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輝煌的大唐滅亡之后,留下了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這個時代被稱為五代十國。后來北宋橫空出世,終結了亂世,重新統(tǒng)一了天下。
五代十國以來,內亂不斷,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為了穩(wěn)固皇位,施行了一個比較特殊的治國策略,那就是重文輕武。
文官方面,宋朝設置了大量的官職,同時放開科舉對考生身份的限制,錄取更多的知識分子來做官。
武將方面,為了不讓武將有機會籠絡士兵,朝廷經常調動他們,同時刻意降低他們的社會地位。總之,“重文輕武”政策概括起來就是:壓制武將,重用文官,削弱地方,強化中央,把權力盡可能收到皇帝手里。
這樣做在短期對于穩(wěn)固皇位、保持國家安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因此導致了“三冗”局面的形成;而且重文輕武也導致北宋武力衰弱,在與邊境游牧民族的戰(zhàn)爭中屢屢受挫,甚至到了花錢買平安的地步。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宋朝可以說是文人的天堂。大量的讀書人通過科舉做了官,積極參與到國家的管理中來。于是,詩作為主流文體,承載了文人參政、議政的意識。所以,相對于唐詩而言,宋詩偏理性一點。那么,文人怎么表達喜怒哀樂的小情緒呢?他們把這些情緒放到了詞里。如果說,寫詩就像寫作文,那么,寫詞就像寫日記。
宋朝之前,中國的城市采用里坊制,把全城劃分成一個個框框,市場和居民區(qū)是分開的;而且實行宵禁制度,晚上不能出門。宋朝之后,隨著商業(yè)的發(fā)展,里坊制崩潰,市場和居民區(qū)混在一起;而且取消了宵禁。
管理松了,娛樂業(yè)漸漸發(fā)達起來,與娛樂緊密結合的宋詞快速發(fā)展和傳播開來。
說回重文輕武的國策,時間一長,“三冗”問題日益尖銳,國庫空虛,內憂外患不斷,變法的想法應運而生。然而,革新派想變法,保守派卻覺得變法行不通,于是兩派之間黨爭不斷。
在王安石變法時期,這種黨爭尤其激烈,將眾多大文豪都卷入其中。
北宋時期的大文豪們,在這種背景下,都經歷了什么?又寫出了哪些名作呢?接下來,咱們會一個一個地給大家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