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小娟
[摘 要]古詩詞的意象浸透了詩人的生命體驗與思想情感,蘊含著深邃的傳統(tǒng)文化。閱讀課堂上,從意象的視角切入古詩詞教學,能讓學生體會古詩詞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思想品質(zhì)。教師可通過直觀展示、虛實結(jié)合、角色扮演、化詩為文等途徑,引導學生還原古詩詞的情境、畫面,感悟、拓展古詩詞的意象,這樣能促進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提升。
[關(guān)鍵詞]情境教學;古詩詞;意象還原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16-0013-03
“意象”是指借助山川草木、日月星辰等客觀物象表達作者主觀感情的形象,是作者心理活動的藝術(shù)結(jié)果。就古詩詞而言,詩人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即為“意”?!跋蟆币驗椤耙狻倍嬖冢瑑烧叩耐昝廊诤?,就是“意象”。因此,在古詩詞創(chuàng)作中,詩人更講究意象的運用,利用“象”的多義性,讓“意”的內(nèi)涵變得更加豐富。在教學中,以意象為突破口,進行多維解讀與體悟,是鑒賞古詩詞的鑰匙之一。
古詩詞語言精煉、意境深邃、思想含蓄,給讀者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由于閱歷淺、想象能力有限,小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如果沒有適當?shù)那榫?,就難以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體會到作品所表達的內(nèi)容情感。為此,在古詩詞鑒賞時,教師要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shè)進行意象還原,使學生進入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中,并對相關(guān)的意象進行聯(lián)想、補充,發(fā)現(xiàn)其蘊含的情感,感受古詩詞所特有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等。這樣的鑒賞就會更真實、更深刻,使學生體會到古詩詞文化的魅力,從而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一、直觀展示,還原情境
“常喜小中能見大,還須弦外有余音?!边@是豐子愷先生的兩句詩。古詩詞的語言雖然簡約、凝練,但其背后卻蘊藏著無限的深意。一首古詩詞往往由許多意象組合而成,只有并通過理解、想象與聯(lián)想,把這些意象進行充分的還原,讓學生進入詩詞描繪的情境,他們才能在頭腦中構(gòu)建一幅與古詩詞內(nèi)容相一致的畫面,理解詩人所描繪的意境,感悟詩人所處的世界,真正實現(xiàn)和詩人的心靈對話。由于生活閱歷、思想認知、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憑借想象,學生難以深刻地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對此,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迅速進入詩詞的意境中。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與普及,圖像、影視、動畫等資料的廣泛運用,給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帶來了便利條件。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將古詩詞的語言轉(zhuǎn)化為具體生動的形象,把意象還原出來,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古詩詞中,“意”源于詩人的內(nèi)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而“象”則為“意”的寄托物。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夜書所見》一詩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詩歌描繪的人或物。這樣,學生找出了“梧葉”“寒聲”“江”“秋風”“兒童”“促織”“籬落”“燈”等。詩人就是借助這些意象抒發(fā)了自己濃濃的客情。接著,如何讓學生通過這些意象來理解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呢?教師可利用教材中精美的插圖來還原詩中的情境,讓學生直面詩歌隱含的意義,這樣能達到理解詩歌情感的目的。教材在詩歌旁配有這樣一幅插圖:一輪明月高高掛起,月光被滔滔的江水打散了;高大的梧桐樹被秋風吹得瑟瑟發(fā)響;夜已經(jīng)深了,還有兩個兒童正在興致勃勃地捉蟋蟀,他們手上提著的燈籠將家門前的籬笆照得通明。這幅插圖并不復雜,卻完美地將天、地、人融合為一體,能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去思考、去感受。當代小學生去捉蟋蟀的機會可謂寥寥無幾,在快節(jié)奏的學習與生活中,他們不可能親身去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景與物。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巧妙借助課文插圖,直觀展示詩中的意象,引導他們進行看圖說話、看圖寫話等活動,使他們了解詩歌的內(nèi)容,理解詩歌的意象。
