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嵐
摘? 要: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了著力圍繞非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展開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方面嚴重缺失的現(xiàn)象,部分語文教師把非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作為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分析,過多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而忽視了語文學習的工具性,出現(xiàn)了重“人文性”而輕“工具性”的傾向,這樣就導致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不高的結果。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就必須緊扣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準確區(qū)分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和非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切實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為學生的語言學習搭建平臺,引領學生進行語言實踐,這樣才能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本體性教學;教學目標;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語文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是一門基礎課程,也是一門核心課程,不僅承擔了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任務,還承擔著思想品德、情感審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諸多任務?;诖耍Z文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就可分為兩大類:本體性教學和非本體性教學,其中,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是反映語文學科本質(zhì)特征的教學內(nèi)容,是語文學科必須承擔的本職任務,而非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包括情感、態(tài)度、審美、價值觀教育、多元化的學習、思維能力等,是各門學科乃至家庭、社會共同承擔的學習任務。可是在語文課堂中,一些語文教師常常圍繞非本體性的教學內(nèi)容制定目標并展開教學,異化了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如以下課例:
案例一:執(zhí)教《爬山虎的腳》一課,揭示課題之后,教師先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爬山虎的資料,接著播放圖片欣賞那綠綠的爬山虎,然后學生自主讀文,讓學生畫爬山虎的腳,最后全班交流評價誰畫得最好。
案例二:一位教師執(zhí)教說明文《鯨》一課,學生讀文后,教師提出一連串的問題:鯨有多大?鯨是怎么吃小魚小蝦的?鯨有哪些種類?鯨是怎么睡覺的……然后出示一些關于鯨常識的判斷題,讓學生分辨對錯。
從以上兩個課例中,都能感覺到課堂氣氛很活躍,孩子的學習熱情都很高漲,但是仔細想想,這樣的課堂有“語文味”嗎?案例一,語文課成了美術課;案例二,語文課成了自然常識課。當然,學生在畫爬山虎腳的時候,在回答關于鯨常識的問題的過程中,也會去讀文本,學完之后,也獲得了一些關于爬山虎和鯨的知識。但是仔細想想,學生學會了哪些語文知識和語文方法,在語文技能方面究竟有哪些提高?顯然,這兩個課例都是圍繞“非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展開教學的,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方面是嚴重缺失的。
語文教師必須深刻認識語文課程中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與非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的區(qū)別,必須緊緊地抓住“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這一根本,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上下功夫。那么如何去做?結合筆者的教學,淺談一下經(jīng)驗。
一、確定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彼€指出:“語言教育的一個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認識語言現(xiàn)象,掌握語言規(guī)律,學會正確地熟練地運用語言這個工具?!睆娜~圣陶的這兩句話中,應當意識到語文課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課。說到底就是學生學習說語文、講語文、寫語文、用語文的課。語文課本就是學生學習語文本體性知識的材料。在實際教學中,要靠教師依據(jù)自己的語文專業(yè)素養(yǎng)去尋找和發(fā)掘本體性的教學內(nèi)容,要求語文教師必須緊緊扣住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特點,去確定基礎性教學內(nèi)容和發(fā)展性教學內(nèi)容,并由此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
如《搭船的鳥》一課,文章以兒童的視角,寫了他眼中的翠鳥,重點寫了翠鳥的色彩之美和捕魚時的動作之快,語言淺顯、樸素,文風恬淡、清新。本單元的核心語文要素為“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在觀察和表達方法的獲取,凸顯“閱讀鋪路,讀寫結合”的理念。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及教材的特點,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 會認“鸚、鵡、悄”等5個生字,會寫“搭、親、父、沙”等11個生字,學會“沙啦、搭船、靜悄悄”等新詞。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通過作者的描寫想象課文描繪的畫面和場景。
3. 緊扣關鍵詞句厘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初步學習觀察和描寫事物外形、動作的方法。
4. 感受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美好境界,培養(yǎng)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積極情感。
其中,目標1、2、3都是圍繞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制定的,緊扣“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展開教學,這樣語文課的教學效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會大大提升。
二、緊扣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
要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要以語文的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為重點。要在充分認識語文本體性教學內(nèi)涵的基礎上,圍繞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展開教學。首先就是語言的積累。小學生正處在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處于記憶的黃金期,小學階段必須將大量語言積累作為語文教學基本任務,多讀、多背、多聽,重視語言的輸入;其次就是要加強語言的運用。加強言語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語言,構建自己的言語系統(tǒng),掌握語言運用規(guī)則,做好語言的提取和輸出工作;再次就是要關注語文的學習方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最后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愛上讀書。
