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玉
不斷嘗試反復改進是在反思教學的主要問題,教師對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所進行的主動尋找原因和解決的辦法,并嘗試改進、糾正和調(diào)節(jié)的過程。這主要是老師對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用心體會,根據(jù)發(fā)現(xiàn)的問題剖析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并據(jù)此有針對性地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課堂教學活動,不斷嘗試使用新教學方法和補救措施,使課堂教學實現(xiàn)高效果。
一、敢為人先,巧用教學用語
在教學過程中,使知識賦予詩情畫意,語言幽默有趣能把教學內(nèi)容具體化、形象化,能帶給學生會心的微笑,能帶給學生豁然開朗的感悟或啟示,能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如下列舉一些教學片段案例:
例1.在描述過氧化鈉與水(加有酚酞)反應溶液顏色變化時:我這樣描述:她滿臉潮紅,可最后又蒼白如故。
例2.在講鋁熱反應時:我是Al,而你是Fe,我燃燒了自己,只為從氧氣那里奪回你。
例3.多少強酸的追求,二氧化硅不為所動,因為他只想與HF遠走高飛…
例4.我是酚酞,你是堿,因為遇見了你,我才有了顏色。
一種恰如其分的幽默,引來學生會心的微笑,如飲一杯甘醇的美酒,給人以回味和留戀。聽這樣的教師講課,學生心情舒暢、樂于學習,在輕松、愉快和笑聲中獲得人生的啟迪,獲得心智的訓練,變機械學習、被動模仿為心領神會、主動思考。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是本人著力追求的教學風格。
二、大膽創(chuàng)新,巧用生活用品
許多老師在介紹Fe2+和Fe3+的轉(zhuǎn)化時,就按照課本直接以演示實驗的形式介紹這部分知識,沒有一點創(chuàng)新,而我在教學中不斷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教學方法呢?這節(jié)課還可以怎樣處理呢?能不能與生活相聯(lián)系呢?于是我從血紅蛋白、補血劑等與人體關系創(chuàng)設情境,介紹富含鐵元素的食品如菠菜、木耳、葡萄和豬肝等,并以“茶水變色魔術”實驗、把剛削好的蘋果讓學生觀察顏色的變化來引出Fe2+與Fe3+的轉(zhuǎn)化與檢驗,學生的積極性明顯更高了。
可見,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具備永不滿足的精神,要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選擇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不斷總結,不斷進步。大膽開展教學創(chuàng)新活動,挖掘創(chuàng)新教學因素,改變學生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學習方式,把教學重點放在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上,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三、勇于挑戰(zhàn),巧妙改進實驗
改進實驗——配制“載體”,用啟普發(fā)生器制取氯氣,實驗室里常用二氧化錳和濃鹽酸在加熱的條件下進行反應來制取氯氣,這種方法既要加熱,實驗儀器又多,給操作帶來很多麻煩。對于這種方法,我們認為是不理想的。有什么更理想的制法呢?在中學化學中還有這樣的一道化學反應方程式:2KMnO4+16HCI(濃)=2KCI+2MnC12+6CI2+8H2O這說明:實驗室里還可以用高錳酸鉀跟濃鹽酸反應制取氯氣,而且,這種方法比前一種方法要方便,因為這種方法不需加熱(如圖一)。
這種制取氯氣的方法雖然說比前一種方法好了些,但還存在很多不足:所用的實驗儀器較多,裝置復雜,給操作帶來麻煩;難以控制生成氣體的量。既然這種制法還存在這樣和那樣的不足,當然就不是最理想的制法,那么,我們可不可以想出一種既簡單方便又不會對師生們的健康不利的新方法呢?開始,我們是這樣設想的:現(xiàn)行的制法裝置太復雜,操作太麻煩了,能不能用啟普發(fā)生器進行實驗呢?這樣就會方便操作了。但是,啟普發(fā)生器的應用條件是:(1)不需加熱;(2)反應物一種是液體,另一種是固體,而高錳酸鉀只是一種粒狀固體,這怎么辦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幾個查閱了大量資料,得知可以利用石膏的凝結作用將高錳酸鉀粒狀制成不易溶于水的塊狀“載體”。具體方法如下:“載體”的配制
原理:利用石膏的凝結作用;
試劑和儀器: 高錳酸鉀(固)、石膏、石灰、水、天平、燒杯、量筒、玻璃棒等。
配方:高錳酸鉀10克、石膏0.2克、石灰1.8克、水:約5毫升
步驟:A:將稱好的固體原料研磨碎,混合均勻,再加水調(diào)合至不松散又不成坨;
B:將配好的混合料制成小球狀或其它塊狀物,并將其置于空氣中晾干即成“載體”。
利用啟普發(fā)生器使高錳酸鉀“載體”跟濃鹽酸反應生成氯氣。(如圖二)
實驗的結果證明:將制成的“載體”運用啟普發(fā)生器實驗,效果良好。
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
1.節(jié)省藥品;2.操作方便;3.易控制生成氣體的量。
利用以上方法,事先配制好高錳酸鉀“載體”,再用啟普發(fā)生器制取氯氣,這樣就會更好地促進教與學,有效提高教學質(zhì)量。
經(jīng)進一步探索和實驗,有同樣的方法,將氯化鈉制成“載體”,運用啟普發(fā)生器使氯化鈉“載體”跟濃硫酸反應制取氯化氫氣體(此法還不需加熱)。
再例如,“鋁及其化合物”一節(jié)教學中,對“鋁鹽、氫氧化鋁、偏鋁酸鹽”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關系這一難點上,有的同學是對鋁、氧化鋁、氫氧化鋁分別與堿反應的反應原理不理解,而有的同學是對鋁鹽、偏鋁酸鹽分別與堿、酸反應,相互間因滴加順序不同而引起不同實驗現(xiàn)象的操作不熟悉。因此,同樣是難點,解決的方法卻不能一樣。不同的班級對于同一個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也會不同。因此,教師要學會悉心與學生溝通。
綜上所述,“反思性教學”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首先要求教師對教學有自覺的意識,在不斷嘗試“反思性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由于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教學活動豐富且復雜,教師的反思能力受其知識、觀念、動機、情緒、情感等個人因素的影響,環(huán)境因素對教師反思能力也有明顯的影響。因此,教師的反思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內(nèi)容和多樣化的表現(xiàn)。此外,教師反思能力結構中的自我監(jiān)控能力與教學監(jiān)控能力是相互影響、彼此促進的,以教學監(jiān)控能力的培養(yǎng)為切入口,可以進而提高教師的自我監(jiān)控能力,以及對教學過程進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時養(yǎng)成對學生的敏感性。這樣,教師的監(jiān)控能力不斷得以提高,面對教學過程中各種問題都可以應付自如。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