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任務】
1.認識事物時,我們判斷常受一些因素影響,如篤信古人、權威和書本,聽信多數(shù)人意見等?!白怨乓詠怼薄爸麑<冶硎尽薄皶险f”“大多數(shù)認為”等常見說法,就體現(xiàn)了這些影響。圍繞這樣的短語,延伸思考,充實依據(jù),選取合適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
2.人們在獲取一些新東西時,也可能失去另外一些東西?;ヂ?lián)網(wǎng)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少便捷,那人們可能會失去什么呢?就此進行深入思考,寫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題目自擬。
【寫作引導】
一個社會的公正性、生活的質量、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等重要方面的好壞程度,是由這個社會中公眾的思維水平和理性程度決定的。“立德樹人”是基礎教育課程最核心理念,“樹人”之育自然不能少“理性思考”一義。以核心素養(yǎng)為本的課程標準中,“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又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承前啟后一環(huán)。無論從理性的人類價值、教育本真理念,還是核心素養(yǎng)構成,發(fā)展我們的理性思考能力都是語文教學的題中之義。本單元“深化理性思考”作文教學主題,可視為此一種具體落實。
在閱讀層面,寫作成果可引導讀者理性思考;在寫作層面,寫作過程亦可引導作者理性思考。寫作乃思想之承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訓練,所獲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為思想也就存在詞匯、字句、篇章、聲調里”;寫作亦為思維之工具,“寫作是對思維的精練”。或許,這也正是教材編者將“深化理性思考”落于單元寫作的用意所在。
→佳作亮相→
萬物“得”互聯(lián),
人困“失”網(wǎng)中
廣東省中山紀念中學高二(25)班
劉韋鋒
詩人北島寫《生活》,只用一個“網(wǎng)”字。科技革命山呼海嘯,我們的生活也真真切切地嵌入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中。網(wǎng)中你我足不出戶領略世界秀麗,一方屏幕而萬里至親如在目前。互聯(lián)網(wǎng)中,我們如魚得水,但對“魚”而言,這萬物互聯(lián)的網(wǎng),又網(wǎng)住許多其他,比如那顆受困的心……
與其說是互聯(lián)網(wǎng)直接將人們網(wǎng)住困住,毋寧說是人們欲望膨脹而一步步走向泥潭。萬物互聯(lián)時代,人們追求便捷本沒有錯,但年夜飯上低頭使用手機的現(xiàn)象頻頻,過馬路又或開車時低頭使用手機導致交通事故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假期時越來越多的自詡“佛系”的人悶在家中?;ヂ?lián)網(wǎng)本身并不能直接致使上述問題出現(xiàn),其使用者透過一方屏幕,一點點沉淪于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海量空洞內容,如同吐絲布繭,娛樂至死。
一個人困于他的小“網(wǎng)”,小網(wǎng)綴連,“社會人”便有了一張更大的“網(wǎng)”困住自己。明知山長水短,路遙馬急,卻沒有很多人愿意慢下來,細品生活的甜美,因為只要停下來,個人或許就會被這個由互聯(lián)網(wǎng)推動著車輪的社會淘汰。整個社會運轉得越來越快,殊不知機械的迭代是沒有限制的,人的迭代卻有限制。社會無法在一時間接受大量的變化,互聯(lián)網(wǎng)提供的東西目不暇接,社會從中不停地選擇,同時也在不停失去。
互聯(lián)網(wǎng)中的生活,不止欣喜于網(wǎng)羅的萬物為我所用,更應有對網(wǎng)中“我”的省思——我得到什么,我失去什么,彼此又如何!作家龍應臺曾言:“思想需要經(jīng)驗的累積,靈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被ヂ?lián)網(wǎng)無罪,有罪與錯的是人。生活中缺少了寧靜透徹的思想觀照,人必然被工具化,不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類步履蹣跚的歷史皆是如此。不可失去自己,一定尋回自己,這是互聯(lián)網(wǎng)下每個人最為急迫的自我課題。
萬物互聯(lián),乃人們求新的表現(xiàn),但倘若因此受困于四方之網(wǎng)中,便是得不償失。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我們更應使自己也隨時代發(fā)展,使自己不失心靈的毓秀,順應社會變化,方可大步前行。
萬物“得”互聯(lián),但愿人莫困“失”其中。
★老師點評★
劉韋鋒同學對話題理解深刻,把握準確。以互聯(lián)網(wǎng)中人的生活為靶標思考“得失”的哲理話題,以寫作教學所講“句段篇”技術,組織段落,同時也展示出其理性思維“點線面”的流暢性、邏輯性。素材豐富,行文優(yōu)美,是篇難得的佳作。
打破思維藩籬,
向盲從說“不”
廣東省中山紀念中學高二(25)班
梁鉦禧
年輕時,多少人自命不凡,立誓不墮隨波逐流之苦;社會上,多少過江之鯽隨俗沉浮,輕易定義自己的碌碌無為?;\罩在“專家說”“古人云”“大家都這樣”的陰霾下,他們逐漸淡忘年少時的豪言壯志,隨意被他人言語雕刻成了蕓蕓眾生中的張三李四。青年,獨立思考你的人生,向盲從說“不”吧。
不假思索的盲從,不過是以古人充斥頭腦,由專家鋪滿生活,最終帶著他們的不合時宜敲碎純粹的自己。如同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對于探索時期的中國,曾經(jīng)的絕對真理在不合時宜的時間及背景下被盲目地全盤接收,只會作繭自縛。審慎面對既有思想,不單是防止不合時宜的論斷影響自己,還要時時刻刻地看清自我定位;不只是清楚今日定位,還要明晰對未來規(guī)劃,將今日思考,同未來理想有機結合,并輔以古人告誡、專家成果中凝聚的經(jīng)驗道理。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
盲從的背后,是個體對世界感受的模糊,是自我獨立思考力量的模糊,是對自己要走的路的迷茫。因身旁的閑言碎語左右當下的抉擇,從來不是正面對抗人生狂風暴雨的有力武器;以權威的論斷定義自己的人生,從來不是追逐幸福遠方的正確抉擇。著名作家愛麗絲·門羅并不被家庭主婦的成見左右,一支筆把自己寫成諾貝爾獎得主;因病腦癱的張大奎不被殘疾人的身份定義,克服重重困難摘得計算機博士頭銜??创┻@些,看透這些,用自己的頭腦判斷,以自己的心智衡量,這才是時代新人應有的樣子。
社會的輿論中,他人的非議里,拼搏打斗間卻極易卷入盲從的旋渦。許多人“打扮”自己,并不只為展示真實的自己,更多在顯示自己的合群。毫無保留地拆解自己以求融入,卻于無形中斬斷前進的路。與其拘泥于周遭,何不致力于自身的精進?
你若攀登,怎愁前路無知己,何須忘我去盲從?青年啊,請來打破那些如城墻般厚重的思想藩籬,向盲從勇敢說“不”吧。
★老師點評★
梁鉦禧同學的文章致力于對盲從的追問,看清盲從背后沉重的思想、思維藩籬。大量“不過是”“不單是”“不只是”“這才是”“從來不是”等句式貫穿句段篇,結構清晰,思維縝密,也將其深刻的理性思考以文藝的語言呈現(xiàn)出來。無論從學科寫作技能訓練,還是單元人文教育主題,都在這篇文章中,得到較好落實。
(指導老師:袁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