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半偏法測電阻的方法,涉及到歐姆定律、串并聯(lián)電路的特點及系統(tǒng)誤差分析,此法操作簡單,而誤差分析是此法之關鍵.按常規(guī),若誤差允許的范圍是4%,由相對誤差的定義δ=|R測-R真R真|×100%(根據(jù)本實驗的原理,R測=R2,R真=R21-R2/(R1+r),電路圖如圖1所示)可知,若僅考慮因R2的并入造成的系統(tǒng)誤差,按半偏法得出R測=R2的條件是R1+r>24R2.半偏法測電表內(nèi)阻是歐姆定律、串并聯(lián)電路基本特點及系統(tǒng)誤差分析在電路實驗中的具體體現(xiàn).其中,歐姆定律是本實驗之“根”, 串并聯(lián)電路分壓分流原理是本實驗之“本” ,系統(tǒng)誤差的主要來源是本實驗之“關鍵”.只有抓住“根”和“本”,才能理解本實驗的原理,只有抓住“關鍵”所在,才能確保實驗成功.此法操作簡單,精度較高,但是必須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效應考.
關鍵詞:半偏法;歐姆定律是根;串并聯(lián)是本;系統(tǒng)誤差是關鍵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2)22-0116-03
教輔資料《走進云南師大附中》高三月考試題精選匯編的主編是云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物理教研組,此書第92頁第9題和第10題分別是2020屆第8次月考理綜23題和2020屆第9次月考理綜23題,考的都是半偏法測電流表的內(nèi)阻,連續(xù)兩次月考都沒有突破原理,只是機械地考查步驟,得出結果,全然不顧結論成立的條件.也許命題老師并未吃透本實驗之關鍵,偏離了新課標要求的“核心素養(yǎng)”,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善于思考的優(yōu)秀品質,故以此文,提醒廣大師生,注意此實驗的“根”“本”“關鍵”所在.
1 電流半偏法測電流表內(nèi)阻原題再現(xiàn):《走進云南師大附中》高三月考試題精選匯編(2020屆第8次月考理綜23題):有一個電流表,它的滿偏電流為Ig=1mA,如果要將它改裝成3A量程的大量程電流表.
(1)先用圖1所示電路測量此電流表的內(nèi)阻,操作如下,請你將空缺內(nèi)容補充完整.(①②填寫電路圖上對應的電學元件的字母符號)
①將R1調至最大,閉合開關S1,斷開開關S2,調節(jié)R1,使電流表的指針偏轉到最大量程處;
②閉合S2,調節(jié)R2,使電流表指針半偏;
③讀出電阻箱R2的阻值為600Ω.
(2)應將阻值為R=Ω的電阻與該電流表并聯(lián).就能將此電流表改裝成量程為3A的電流表,(結果取一位有效數(shù)字)
顯然,命題老師的問題(1)的命題意圖是想考查“半偏法測電流表內(nèi)阻”這一方法,卻忽視了該方法可行的條件:并聯(lián)R2前后,干路電流幾乎不變,即是(R1+r)Rg.由于未給出電源電動勢,若認為Rg=R2,顯然是不可靠的.比如:若電源用的是一節(jié)干電池,則電流表滿偏時的回路總電阻為R=EIg=1500Ω,若認為Rg=600Ω,則R1+r=900Ω,值只是Rg的1.5倍,并非是遠大于Rg,故這里的半偏法也就失去了前提條件,只能利用歐姆定律通過計算求得Rg.由E=Ir(Rg+R1+r)與E=
12IgRg+(12Ig+12IgRgR2)(R1+r),可得
Rg=R2(R1+r)(R1+r)-R2,若電源用的是一節(jié)干電池,則電流表滿偏時R1+r+Rg=EIg=1500Ω,若電流表半偏時R2=600Ω,利用Rg=R2(R1+r)R1+r)-R2可知:Rg無解!由Rg=R2(R1+r)R1+r)-R2及R1+r+Rg=1500Ω可知,要Rg有解,R2應小于375Ω!由Rg=R2(R1+r)R1+r)-R2=R21-R2R1+r可知,只有當R1+rR2時,Rg才近似等于R2.
那么,如何界定“遠大于”的條件呢?這得根據(jù)實驗允許存在的精度要求來界定.按常規(guī),若誤差允許的范圍是4%,由相對誤差的定義δ=|R測-R真R真|×100%
(根據(jù)本實驗的原理,R測=R2,R真=R21-R2/(R1+r))可知,若僅考慮因R2的并入造成的系統(tǒng)誤差,按半偏法得出R測=R2的條件是R1+r>24R2.
其實,只要把握好串并聯(lián)電路的基本特征和歐姆定律,就不會忽視半偏法的前提條件,還能根據(jù)本實驗的原理來減小誤差,也可以利用半偏法的“根”“本”“關鍵”,對實驗器材的選擇上做一些改進,以提高測量的精度.比如:下面兩種電路,都能消除因RB的并入所造成的系統(tǒng)誤差.
圖2中當支路電流表的示數(shù)是干路電流表示數(shù)的一半時就有Rg=RB.
