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史明理,學史增信,歷史永遠是人類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展望未來的最好的教科書。全面展開黨史教育,能更好地了解歷史、面向未來,對青少年開展的黨史教育更是關切到年輕一代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培育。中學語文課堂作為青少年學習語言文字知識、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來源,同黨史教育的目標與內容有交叉重合之處,因此研究百年黨史融入中學語文課堂的實踐機制,可以有效提升語文課堂立德樹人的效果,賡續(xù)紅色根脈。
一、黨史融入課堂的現狀與問題調研
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fā)展歷程中,黨史教育始終占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高位??傮w而言,在和平年代,青少年黨史教育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開展。但是,在黨史教育進課堂的過程中,會由于諸多現實問題而導致教育效果不明顯、形式流于表面等現實問題,從而使得黨史這一極佳的,生動的精神教育資源未發(fā)揮出理想作用。黨史融入課堂的相關情況與現實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黨史教育體系待完善,部分教育內容缺位
根據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方式,對黨史相關的課文篇目進行歸類,我們可以從中窺見當前黨史教育體系存在的缺漏。就黨史的發(fā)展不同階段來看,這類課文可以分為新中國成立前(1921-1949年)的黨史教育內容(如《老山界》《土地的誓言》);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79年)的黨史教育內容(如《鄧稼先》《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改革開放之后(1979-2017年)的黨史教育內容(如《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太空一日》);以及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之后(2017年至今)的黨史教育內容(尚無)。在根據歷史時期劃分黨史教育內容之后,我們可以看出反映改革開放之后的黨史發(fā)展的課文相對較少,大部分與黨史有關的內容集中于中國的革命史及新中國初期的建設史之中。這一現狀反映出語文課文內容缺乏創(chuàng)新性與時代感的弊病,需進一步完善語文教材的選材和編排,從而在內容層面構建起有利于融入黨史教育的教材體系。
(二)語文教學應試程度高,學校教師重視度低
在以往的革命歷史教育中,黨史教育一般同思想政治教育同步進行。但是由于中學生承受著升學、成績等多方面的壓力,所以學校的黨史教育一般都流于形式。并且,當語文課堂作為黨史教育拓寬授課空間的一大選擇之時,也仍然無法受到學校及教師的關注,而這與語文教育應試程度高的教學現狀存在關聯。從學校層面而言,課堂教學的導向仍然是為提升成績和提高升學率而服務,甚少涉及到明確具體的思政教育要求;從教師層面而言,當前的語文教材同黨史的聯系不夠直接、中學語文授課時間緊張與任務繁多、未樹立與思政教學相結合的教學觀等因素都導致了其對黨史教育重視度低下的問題。因而,大部分中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很少主動承擔與黨史相關的教育任務,導致了課堂中的黨史教育難以真正開展。
(三)黨史教育形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索然
現階段,黨史教育在中學中開展時一般采用第二課堂、社團活動、觀看影像資料等形式。但就學生而言,中學的課程配備繁復,學校中的學科教育已占據了學習的主要時間,很少能夠將精力再次分配至黨史教育之中。同時由于課外黨史教育的形式較為單一和模式化,學生的學習興趣索然,進一步削弱了黨史教育的成效。并且,在如今仍然以成績?yōu)榭己藰藴实那闆r下,學生忽視了黨史學習的重要性,擱淺了黨史教育的重要內容。此外,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形成的應試教育風氣已成積弊,導致大部分家長并不能及時意識到黨史教育等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也對黨史教育進課堂產生了一定阻礙。
二、黨史融入課堂的理論研究
黨史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缺位和錯位,使得黨史未能充分發(fā)揮其資政育人的思想教育作用。但若將黨史教育與語文課堂相融合的模式作為黨史教育的創(chuàng)新性拓展,則會使其具備諸多思政課堂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
(一)方式更為靈活,化為無聲教材
在以往的思政課堂的教學中,黨史教育通常是單獨作為一個板塊進行授課和教學,并采用有形的方式對學生產生影響。而在語文課堂中進行的黨史教育則采用了相對而言更為靈活的方式進行授課,將黨史教育有機融入語文課堂教學內容之中,化為了無聲的教材。例如,在教授統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鄧稼先》一課時,教師可在實際教學中采用觀看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視頻、帶領學生朗讀《吊古戰(zhàn)場文》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學習課文、感受歷史、學習人物精神。此時,關于“兩彈一星”研究的黨史內容便可作為《鄧稼先》一課的助讀系統組成要素而對語文課堂教學提供幫助。同時,學生也能夠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對該段黨史內容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在無形中加深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與熱愛。
(二)內容更為貼切,思想導向明顯
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這決定了語文課程不僅需要使學生習得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更需要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傳承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黨史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載體,具有可被語文課程闡發(fā)的空間與可能性,因而在內容上更加貼切中學語文的教學模式,并且為中學語文課堂帶來了更加鮮明的思想導向。例如,統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均為家國情懷題材的課文,那么教師應以愛國主義精神作為指導思想,貫穿于整個單元的教學之中,同時也應輔之以黨史的學習,在相關的黨史內容中進一步挖掘愛國主義精神,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其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思想教育作用。
(三)影響更為深遠,潛植中達就目的
