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發(fā)
思維導圖這種全新的兼顧“教”與“學”的工具,將教學知識點與圖文聯系起來,運用層次級圖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學習、記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它的導教、導學功能,以思維導圖為紐帶,引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使之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潛移默化地傳授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一、巧設構圖,明確目標
思維導圖的呈現是一個思維過程,通過圖像、色彩等手段把各知識點聯系起來,把難以表達的隱性知識轉化成形象化的顯性知識,使小學生在學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領悟隱性知識,在學習中起到引領學習的作用。教學要鮮明地突出重點,揭示難點,用思維導圖揭示課堂知識,能夠促進教學“有的放矢”,展現知識的內在聯系。
教學時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共同構建知識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筑好學習之路,讓學習有路可循。例如,我在進行四年級《溫度》一課教學時,我就采取了巧設思維導圖這一教學策略,以此來強化學生對于“溫度”的全面認識。首先,創(chuàng)設一個天氣預報的學習情境,學生觀看播報后,思考:你們想學溫度方面的哪些知識?很多學生舉手發(fā)言,如讀法、寫法、比較大小等,要順勢引導。我篩選與課堂學習內容相關的知識進行板書,并作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這也是完成思維導圖的第一個步驟。板書的內容都是學生提出來迫切想知道的知識,它們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最后,教師用彩色線條將課題與知識點串聯在一起,形成本堂課學習知識之路——思維導圖。整個過程,教師以探討研究為主要教學方式進行,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關聯思維,讓學生在探索中完成對知識的系統(tǒng)化,并明確目標,深化理解和掌握新知識。
二、以圖促學,尋疑解難
科學的教學設計能夠促成學生有效的學習行為,教師在構建思維導圖基礎上進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順著思維導圖脈絡去逐個掌握,通過層層設疑,引人入勝,貫徹從扶到放的教學思想,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以《溫度》教學為例,繼續(xù)探究上述提出的“寫法”“讀法”“如何比較大小”等問題。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帶著上述自主提出的疑問,規(guī)定在5~10分鐘內,探索問題的答案,完成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在自學完成任務的同時,也是實現知識從抽象到直觀的轉化,實現知識的平穩(wěn)過渡。教師依據構建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過程,如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理解較為透徹,教師則不必在相應教學環(huán)節(jié)浪費過多的教學時間;對答案分歧較大的地方,教師應調整課堂教學節(jié)奏,并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等意見比較一致時再作補充解釋,使教師教學節(jié)奏與學生思考節(jié)奏相一致,保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避免學生脫離學習隊伍。通過上述依圖解疑的教學過程,能讓絕大部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落實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原則。同時,學生也因此掌握了各知識點的脈絡聯系與區(qū)別,形成清晰的知識結構,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導了依圖促學的學習方法。
三、據圖探究,舉一反三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終目標。學生能夠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已有“路”的基礎上,能走出自己的路。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對學生所學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檢測的過程,學生能否快速準確地解決實際問題,能否快速將與之相關的知識點調動出來,可以檢查到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真實情況。
下面就《溫度》教學的“鞏固與拓展”練習,談談將“思維導圖”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做法,發(fā)揮“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導向、紐帶作用,我設計了以下練習:課本85頁練一練的第一題和第二題,既緊扣生活,又有知識的運用。
此類練習,看似簡單,但在設計時以思維導圖為依托,能在課堂的思維導圖中尋找到答案,對知識、能力的遷移不構成難度,可以保持住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對后續(xù)知識拓展的練習設計做好準備,學生也可以在思維導圖中找到方法和答案。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