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11月,梁啟超創(chuàng)刊《新小說》。1903年4月6日,有“中國第一份兒童報”之稱的《童子世界》創(chuàng)刊。1903年,《中國白話報》創(chuàng)刊于上海,專為兒童開辟“歌謠”專欄。這幾份報刊,在清末產(chǎn)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尤其是《新小說》成為“小說界革命”“詩界革命”的重要陣地,也是當時兒童讀物的主要發(fā)表陣地。
除了這一股兒童讀物編譯潮流,在清末民初,新式學堂里還進行了“學堂樂歌”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叔同、沈心工、曾志忞、楊度、葉伯和等。清末民初,在留學日本學生的帶動下,我國一些學堂開設了音樂課,一批音樂教師創(chuàng)作了適合學生演唱的樂歌,被統(tǒng)稱為“學堂樂歌”。這批樂歌,大力宣揚救亡圖存、奮發(fā)自強的精神。
1908年11月,孫毓修在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童話》叢書。1909年1月,上海印書館又出版《兒童教育畫》。商務印書館出版兒童讀物,在晚清民初有著極大影響。其中,孫毓修編的《童話》叢書,是中國開始有“童話”一詞之始。不過,孫毓修的“童話”,約略等于“兒童讀物”或者“兒童文學”的意思,這種“童話”代指“兒童讀物”或“兒童文學”的用法,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20年代初。在周作人1920年提倡“兒童的文學”以后,“兒童文學”一說逐漸普及,教育界和文學界才將“童話”與“兒童文學”的概念分開。
孫毓修編輯出版的《童話》,一共三集,前兩集中,他編了77種,沈德鴻(茅盾)編了17種,謝壽長編了2種,高真長、高繼凱各編1種,總有98種(后來鄭振鐸又續(xù)編第三集4種)。初集以七八歲兒童為閱讀對象,二集則為十歲左右兒童為閱讀對象,體現(xiàn)了孫毓修有一定的分級閱讀意識?!锻挕穮矔谇迥┟癯跤绊懞艽?,也成就了孫毓修和茅盾在中國兒童文學史上的地位。
《童話》叢書是一個跨時代的連續(xù)性出版物,先后經(jīng)歷清末、民初和“五四”,三個階段也各有特點。1921年,經(jīng)茅盾推薦,鄭振鐸主編出版了第三集,他說自己改掉了之前的一些弊端,體現(xiàn)了《童話》叢書不斷革新的特點,最后加入到中國兒童文學誕生的時代。
(摘自《中華讀書報》 梅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