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力
前陣子我去了趟上海的吉安路,為吃碗面,也為和復興中路口的“清真面館”見一面。那天是這家30多年老店營業(yè)的最后一天。
很早就知道小店的門面要征收,老李光榮退休,不愿再做了。一直想著過來再吃一次,和老李再說兩句話,但總被一些俗事拖著,三拖兩拖,就拖到了最后一天,趕緊過來,總算吃上,也見上了最后一“面”。
說起來,吉安路成為美食一條街是很意外的。之前這里的特色是祭祀用品,因為吉安路上有原盧灣區(qū)僅存的寺院——法藏講寺。從肇周路到復興中路,短短百米,兩頭再拐個彎,開出不少有特色的餐飲,尤以面館馳名。不過,隨著去年下半年一紙征收令,原先在老盧灣面館江湖叱咤風云的店家,終于都要換個地方,而這些店家中資格最老、經(jīng)營時間最長的“清真面館”,決定結束了。
面被端了上來沒有驚喜也沒有失望一碗普通的面條澆頭只是普通的牛雜和辣醬這碗面下肚要和30 多年的老店說“再見”了
我和老李也算老相識,5年前在公眾號上寫了篇文章,我們的關系起了變化。一直叫他“長腳”,忘了問他姓什么,或許聽錯了,那篇文章就把他寫成了“老張”。文章發(fā)出去,有人按圖索驥去吃面,老李知道有我這個人,再去吃面,他給的澆頭也特別多。后來有檔電視節(jié)目請我介紹面館,我?guī)z制組去了清真面館,那天天氣炎熱,“長腳”老李非但沒收錢,還專程放下手頭的生意,跑到對面的小店買了幾罐可樂放在桌上。看著他一頭汗,我心里特別不好意思,后來每次經(jīng)過那個路口,我都刻意避開,我也想去吃碗面,但不想接受“長腳”的饋贈,于是就沒再去過了。
過了好幾年,老李看到我只是面熟,陌生地寒暄,我也放下了包袱。吃什么面?其實已經(jīng)沒有太多選擇。牌子上的澆頭大多已售罄,只有牛雜、辣醬和咸菜了。那就牛雜加辣醬吧,老規(guī)矩,只收現(xiàn)金。不一會,面被端了上來,沒有驚喜也沒有失望,一碗普通的面條,澆頭只是普通的牛雜和辣醬,這碗面下肚,要和30多年的老店說“再見”了。
和吉安路上其他幾家面館不同,老李心態(tài)很好,說話慢悠悠,做事穩(wěn)篤篤。5年前采訪他時,他說了這樣一段話,至今看來仍是很有意思的:“我沒有什么大的想法,所以運氣也不錯。插隊到安徽,是個好地方,有米吃,餓不著,和黑龍江、云南比,我算不錯的。25歲回來,就在這里做到現(xiàn)在,我們沒有創(chuàng)新,老早國營店也是這個味道。我就做好我的這碗面,可以了。很多人喊我出去做,到這里、那里開店,我朋友當中也有人賣烤鴨、開面館發(fā)了財。他們是他們,我是我。我就這樣,街坊鄰居吃得開心,我就開心。就這樣蠻好,哪天吉安路拆遷了,就算結束?!边@不,吉安路拆遷了,他的小店也就結束了,他說到做到。
很多人吃完面條等著,顯然是想和老李合影。本來我也想合個影,想想算了。這家面館默默地開了幾十年,我沒為他做過什么。那么多老建筑、老字號一一地消失了,我也不可能一一地去合影留念。一碗面吃好,湯也沒剩,就這樣一別兩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