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程中原老師去世的消息,我的第一反應是覺得有些突然,盡管也知道他最近幾年身體一直不好,但沒想到會走得這么快。連日來,和程老師亦師亦友近20年的歲月,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程老師雖然是黨史和國史學界有名的學者,但我到當代中國研究所工作之前對他并不了解,也未曾謀面。
第一次見程老師是在2003年春天,地點是在當代所北樓四層會議室。我當時是來面試,程老師是考官之一。面試的具體情形現在已經記不太清了,只記得程老師對我在回答問題時表現出的坦誠態(tài)度表示了肯定。
來所工作后,程老師是分管研究室的副所長,我是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員,當時也還比較年輕,所以和他接觸的機會并不多。是后來的一篇文章拉近了我們的距離。
《黨的文獻》2005年第2期發(fā)表了程老師的學術論文《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第一次提出》,文章說是張聞天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組織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之前通常都說是毛澤東在這次全會上所作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首次提出這一命題。因為程老師是張聞天研究專家,所以這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為了搞清楚到底是誰首次提出了這個重大命題,我查閱了中央檔案館編的《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發(fā)現毛澤東的政治報告是在1938年10月12日至14日作的,而張聞天的組織報告是在當年10月15日作的。也就是說,還是毛澤東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
發(fā)現這個問題后,我給程老師辦公室打電話,提出了我的不同看法。他請我過去談。我?guī)е潜疚募ニk公室。聽我講完后,程老師贊同我的看法,并說我可以給《黨的文獻》寫篇文章指出這個事實,我沒有寫。后來《黨的文獻》2005年第3期編讀往來欄目刊發(fā)了讀者柳春給編輯部的來信,指正了程老師文章中的這個提法。
2006年2月,程老師準備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975—1982:歷史轉折研究”。也許是上述文章的事情給程老師留下了印象,程老師吸收我參加課題組,并由我執(zhí)筆填寫申請書。該課題當年順利立項,2009年結項。課題結項后,課題組仍存在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用來修改和出版課題最終成果,直到2016年才正式解散。在跟程老師一起做課題的近10年時間里,我和程老師有了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對程老師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課題立項后,我擔任課題組秘書,負責填報各種表格、聯絡課題組成員、報銷各類經費等課題組日常事務。從2006年9月起,程老師不再擔任副所長職務,但還承擔著中央和有關部門交辦的編寫《胡喬木傳》、編寫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幫助老同志整理回憶錄、編寫和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等重要任務。2008年5月,程老師退休,后被所里返聘,繼續(xù)主持課題研究和承擔上述任務。程老師卸任副所長特別是退休以后,一些事務性工作按規(guī)定就需要他自己來處理了。而此時程老師年歲已高,且工作繁忙,需要一個助手。所以我在擔任課題組秘書的同時,也為程老師做了許多類似秘書的工作。這更增加了我和程老師密切接觸的機會。
程老師主持課題有自己的特點和方法:一是注重對前期相關研究成果的充分利用;二是注重階段性成果的持續(xù)產出;三是注重對年輕人的培養(yǎng)和提攜。
《1977—1982:實現轉折,打開新路》(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作者合影。左起李正華、程中原、張金才
“1975—1982:歷史轉折研究”的總體思路,是認為歷史轉折的實現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鄧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頓是歷史轉折的前奏;1976年粉碎“四人幫”的勝利為歷史轉折創(chuàng)造了前提;此后的兩年為歷史轉折做了準備;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歷史轉折;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辟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按照這樣的框架設計,本課題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前奏:鄧小平與1975年整頓;第二部分是決戰(zhàn):從四五運動到粉碎“四人幫”;第三部分是新路: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到十二大。