課程標準中沒有本體性教學的相關規(guī)定,這主要靠語文教師根據(jù)自己的語文專業(yè)素養(yǎng),去尋找并發(fā)掘本體性內(nèi)容。語文課本只不過是一個例子,是學習語文本體性知識的材料,語文課是用語文教會學生閱讀、寫作。本體性知識不僅包括課文中的生字、新詞、朗讀、概括,還有閱讀、寫作方法、語文技能練習和語言能力的學習,在課堂中進行本體性教學必須重視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行遷移練習。
以《巨人的花園》為例,圍繞非本體性與本體性教學,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教學過程的設計,區(qū)別還是很大的。
教學目標:
1. 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想象畫面。
3. 明白快樂應當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學交流閱讀感受。
教學過程:
1. 初讀感知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查字典或者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理解詞語。
(2)這是一座怎樣的花園?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 精讀感悟巨人的行為和語言。
3. 探究花園由美麗變寒冷的原因。
4. 研讀巨人的改變,讀懂快樂來自分享。
而如果圍繞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進行設計的話,教學重點就是學習表達的同時進行表達實踐,將課文當作學生練習的例子,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掌握表達方法,也就滲進了語言積累。具體如下:
教學目標:
1. 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想象畫面。
3. 體會心理描寫的作用并學習心理描寫的方法。
4. 明白快樂應當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學交流閱讀感受。
教學過程:
1. 揭示課題,了解巨人的花園中快樂的來源。
2. 整體感知課文,教學生新字新詞,理清表達順序,概括主要內(nèi)容。
3. 圍繞巨人心理描寫,進行表達實踐。
(1)讀巨人的心理變化,知曉快樂的來源是分享,學習品讀方法。
(2)去掉心理描寫與原文對比,體會心理描寫的好處。
(3)修改一段話,在適當?shù)牡胤教砩闲睦砻鑼?,并與原文進行對比。
4.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教學第三環(huán)節(jié)時,通過讀巨人的變化,主要聚焦品讀巨人的心理變化,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心理描寫在整個文章主旨思想的表達中所起的作用,繼而修改一段話,要求寫作時注意運用文章中學到的心理描寫方法,學生自覺地將閱讀中習得的寫作方法有機地遷移到自己的表達實踐中。最后再與學生討論這堂課的收獲,學生自然學會了品讀人物心理描寫,明白了寫作文該如何運用心理描寫。
因此,語文教師就必須要提高課程意識,在每一篇的課文教學中選擇有價值的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圍繞著本體性的教學內(nèi)容展開教學。語文課就應該用教材教會學生學習閱讀,學習寫作,應該要把語文自身的本質(zhì)知識,學習方法或技能作為語文教學的最主要任務,從而提高語文的教學效率,以達到語文學科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目標,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三、圍繞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交際工具,具有其他任何交際工具所達不到的作用,人類社會離不開語言。所以說,語言是語文的本體,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所在。因此,語言學習就是語文學習的根本。語文教師應該圍繞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為學生的語言學習搭建平臺。課堂上,引領學生進行豐富的、靈動的、有效的語言實踐,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抓住文本語言的“亮點”開展教學
一篇文章中寫得最為精彩的地方就是文本語言的亮點,抓住這些亮點語言進行背誦和品味,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如教學《荷花》時,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個重點句:“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逼渲小懊啊弊诌\用得很準確傳神。教學時,先引導學生用換詞法來理解,學生說出的詞有“長”“鉆”“探”“伸”等。再相繼提問:“你認為那個詞運用得好,好在哪里?”通過對比,學生感悟到“冒”字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荷花的艷麗奪目、卓爾不群和勃勃生機。然后創(chuàng)設情境:如果你就是一朵白荷花從荷葉之間冒出來了,心里會想些什么?一個個充滿個性的回答令人驚喜,對“冒”字這點睛之筆的理解水到渠成。
(二)尋找文本語言的“空白點”開展教學
文學作品使用的語言是一種具有審美功能的表現(xiàn)性語言,包含著許多“不確定”和“空白”,這些“空白點”是作者布局謀篇的匠心獨運。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品味這些“空白點”。如童話故事《去年的樹》開頭這樣寫道:“一棵樹和一只鳥兒是好朋友,鳥兒站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天天聽鳥兒唱?!币龑W生品味開頭,體會“天天”相伴的美好,引導學生想一想,鳥兒可能會在什么時候唱歌給樹聽?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可能是早上或傍晚;有的說可能是樹高興的時候或不高興的時候;有的說可能在萬物復蘇的春天或黃葉飛舞的秋天……之后,讓學生以“當_____的時候,鳥兒唱歌給樹聽”的句式練習寫作。這樣,學生既體會到了樹和鳥兒的友情,又利用文本的“空白點”進行了扎扎實實的語言表達訓練,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發(fā)現(xiàn)學生與文本語言的“撞擊點”開展教學
“撞擊點”就是文本中能夠引起學生產(chǎn)生強烈共鳴的地方,最能撥動學生的心靈之弦,找得準,就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激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在《掌聲》一課中,“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這句話中,“猶豫”一詞就是學生與文本、學生與英子的一個情感的“撞擊點”。筆者以此為突破口,啟發(fā)學生思考“英子會猶豫些什么?”讓學生聯(lián)系“慢吞吞”“眼圈紅紅的”,走進英子的內(nèi)心世界,觸摸英子的心靈。學生暢所欲言,既打開了學生情感的閘門,又進行了語言訓練,可謂“一舉兩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闭Z文教師應該緊緊抓住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這一根本,把握教材,用智慧去發(fā)掘語文,用創(chuàng)造去豐富語文,用行動去實踐語文,從而對學生實施實實在在的語文教育,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獲得言語智慧的滋養(yǎng),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這就是每位語文教師不懈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吳忠豪. 語文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設計[J]. 小學語文教學,2013(16):4-6.
[2]包思榕. 語文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與實施策略[J]. 課程教育研究,2016(03):141-142.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