二、虛實結(jié)合,還原畫面
虛實結(jié)合、虛實相生是古詩詞描繪意象時常用的一種藝術(shù)手法。虛實結(jié)合,將現(xiàn)實與想象中的景物、人事交織在一起,能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經(jīng)典的古詩詞,虛實結(jié)合顯得自然、巧妙,有一種和諧之美,能豐富古詩詞的內(nèi)涵。古詩詞中的意象大都是經(jīng)過作者精雕細琢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是凝練的、意味無窮的。在古詩詞鑒賞中,教師要通過虛實結(jié)合的方式還原畫面、還原意象,讓學生理解詩詞的意象,體驗作者的情感,深化對詩詞的理解與感悟。
虛與實的有機結(jié)合,豐富了古詩詞的內(nèi)涵,給人以無盡想象的空間。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靜夜思》一詩時,在理解古詩的生字詞后,教師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來還原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師:孩子們,我們剛才已經(jīng)攻克了生字關(guān),并朗讀了課文。接下來,我們一起走近詩人李白,看看這首古詩中究竟寫了什么。開動你們的小腦筋,想一想、說一說李白當時的情況。
(學生以四人小組合作的形式對詩歌的內(nèi)容進行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
生1:一天晚上,我正坐在床頭,突然發(fā)現(xiàn)明亮的月光灑在我的床前。我回頭一看,這些月光白白的,還以為是地上下了一層白茫茫的銀霜呢!我抬頭看看月亮,啊,今晚的月亮真美,此時我腦海中想到了故鄉(xiāng)、家人。
師:非常不錯,將月光描寫得很美。那這么美的景色,李白為什么會“思故鄉(xiāng)”呢?
(學生搖搖頭,教師進一步引導)
師:當你們有好玩的、好吃的東西,是否想立刻和別人一起分享呢?
(學生一致地點點頭)
師:那你們一般最先想要和誰一起分享呢?
生:爸爸、媽媽、好朋友。
師:是呀,當我們有好東西時,會想著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詩人李白同樣也是如此,他覺得美麗的月光就是好東西,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家人、朋友分享。可是,他的家人、朋友在身邊嗎?
生2:不在,所以他看到月亮后就會不自覺地“思故鄉(xiāng)”了。
師:非常好!那結(jié)合剛才的想法,我們再來說一說詩歌的內(nèi)容。
有了前面的引導,學生將李白“思故鄉(xiāng)”的心情表達得更加完整、細膩?!鹅o夜思》這首詩只有20個字。對一年級的學生,如果直接說明“月”的這一意象及作者的情感,那他們不僅覺得難以理解,而且感到枯燥無味。如果我們能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語言積累,引導學生對詩人此情此景進行意象的想象、還原,這樣不僅填補了這首詩的留白之處,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且讓他們由此及彼,更好地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和李白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提高了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三、角色扮演,感悟意象
意象是詩人情感的凝聚,是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客觀事物并描繪出來的藝術(shù)形象。小學生對古人采用的這種委婉、含蓄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很難做到感同身受。而角色扮演,能讓學生進入到古詩詞的情境中,體會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下不同角色的心理特點和情感狀態(tài),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古詩詞所表達的情感,感悟古詩詞的意象。
在古詩詞教學中,意象還原的目的是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來理解詩詞的意象及內(nèi)容,體會人物的心情與志向。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日積月累”中的《過故人莊》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歌描寫的是詩人應(yīng)邀到一位農(nóng)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jīng)過,在自然、淳樸的田園風光中,詩人與老友把酒言歡、閑話家常,充滿了樂趣。在詩中,作者通過“綠樹”“青山”“場圃”“桑麻”等意象描繪了一幅優(yōu)美寧靜、賓主歡笑的場面。如何讓學生理解這些意象背后所蘊含的情感呢?教學時,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快速地融入詩歌描繪的情境中。在扮演中,學生會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美麗畫面,想象詩人和老朋友在說些什么。這樣,學生能深入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情感,理解詩人與朋友之間真摯的友誼。角色扮演活動,給了學生一個表演的機會,不僅能使他們更好地感悟詩歌的意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而且有利于激發(fā)他們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提高。