其中第一部分以程中原、夏杏珍著《歷史轉折的前奏—鄧小平在1975》(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為基礎;第二部分以程中原《兩個中國之命運的決戰(zhàn)—1976:從天安門事件到粉碎“四人幫”》(《當代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1期)為基礎;第三部分以程中原、王玉祥、李正華著《1976—1981年的中國》(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為基礎。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形成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歷史轉折三部曲:前奏、決戰(zhàn)、新路”圖文版。圖文版出版后,入選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圖書出版工程,后又被收入《人民·聯盟文庫》,于2013年7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再版。為總結和宣傳本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組于2010年10月召開“歷史轉折三部曲:前奏、決戰(zhàn)、新路”圖文版出版座談會,來自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黨校、當代中國研究所和高等學校、軍事院校的30余位黨史、國史專家出席。眾多著名專家學者為這套圖書撰寫了書評,在學術界和讀者中引起較好反響。
程老師很注重培養(yǎng)和提攜年輕人?!缎侣罚菏粚萌腥珪昂蟮绞蟆酚晌覉?zhí)筆,是在對《1976—1981年的中國》一書進行縮寫和改寫的基礎上完成初稿的。在此期間,程老師還指導我撰寫了一篇題為《論“在徘徊中前進”的兩年—從粉碎“四人幫”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學術論文,發(fā)表在《當代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4期,后又收入程老師主編的《探索曲折崛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文集》。本課題的最終研究成果是“歷史轉折三部曲:前奏、決戰(zhàn)、新路”學術版:《1975:鄧小平主持整頓》《1976:從四五運動到粉碎“四人幫”》《1977—1982:實現轉折,打開新路》,201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參加了《1977—1982:實現轉折,打開新路》一書的寫作,是跟程老師一起做課題取得的重要學術成果。
在開展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協助程老師做了些編寫《胡喬木傳》的工作?!逗鷨棠緜鳌酚?006年完成初稿。程老師作為編寫組副組長和主要執(zhí)筆人,在忙于課題研究及其他工作的同時,一直承擔著傳記稿的修改工作,直到2015年1月本書順利出版。在此期間,作為程老師的助手,我參與了一些查找資料、報銷經費、對初稿提出意見等工作。我至今清楚地記得程老師讓我去國家圖書館幫他查閱胡喬木1978年調《于無聲處》劇組進京演出資料的情形。資料查回來后,程老師根據這些資料撰寫了《胡喬木傳》第25章第5節(jié)《一個重要舉措:調〈于無聲處〉劇組進京演出》,并讓我根據這些資料寫了一篇題為《胡喬木調話劇〈于無聲處〉進京演出》的文章,經他推薦發(fā)表在《百年潮》2008年第2期上。我的文章和程老師寫的這節(jié)書稿依據的資料大體相同,但兩相對比,程老師書稿的水平特別是文筆的靈動讓我自嘆弗如。
程老師雖然學術造詣很深,但很謙和,能夠聽取各方面意見。在《胡喬木傳》初稿修改階段,程老師不止一次地把部分初稿交給我,請我提出修改意見。我很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每次都認真閱讀書稿。知道程老師是誠意聽取意見,也能聽取不同意見,所以我反饋意見時,都會直言不諱地講出我的真實想法。每當這個時候,程老師都會停下手頭的工作,離開辦公桌坐到我旁邊的沙發(fā)上,認真地聽我講,不時還會在一個小本本上記上幾筆。至今還記得我提過個別章節(jié)之間篇幅不夠均衡,以及文山會海內容過多等宏觀意見,具體表述方面的就記不清了。對我的意見,程老師或予以肯定,或做些解釋。利用這個機會,特別是和程老師的交談,我學到了很多關于人物研究和傳記編寫的要領,至今仍在受用。
迄今為止,我只請過一位專家給我的書作序,這位專家就是程老師。同樣,迄今為止,我只給人寫過三篇書評,這三篇書評都是給程老師寫的,而且都是程老師指定我寫的。
2015年5月,我的學術專著《從中央委員到領導核心—1945—1978年間的鄧小平》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我關于人物研究的第一本書。程老師是鄧小平研究專家,出版過很多種關于鄧小平研究的學術著作,發(fā)表過很多篇關于鄧小平研究的學術論文,在鄧小平研究界占有很重要的學術地位。為了給這本小書增彩,也為了向程老師匯報從事鄧小平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我冒昧請他為這本書作序,沒想到他一口答應。
