描寫展現(xiàn)了封建家長的專制和蠻橫,也讓“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徹底將“我”對五猖會的熱情澆滅。所以即使后來父親同意了“我”去看五猖會,但是,“開船以后,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于我似乎都沒有什么大意思”。
魯迅先生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了父親出現(xiàn)前后的心情變化,讓讀者在對比中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他的痛苦、氣憤和無奈。同學們,你也可以將這種寫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追憶之思
【精彩片段三】
大概是因為太過于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這是我向來沒有和她說過的,我知道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過了十多天,或者一個月罷,我還很記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
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
老師串講
選段出自《阿長與山海經》,此篇是魯迅先生對兒時保姆長媽媽的追憶。阿長出生低微,沒有文化,連《山海經》三個字都被她錯誤地以為是“三哼經”。所以當她去問魯迅《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魯迅覺得“說了也無益”。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婦人,在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帶回了魯迅夢寐以求卻始終未曾得到的《山海經》。“一見面”“遞給我”“高興地說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從這些語言、動作和神態(tài)描寫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阿長給魯迅買回《山海經》后,內心的激動和興奮。由此,阿長淳樸善良、真誠熱情、關愛魯迅的形象躍然紙上。雖然沒有親眼目睹,但我們能夠想象到一字不識的阿長為了給魯迅買《山海經》付出了怎樣的艱辛,因此魯迅震驚得如同遇到“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也因此對阿長從“不大佩服”到產生“新的敬意”,并將這幾本書看作是“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