圖3中當與RB串聯(lián)的電流表示數(shù)與另一個電流表示數(shù)相等時就有Rg=RB, 所以抓“根”抓“本”抓“關鍵”,是正確選擇實驗器材的保證,萬變不離其宗,各種測量方法都必須先抓“根”“本”,才能抓住“關鍵”:系統(tǒng)誤差,以達到最佳的實驗效果.
2 電壓半偏法測電壓表內(nèi)阻
“半偏法測電壓表內(nèi)阻”的電路圖如圖4所示, 操作步驟:
(1)按圖連線;
(2)將R1的滑動觸頭滑到最左端,電阻箱R2的阻值調到0,閉合開S1;
(3)緩慢移動R1的滑片,直到電壓表的指針指到滿刻度處;
(4)調節(jié)電阻箱R2,直到電壓表指針指到半刻度處;
(5)若RVR1左,則可以認為RV=R2.
那么,如何判斷RVR1左呢?
滑動變阻器的阻值是不可知的,“遠大于”該如何認定呢?其實,只需利用電源電動勢及電壓表的量程,以及滑動變阻器的總電阻(銘牌上有標注),即可估算電壓表滿偏時的R左 ,再根據(jù)電壓表半偏時電阻箱的讀數(shù)R2,即可估算出R2與R左的倍數(shù)關系,根據(jù)誤差允許的范圍,就可斷定此法是否可行.現(xiàn)舉例如下:
設所要測的電壓表量程為0.3V,所用電源為內(nèi)阻不計電動勢為6V的電源,滑動變阻器R1的總阻值為100Ω,電壓表可視為理想的電壓表,則當其滿偏時,與之并聯(lián)部分的滑動變阻器R1的阻值為50Ω;若電阻箱阻值調到3000Ω時,電壓表半偏,則R左為R2的1.7%,若測量誤差允許的范圍是4%以內(nèi),則可認為此法可行,及RV=R2=3000Ω. 這是粗略的估算方法,可能還是會有學生不能理解,畢竟電壓表內(nèi)阻并非無窮大,但我們只需回到并聯(lián)電路的基本特征,寫出并聯(lián)電阻的表達式就能明白.令電阻R1和R2并聯(lián)且R2>R1,則并聯(lián)后的等效電阻為R并=R1·R2R1+R2=R11+R1R2 ,若誤差在4%以內(nèi)可用R1近似替代R并(也就是把R2視為斷路),根據(jù)相對誤差的定義,由δ=R1-R并R并×100%<4%可知R2應大于25R1, 若誤差要求控制在1%以內(nèi)可用R1近似替代R并,則R2應大于100R1 .也就是說,R2是否遠大于R1,取決于實驗本身對精度的要求.
本實驗中,若電壓表串聯(lián)了R2后,當電壓表半偏時R2連入電路中的值是滑動變阻器滑片左側電阻R左的25倍以上,即可認為系統(tǒng)誤差小于4%,若這一誤差是本實驗允許的誤差范圍,則RV測=R2.然而,根據(jù)串聯(lián)電路分壓原理,R2串入電路時使滑動變阻器左側電阻兩端電壓增大,即電壓表半偏時,R2兩端的電壓就大于了12U滿
,這就意味著,RV測=R2>RV真,即測量結果偏大了.
本實驗要嚴格算出相對誤差比較繁瑣,但只要讓學生明白,兩個電阻并聯(lián),如果大電阻是小電阻的25倍以上,相對誤差就在4%以內(nèi),大電阻即可視為斷路,則本實驗半偏法的原理也就突破了.
若希望消除串入R2后造成的系統(tǒng)誤差,可對實驗做如下改進:
圖5、圖6兩圖中,電壓表V1、V2完全相同,則當U1=2U2時(須同時調節(jié)R1、R2使V1滿偏、V2半偏),則RV=R2.
那么,改進后的實驗方法是否就完全消除了本實驗的系統(tǒng)誤差呢?當然沒有,該方案只是消除了原方案中因R2的串入引起了并聯(lián)部分的電壓升高造成的系統(tǒng)誤差,而電壓表和電阻箱的精度也會造成系統(tǒng)誤差.事實上,我們在調節(jié)過程中也是不能絕對達到U1=2U2的,實驗的難度會比原方案大一些.實際上,原方案“半偏法測電壓表內(nèi)阻”的實驗,若R2是R左的100倍以上(相對誤差小于1%),可能電壓表的精度已經(jīng)測不出因R2的串入造成的系統(tǒng)誤差了,這種方案測得的電壓表內(nèi)阻的精度已經(jīng)較高了,而且操作也比較簡單.明確了“R2遠大于R1”的含義后,對這種測量方法的原理、誤差分析及改進方案也就清晰明了了.
參考文獻:
[1]關磊.走進云南師大附中·高三月考試題精選匯編[M].昆明:云南科學出版社,2021(01):92.
[2] 張雄.物理實驗設計與研究[M].昆明:云南科學出版社,2020(09):21-24.
[3] 張汀淼.高中物理電路知識的解題思路與學習方法分析[J].文理導航,2017(32):46.
[責任編輯:李 璟]
收稿日期:2022-05-05
作者簡介:陳必興(1978.3-),男,云南省昭通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從事高中物理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