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強
自2012年以來,國內大部分省市開始逐步推行中小學研學旅行的設想。2017年,國家教育部公布了204個單位為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各省級單位云集響應,而在此政策的影響和省級相關單位的牽頭下,各級行政單位和學校開始積極開展研學旅行,為研學旅行提供充足的資源。形成了由政府相關部門帶頭,各方資源配合,共同建設中小學研學旅行新方式的現(xiàn)象。同時,當前中小學研學旅行也呈現(xiàn)出了多樣化的特點,以惠州市為例,可以利用廣東省充足的旅游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嶺南研學旅行”,對于學生而言,能夠更好地增強對傳統(tǒng)文化和鄉(xiāng)土文化的認同,從而提升研學興趣,增強研學旅行的效果。
一、 惠州市中小學研學旅行當前所面臨的困境
(一) 師生參與度較低
研學旅行的主題應當是在校的教師和學生,而在當前惠州市中小學研學旅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參與度較低是當前惠州市開展中小學研學旅行活動的最大困境。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無論是學生、老師、家長和學校都更加傾向于直截了當?shù)恼n堂教育和知識性的教育教學,不斷提升課堂利用率和課堂教育教學的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將教育教學任務保質保量完成的同時,以中考、高考為基準,開展大量測試、習題練習和模擬練習。教師、學校和家長仍然以唯分數(shù)論思想為主,認為研學旅行會影響課堂教學的進度,進而影響考試成績。
(二) 研學旅行活動設計目標的不準確
由于當前大多研學活動都是由旅行社進行主要設計的,因此就會存在活動針對性不強、主題性不強等方面因素,從而使研學旅行存在著的困境表現(xiàn)在規(guī)劃、目標設計上。當前研學旅行規(guī)劃和活動設計目標不明確的困境主要來源于整體計劃的不完善。很多學校存在著對某個主題的制定計劃不明晰,缺乏研學旅行課程建設的情況。而在國家層面,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fā)和建設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和探索階段,缺乏相應的課程標準和課程評價,因此也就沒有供以學校和相關機構能夠遵守的相應規(guī)定和范例,使研學旅行活動就很難得到最佳效果的保障。所以,學校進行課程建設仍然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研學旅行的活動開展和計劃的制定也就缺乏系統(tǒng)性,當前的困境也一時難以破解。
(三) 研學旅行活動的評價體系缺失
教育評價體系的完善是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升級的關鍵性因素。但研學旅行有別于課堂教學,可以通過考試的方式進行檢驗,研學旅行的活動效果需要多維進行表述、總結、展示,要更好檢驗學生的研學成果仍然較為困難。當前研學旅行在實踐過程中的評價仍然處于紙片化、流于形式的狀態(tài),評價體系并不完善,內容單一,重視度不夠。在評價方法上,大多數(shù)情況下仍然處于優(yōu)劣的對立性評價,具有較強的主觀性。而教師或講解人員布置的評價內容也更多的以感受、個人理解為主,對于知識的消化和探索性內容的吸收無法進行有效的檢驗。而當前研學旅行的評價體系仍然處于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校方對教師的評價等等,評價內容極其匱乏,理論研究和方法論仍然處于空白狀態(tài),無法進行有效的填補。
二、 惠州市中小學研學旅行進一步推進的政策
(一) 加強研學旅行計劃方案的建設
1.細化安全管理。研學旅行對于學校而言是一項大工程,參與人數(shù)多,程序復雜。這就需要提前讓專業(yè)人士介入,將計劃方案進行全方位的細化。首先在安全層面,應當制定明確的安全責任制規(guī)定,將安全責任和安全管理落實到工作人員。其次,還要牢固樹立學生的安全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強化師生在安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性和規(guī)范性。在安全管理上,還應當建立應急事件處置小組,為師生出現(xiàn)的應急情況進行緊急處置。做到上傳下達,及時聯(lián)絡,做好師生的梳理工作,明確各方責任等。
2.杜絕商業(yè)行為混入。很多學校在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過程中會進行外包工作,而這一市場也吸引了很多旅行社、景區(qū)的關注,推出相應的旅行產(chǎn)品。但這些旅行產(chǎn)品的設計與研學的初衷相違背,質量參差不齊,因而,這就需要學校積極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充分發(fā)揮學校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有效甄別可選擇的旅行目的地和旅行產(chǎn)品,亦或聯(lián)動相關企業(yè)開發(fā)特定的產(chǎn)品,從而做到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成長規(guī)律,符合實踐活動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從而實現(xiàn)研學活動的價值體現(xiàn)。
(二)提升學生和教師在研學中的主體作用
教師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當前惠州市中小學開展研學活動中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如何讓研學旅行活動與課堂內容相結合就成為了提升教師和學生主體作用的關鍵性因素。對此,校方可以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與相關旅行單位進行合作,合理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計劃制定。針對廣東省內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fā)展地域性研學旅行課題,有針對性的開發(fā)課程,分門別類,突出教師的主體作用。例如開發(fā)戶外自然課、游學歷史課、旅行地理課、能夠現(xiàn)場觀摩的科技課和實地感受的人文課、體驗課等,讓研學旅行更加偏重研學而非旅行。同時在設計過程中也應當增加一定的趣味性,增加體驗環(huán)節(jié)和互動環(huán)節(jié),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和體驗興趣,讓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回歸。
(三)建立健全的研學旅行活動評價體系
研學旅行互動的評價體系流于表面,也是當前惠州市中小學研學旅行活動流于形式、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健全的研學活動評價體系十分重要。校方應當充分發(fā)揮承載作用,聯(lián)動政府相關部門、媒體和相關企業(yè),結合研學旅行活動的具體內容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充分發(fā)揮學生和教師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和教師能夠在研學活動中更加清楚地知道本次研學旅行活動的教學任務目標,并根據(jù)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并據(jù)此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進而促進研學旅行學生的參與度和成效的進一步提升。
研學旅行的進一步完善,不僅僅需要教師和學校,也需要家長和社會各界參與進來,給予支持和幫助。在學校層面,學校應當細化分工,杜絕過強的商業(yè)性研學旅行,體現(xiàn)教師、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研學旅行的公益性,完善相應的評價體系,制定完善、細化的研學旅行的規(guī)劃,讓研學旅行這一極具魅力的教學方式進一步完善,發(fā)揮其教育功能和育人作用。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