在中學語文課堂中開展的黨史教育,通常能夠采用中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學,從而能在潛移默化中達成黨史教育的目標,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使其不流于形式。相較于填鴨式教學,學生更容易接受黨史的潛植式教育形式,并更能牢記相應的教學內容,理解更為深刻。例如,統編版九年級下冊《梅嶺三章》一課的寫作背景為1934-1936年的紅軍長征,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將長征相關的故事(例如陳樹湘“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紅軍戰(zhàn)士的“半截皮帶”等)作為教學的助讀內容,以強化學生對課文背景的了解,增強對革命精神的自覺認同。
三、黨史融入課堂的實踐路徑與機制
在現階段黨史融入中學語文課堂的實踐中,黨史教學可能仍舊存在諸多弊端。根據中學語文教學與黨史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大致可從教學內容、教學載體與教學形式這三方面著手解決現實問題,展開黨史融入課堂的實踐路徑與機制研究。
(一)深挖黨史資源,完善助讀系統
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總結了十條目標,其中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維度的目標有“培養(yǎng)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因此,在語文課程中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以及黨史教育等思政類型的教育內容是構建語文素養(yǎng)、培育思想道德品質的題中之義。目前所通行的統編版語文教材遵循著“體現核心價值觀的總體特色”,基本上“呈現了中國共產黨發(fā)展歷程中的典型歷史成就,并與每一次偉大勝利所反映出的黨的精神深度契合”。對于初中學段來說,目前已有較多關于黨史等思政教育的文本內容,同時也注重多主題多板塊的交互融合,但是對于其側重的方面來說,黨史內容大多集中于中國的革命史及建設史之中,改革開放至今的黨史內容涉及較少。同時,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之中多數局限于教學文本之中,而甚少進行拓展延伸,這也導致了現階段黨史教育的零散性、片面化。因此,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及時增補教學內容,深挖語文教材中的黨史資源,并及時完善助讀系統,從而在內容層面構建起完整的黨史教育體系,以最終實現語文教學和黨史教育的相融并進。
(二)形成融合教學,發(fā)揮媒介功用
作為黨史教學內容的承載體,語文課堂起到了傳播媒介的功用,能在無形之中為學生帶來潛植式的精神影響,從而完善個人的思想價值觀念。實現黨史教育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相互融合,也能夠更好地實現語文教育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價值。在進行融合教學時,對于需要進行黨史教育的特定課程而言,語文教師應該由淺入深地將黨史教育的內容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并通過選擇諸如綜合性學習探究、整本書閱讀、朗誦表演、知識延伸、自主學習等多種教學模式開展黨史的教育。教師在進行黨史教育的過程中需“探尋課堂需求和供給的接口,統籌和優(yōu)化各種資源,把黨史的豐富資源創(chuàng)造性轉化為學生的學習動能”,同時也應恪守語文課堂的媒介功能,不脫離語文教育的本質教學任務,并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培育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上。
(三)革新教育形式,優(yōu)化育人路徑
黨史教育作為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具有常規(guī)的知識教育所不具備的隱形教育特征以及價值導向作用,同時其內容是隨時代發(fā)展而不斷更新與變化的,因此在進行黨史教育的教學實踐時,應結合時代特征,及時革新教育形式,優(yōu)化育人路徑,從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中學語文課堂的外在形式同黨史教育的內核相結合,可以從中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寫作教學以及口語交際教學等多個維度展開。以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相關課文,在課內外開展有關革命歷史專題的整本書閱讀,例如在教授《老山界》這一課文時,可以指導學生閱讀魏巍的《地球的紅飄帶》,介紹關于紅軍長征的黨史內容;在教授《太空一日》這一課文時,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趙雁的《第四級火箭》,感受中國航天事業(yè)崛起的艱辛;在教授《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一課文時,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同時,教師也應不斷充實教學方法,引介新型的閱讀方法輔助學生的課外閱讀,例如SQ4R閱讀法、歸納演繹閱讀法等等,從而實現黨史教育形式的革新。
總而言之,黨史是中國共產黨在一百多年櫛風沐雨、朝乾夕惕的奮斗征程中總結出的歷史經驗,黨史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發(fā)展更是起著鑄魂育人、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在中學語文課程中有效融入黨史教育內容,從深挖黨史資源、完善助讀系統出發(fā),在實際教學中樹立融合教學的教育意識,再到革新教育形式,并逐步優(yōu)化育人路徑。這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對黨史教育模式的新探索,能夠將黨史這一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發(fā)揮出最大的育人價值,能夠使黨史教育在課堂中煥發(fā)出全新的生命活力,并以全新的姿態(tài)幫助青年學生樹立起正確的黨史觀與人生觀,以嶄新的形式面對新時代對培育人才所提出的本質要求。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 交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N].人民日報,2013.
[4]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
[5]張鈞,高琦.跟著課本學黨史——統編版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黨史內容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03).
[6]林煒.黨史教育進課堂的驅動、困境與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29).
[基金項目:本文為杭州師范大學2021-2022學年“本科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工程”項目資助“百年黨史融入中學語文課堂的實踐機制研究”(項目編號CX2021128)的成果。]
范晨晨,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