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飛
【摘 要】在新媒體語境下,法治新聞對報道方式做出了改變,在多元化傳播渠道的支持下增強了與受眾的互動,但還存在諸多不足,如標簽化問題較嚴重、深度內容較為匱乏,無法保障傳播質量與傳播效果。因此,法治新聞報道應積極創(chuàng)新,優(yōu)化報道的形式,去標簽化,實現官方與大眾、傳統與網絡、專業(yè)與市場的有效銜接,從而提高報道的影響力。
【關鍵詞】新媒體;法治新聞;報道創(chuàng)新
法治新聞與金融類新聞傳播不同,傳播形式主要以故事為主,結合案例起到吸引受眾的作用,所以受眾范圍更廣。在新媒體語境下,法治新聞報道的渠道拓寬,社會功能強化,尤其是對于法治報刊而言,普法宣傳有了新的方向,能夠借助網絡新媒介,實現法治新聞報道高效開展。因此,各大傳播媒介應抓住新媒體語境帶來的機遇,對報道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為社會大眾提供高質量的法治新聞。
一、新媒體語境下法治新聞報道特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信息傳播朝著多元化趨勢前進,為法治新聞報道形式提供了更多支持,如今法治新聞的傳播更為專業(yè),效果得到最大化提升。但新媒體時代下每個人都可作為新聞的傳播者,人人都有發(fā)言權,對于法治新聞而言,也帶來了諸多良機。
(一)報道呈現最佳效果
在新媒體語境下,傳統的紙質報道、電視報道、廣播報道實現了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主要以短視頻、公眾號、直播等多元化的形式為主,使得法治新聞傳播渠道更廣,有效增強了新聞傳播的影響力[1]。法治新聞傳播的主要目的是對法律觀念進行大力宣傳,讓受眾結合法律案件加強法治意識。隨著新媒體媒介的快速發(fā)展,法治新聞報道也借助新媒體平臺,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與報道內容,保障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從采訪到報道都要呈現出最佳效果。新媒體環(huán)境下,當前社會中有許多法治新聞報道的案例,形式新穎生動,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傳播,對社會大眾起著重要影響。專業(yè)的法治新聞媒體也需要注重報道內容的創(chuàng)新,在報道中要始終圍繞如何讓受眾真實、全面地了解新聞事件,使法治新聞報道真正走進群眾生活,以多元化的傳播形式占據市場。
(二)受眾監(jiān)督性更強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受眾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當今時代屬于人人都能夠發(fā)布信息的時代,受眾可實現對新聞報道內容的傳播,在瀏覽新聞信息時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實現與其他受眾之間的互動交流,新聞傳播的活動效果得到顯著強化。另外,受眾可在網絡中有效行使監(jiān)督權,保證法治新聞報道的嚴謹性、公正性,對法治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進行審核,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法治新聞報道的權威性。當前許多受眾通過新媒體平臺積極參與新聞傳播,通過對案件判決執(zhí)行情況的了解與跟蹤,起到直接、間接的監(jiān)督作用,保障法治新聞傳播的正向作用得到全面發(fā)揮。
(三)階段性報道更多
新媒體對現代新聞傳播速度起到了巨大影響,尤其是隨著各大互聯網平臺的軟件應用,不僅豐富了新媒體平臺,也使得新聞傳播途徑更多。新聞信息的傳播不再局限于報紙、電視等渠道,群眾能夠在多個渠道獲取新聞信息,使得法治新聞的傳播路徑更加寬廣[2]。因此,當下法治新聞報道不再完成整個案件審理以后才會進行報道,現代新聞的傳播更注重時效性,受眾可參與新聞案件的整個發(fā)生過程,法治新聞可對每一過程進行逐一報道,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多個APP都可以在法院直播現場案件審理情況,大眾能夠實時觀看每個審理細節(jié)。
二、法治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
(一)標簽化問題嚴重
當前法治新聞在傳播過程中存在標簽化問題嚴重的情況,主要表現在:一方面,針對被報道人物過于突出人物標簽,從而吸引受眾的注意力,獲取更高的傳播效果;另一方面,在對新聞報道內容進行預先制定時,都會對報道事件貼上標簽,有時會影響新聞受眾的認知,產生偏差。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許多媒體為了搶占新聞頭條,在傳播法治新聞時過于注重標簽化,通過將被報道人物貼上標簽,吸引社會的關注,帶來傳播效益。
(二)深度新聞報道匱乏
當前時代屬于文化閱讀快餐化、碎片化時代,很多的新聞報道形式及種類普遍缺乏深度,許多媒體過于注重新聞點擊率,忽略了對新聞報道內容的深化與強化。除了報道新聞事件的過程,媒體更需要對新聞的本質內容進行深入挖掘,通過對事件的本質還原來對新聞進行深度報道[3]。這就要求法治新聞在報道時,要結合事件的因果、性質與影響展開分析,通過對信息的整合,展現出事件發(fā)展的全過程,實現新聞的深度報道,吸引更多受眾。如果法治新聞缺乏深度報道,則可能會引發(fā)“新聞反轉”問題的多次出現。在整個新聞傳播路徑中,如果某個有網絡影響力的人物對新聞事件進行評論,就會引來大量的關注與轉發(fā),這也會導致新聞真實性未得到充分認證以及假新聞事件在媒體平臺中大規(guī)模傳播等,導致信息過于模糊,媒體公信力缺失,引發(fā)網絡暴力等嚴重問題。