程老師在序言中對我這本小書給予了肯定和鼓勵,認為我把1945—1978年間的鄧小平作為本書論述的內容,而尤以1956年中共八大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進入中央常委之后的十年為重點,是一個高明的選擇。程老師指出,鄧小平從中央委員到領導核心,涵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兩個歷史時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怎樣通過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成功地培養(yǎng)了自己的新一代接班人。這不僅對鄧小平本人,就是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來說,都具有重大意義。這就把我的選題意義提升到了歷史的高度。程老師還指出了我這本書的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內容豐富翔實,筆削得當,既具有真實性,也不乏新鮮感;二是持論穩(wěn)健,評價公允,體現了史家眼光。今天重讀這些話,仍能體會到程老師對我的鼓勵和期望。
2009年1月,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程老師在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了《1975—1982:難忘這八年》。這是“1975—1982:歷史轉折研究”課題的階段性成果。本書采用開闊的視角,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偉大的歷史轉折放到1975—1982這八年的歷史時段中去考察,得出了新的歷史結論。論著出版后,程老師指定我寫篇書評,這是對我的莫大信任。我通讀全書后,概括出該書的三個顯著特色:一是視野開闊,論點新穎;二是史料翔實,權威可信;三是語言生動,可讀耐讀。尤其后兩點,也是程老師許多著作的共同特點。書評題為《轉折年代的全景式展現—讀〈1975—1982:難忘這八年〉》,發(fā)表在《北京黨史》2009年第5期。
2013年11月,由程老師和其他三位首席專家主持編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首部經中央認定的高校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專業(yè)教材。教材出版后,程老師指定我寫篇書評。我把近50萬字的教材通讀了一遍,覺得這部教材在歷史分期方面具有鮮明特色:一是把“在徘徊中前進”的兩年放入歷史轉折時期,而之前同類成果多是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開端;二是把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作為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與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分界點,同時突出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的作用,而之前同類成果多是把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作為實際界標。這部教材明確將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作為分界點,且得到了中央認可,具有不一般的意義。另外,這部教材在編寫體例方面具有明顯的國史特點。本書按照國史學科的體例和特點編寫章節(jié)目,歷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召開及“六五”計劃以來每個五年計劃(規(guī)劃)的制定和完成在目標題中均有體現,且其主要內容貫穿全書。這在之前的同類成果中是不多見的。書評題為《一部權威而有特色的共和國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簡評》,發(fā)表在《北京黨史》2015年第5期。
2015年6月,程老師的《信史立國:當代中國史研究縱橫談》(以下簡稱《縱橫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列為該社名家專論系列。這是程老師的一部關于國史研究理論、實踐與方法的專題文集,收入程老師20多年來發(fā)表的有關本課題的五六十篇文章和公開回答中外學者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中遇到的幾十個問題。本書出版后,程老師第三次指定我撰寫書評。和之前寫書評一樣,我把程老師的這部文集通讀了一遍,得到很多啟發(fā)和教益?!犊v橫談》中有些文章之前讀過,書中有些內容和觀點聽程老師當面講過,有的還講過不止一次,但把這些文章和問題按照專題進行分類,然后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分別進行編排之后,呈現出的整體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再來通讀仍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讀這本書,就等于聽程老師講述他多年治學的經歷及經驗體會,等于循著程老師的足跡,走過了他的整個學術歷程。
我根據本書內容,結合平時對程老師的了解,對《縱橫談》作了三點評價。一是認為《縱橫談》幾乎涵蓋國史研究理論和方法的所有重大問題,有一定的廣度,就國史研究重大理論和方法問題提出的許多觀點新穎、獨到,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政治高度。尤為可貴的是,程老師結合自己的治學經歷和實踐經驗,特別是人物研究和傳記寫作、史料考證方法、對口述史的認識和做法等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并舉了很多例證,從而加深了讀者對觀點的理解,增強了觀點的說服力,也增強了本書的可讀性。二是《縱橫談》把程老師從事國史研究和參與當代中國研究所國史研究組織工作的經歷,以及在此過程中取得的學術成就和形成的治學之道結集出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史研究這門新興學科產生、發(fā)展、繁榮的過程,也對國史這門新興學科的發(fā)展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三是《縱橫談》選取中外學者在國史研究、教學、宣傳中遇到的25個熱點問題,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進行了回答。這些問題基本涵蓋了國史研究中重要的、敏感的、疑難的、有爭論的問題,體現了作者開闊的學術視域和深厚的研究底蘊,也顯現了作者不回避敏感問題的學術勇氣及駕馭能力。