四、化詩為文,拓展意象
古詩詞的意象往往不是一個,而是幾個,它們之間似離實合、似斷實續(xù),是互相聯(lián)結(jié)的整體,共同為表達詩人的思想情感服務(wù)。意象是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焦點,也是古詩詞藝術(shù)的精髓。有意象,就有了詩詞的味道。作者在創(chuàng)作詩詞時,既精心選擇滿足詩歌情感表達需要的意象,讓它們聚合在一起,渾然天成,又特別注重意象的組合藝術(shù),讓詩詞有留白的空間。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獨具慧眼,挖掘古詩詞的留白之處,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進行補白。這樣,讓學生對詩歌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化詩為文,描繪出一個詩情畫意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古詩詞的意象進行拓展,不斷豐富詩歌的形象,獲得對古詩詞情韻的深刻感悟,同時表達能力也不斷地得到提高。
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詩歌的意象,為學生提供寫作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寫話,表達自己對詩詞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作者情感的感悟。
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楓橋夜泊》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代表作。作者將“落月” “啼烏” “滿天霜”“江楓” “漁火”“不眠人”“城” “寺”“船”“鐘聲”等意象融為一體,使它們相互輝映、相互襯托。這樣,處處體現(xiàn)一個寂寞冷清的羈履者形象,使讀者生發(fā)出各種聯(lián)想。同時,整首詩在意象的運用上疏密有致,恰到好處。在課堂教學中,我嘗試讓學生將這首古詩改寫成散文,發(fā)現(xiàn)這些意象之間、意象與情感之間的聯(lián)系,并學會運用不同的意象來表達情感的方法。為此,我這樣創(chuàng)設(shè)寫作情境。
師:在這首古詩中,一共出現(xiàn)了多少個意象?作者將這些意象放在一起,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呢?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將這首古詩改寫成散文。
(多媒體播放古箏音樂,學生分組討論、寫作、修改)
組1:一葉孤獨的客船,在凄清、陰冷的江邊漂著,刺骨的寒風刮得船身左搖右晃,而我就在這船里。江水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都睡了。月亮西斜著,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不遠處是一兩只晚睡的烏鴉在啼叫。
組2:已經(jīng)是三更半夜了,淡黃色的月亮漸漸地落下去了。黑沉沉的夜,仿佛濃墨涂在無邊的天際,連星星的微光也沒有,漫天都是白花花的寒霜。
組3:我翻來覆去難以入睡,心中充滿了愁緒。此刻,陪伴我的只有江上的點點漁火和江邊的楓樹。我家鄉(xiāng)的親人啊,你們在干什么呢?是否也會和我一樣,睡不著呢?日子過得好不好呢?應(yīng)該不會的?;秀遍g,兩個熟悉的身影似乎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可是一伸手,他們卻都不見蹤影,又只剩下我一個。
組4:“當……當……當……”城外寒山寺的鐘聲把我從思索中拉了回來,我還是久久無法入眠。我站起來,努力地向遠方眺望,仍不見任何黎明的痕跡,依然是一片無止境的靜謐,夜沉沉,霜滿天。
……
面對這樣意境優(yōu)美的唐詩,教學時如果只停留在記憶背誦、不求甚解的層面上,就無法發(fā)揮詩歌的價值。為此,我引導學生穿越時光的隧道回到唐朝,用心感受詩人的心靈,用自己的筆尖表達詩人的情感。這樣教學,讓學生理解了詩歌的意境,體驗了詩人的情感,感受了詩歌的意境美。在改寫過程中,學生通過想象進行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既感受到古詩有聲有色、有情有理的豐富內(nèi)涵,也深刻理解了古詩的意象美。
意象是古詩詞的藝術(shù)形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景物形象。教學時,借助意象入情入境地賞析古詩詞,可讓學生進入古詩詞的藝術(shù)空間和作者的靈魂深處,感受意象所蘊含的作者情感、社會意義,并受到它的感染熏陶。在古詩詞教學中,只有抓住了意象,了解意象的特殊含義,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讀懂詩詞,并在潛移默化中領(lǐng)悟古詩詞獨特的民族文化情感,獲得審美能力的提高。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