對于這篇書評,程老師是比較滿意的,專門推薦給他的子女們看。他的子女們看后說,沒有對程老師長期和深入的了解,這篇書評是寫不出來的。書評題為《一部國史研究名家學術成就及治學之道的集大成之作—程中原研究員〈信史立國:當代中國史研究縱橫談〉讀后》,發(fā)表在《歷史教學問題》2016年第3期。
2018年5月,程老師在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書緣》,收錄了專家學者寫的關于程老師著作的書評53篇,以及程老師為他人寫的書序、書評29篇。其中程老師為我寫的序言以及我為程老師寫的這3篇書評收入其中,成為我和程老師書緣的永遠見證。
和程老師接觸時間長了,工作之余,他不時會和我講起他的人生經歷和治學路程,特別是他走上張聞天研究之路的緣起。有些他也在接受學術訪談和媒體采訪時講過。程老師是江蘇無錫人,1938年生。14歲參加工作,在無錫縣(今屬無錫市)周新鎮(zhèn)當小學教員。17歲考入南京師范學院(今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先后在漣水農業(yè)學校、漣水師范學校、淮安師范學校任教。1977年1月至1983年9月,在淮陰師范??茖W校講授中國現代文學史、魯迅研究等,任黨委委員、教務科長。1983年9月至1991年4月,在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工作,任《江海學刊》副主編、主編。1990年獲得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4月起,調當代中國研究所工作,任第三編研室主任。
程老師自1996年3月起擔任當代所副所長,主要分管編研工作,時間長達10年之久。他在參與組織本所國史研究工作時,注重把重要史著編寫和開展學術活動與推進國史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重視發(fā)揮集體研究項目和學術活動平臺在出成果、出人才和帶隊伍中的作用。程老師全程組織參與了多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的編寫、修改和出版工作,為國史研究取得的這一標志性成果作出了貢獻。他在承擔繁忙的領導工作和交辦任務的同時,撰寫和發(fā)表了大量有分量、有影響的文章和著作,贏得了全所科研人員的認可與尊重,在學界同行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程老師作為著名的黨史和國史研究專家,治學特點十分突出:一是長于人物研究,是公認的張聞天研究名家。他執(zhí)筆撰寫的《張聞天傳》在學界贏得贊譽,也獲得張聞天夫人劉英的認可。程老師作為主要執(zhí)筆人撰寫的《胡喬木傳》,整體上推進了胡喬木研究,是這一領域的代表性著作。這兩本傳記的寫作既有共同的規(guī)律和方法,又有各自的特點和成功之處。能夠執(zhí)筆撰寫兩部人物類型跨度很大的傳記,而且都很成功,這樣的學者是不多見的。二是重視史料的收集、運用。程老師注重對檔案資料和口述史料的挖掘整理,并善于運用大量第一手原始資料,在其文章和著作中或提出新觀點,或解決一些黨史、國史研究中的疑難問題?!丁案杼亍睘閺埪勌旎肌芬晃募雌涞湫痛怼H浅终摲€(wěn)健,評價公允。程老師尊重史實,堅持全面、客觀地判斷和評價歷史是非,在人物傳記寫作中能夠秉筆直書,做到對歷史人物不溢美、不為尊者諱,將歷史的本來面目展示給讀者,體現了嚴謹切實的史家眼光。四是文筆生動鮮活。程老師是學中文出身,后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專業(yè)的關系練就了一手好文筆。程老師在著述中采用夾敘夾議的寫法,以準確簡練的語言、生動流暢的文字敘述人物和事件,表現出可讀耐讀的特點,受到讀者的歡迎。五是勤于著述。程老師視學術如生命,幾十年筆耕不輟,留下了大量文章和著作,可謂著述等身,為有志治學者樹立了榜樣,作出了楷模。
本文作者張金才(右二)與程中原(中)合影于玉泉山
程老師承擔的主要任務先后完成后,因年事已高,不再來所上班。這以后和他見面的機會就少了,但知他仍然勤奮治學。其間曾登門看望。由于程老師子女均不在身邊,是標準的空巢老人,所以程老師和夫人夏老師晚年離開北京,到江蘇常州生活。此后我就沒再見過他。其間我和他保持聯系的方式是平時發(fā)個問候短信,過年打個電話。后來因為程老師聽力逐漸衰弱,每次打電話多數都是夏老師接聽。今年春節(jié)前夕夏老師在電話中說程老師身體不好,住過幾次院。所以我對程老師身體不好是了解的,但也沒想到會走得這么快,不禁使人感嘆世事無常。
回想和程老師亦師亦友近20年的時光,程老師對我的關愛和提攜仍歷歷在目。和程老師一起做課題的3年是我工作和事業(yè)的起步階段,他在這個階段對我的幫助,意義是特別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后來從事人物研究和他的影響有直接的關系。如今程老師已經走了,但正如我的一位學生所說,其學術是可以千古的。程老師的為人品格和為學成就永遠值得我學習,程老師對我的關愛和提攜將永銘于懷!
(責任編輯 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