(三)新聞題材較為狹窄
無論是法治新聞報道的路徑,還是社會法治建設,如今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狀況發(fā)生了巨大改變。法治新聞報道內容大部分是以生活中的違法犯罪事件為主,在傳播新聞事件時,能夠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同時也能夠讓受眾結合日常生活體悟和增強法律意識,從而抵制違法行為,實現傳播與普法宣傳的同步進行。但如果新聞題材的選擇過于局限,缺乏對違法行為的深入報道,則會制約法治新聞報道的效果。法治新聞報道類型可分為恐怖型、荒誕型等,而不同類型的新聞信息都揭露了人性的黑暗面。就實際情況來看,法治新聞報道需要深入廣泛的信息內容中,有效分析犯罪事件,結合人們生活的內容,實現普法宣傳工作的有序進行。如果始終圍繞常見事件展開,則可能無法起到有效的宣傳作用。
(四)新聞服務性能薄弱
法治新聞報道應積極創(chuàng)新服務形式,圍繞服務群眾這一訴求而展開。但就法治新聞報道工作的開展情況來看,其整體服務功能較為薄弱,尤其是在經濟服務方面,其綜合能力還有待提升。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經濟發(fā)展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法治信息的需求也隨之提升,人們急需獲取真實性的法治信息,同時也要確保法治信息質量,使普法效果得到最大化,從而滿足受眾群體的法律需求[4]。另外,法治新聞報道能夠起到警醒、約束等作用,讓每一位公民都能夠樹立法治觀念,但如果法治新聞報道面向人民群眾的服務影響力薄弱,則無法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因此,在報道刑事、民事等法治新聞案件時,需要結合客觀的評價,提高服務水平,引導人民群眾意識到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性。
三、新媒體語境下法治新聞報道的路徑
(一)提升法治報道質量
要想保障法治新聞報道工作有序進行,就應當提高整體從業(yè)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法治新聞事件的報道應有情有理,規(guī)范法律術語的應用,讓報道的“法言法語”起到有效的普法宣傳效果。比如,在應用法律術語時,要將準確性放在首位,區(qū)分好法律概念,如罪犯與犯罪嫌疑人、被告與被告人等,避免出現法律概念混淆的情況。要不斷提高法治報道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綜合素養(yǎng),使法律語言的應用更加靈活、專業(yè)。作為記者要從媒體定位的角度出發(fā),在事件未獲得最終結論前,不可對最終結果進行猜測性報道。記者作為法治新聞事件的監(jiān)督者,也需要接受來自社會大眾的監(jiān)督,明確個人角色定位。
新聞媒介的主要任務是客觀報道新聞事件,而不是對事件進行裁判,要拋開個人主觀因素,實事求是、冷靜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而任何一項報道工作的開展,都需要新聞工作者依法執(zhí)行。作為新聞工作者,需要具備基本的法律意識,強化個人的法律邏輯思維,在報道新聞事件時,要從法律的角度去思考。作為新聞工作者,雖然不一定要具備專業(yè)的法律學習背景,但也要不斷充實個人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并在法治新聞實踐工作中積累經驗,提高個人法律素養(yǎng)與工作素養(yǎng),以法治思維模式去報道法治新聞內容,實現普法宣傳與社會價值觀的統一。
(二)新聞報道去標簽化
去標簽化是現代新聞媒體行業(yè)的重點工作內容,需要新聞從業(yè)人員從社會利益、群眾利益出發(fā),不斷強化個人思想認知,具有較強的政治敏銳性,從而保障法治新聞報道的專業(yè)性。要想遏制新聞報道標簽化現象,就應當尋找新聞報道的平衡視角,給予雙方平等的話語權,從真實事件角度出發(fā),淡化雙方身份,更注重新聞內容的深度報道,通過對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原因的分析,新聞信息構建將更加精準[5]。在報道新聞事件時,也要以雙方的真實情況為主,而不是只關注單方的想法。由于人性較為主觀,新聞事件的復雜程度可能會超出預期的想象,且受到多項因素的影響,新聞事件的真實性難以保障。因此,作為法治新聞記者,應當關注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在采訪時要慎之又慎,聽取多方聲音。而在報道法治新聞事件時,也要避免片面地分析,要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本質問題,使報道的深度得到強化,不斷提高法治新聞報道的權威性。
(三)對接官方與大眾
傳統法治新聞報道形式主要以紙媒為主,紙媒具有專業(yè)性強的優(yōu)勢,且在社會中具有較廣的覆蓋面。紙媒在報道新聞事件時一般較為謹慎,會結合新聞事件的整體發(fā)展情況進行概述,如果出現突發(fā)事件時會保持觀望、等待狀態(tài),這也就導致其他非法治媒體會搶先一步報道相關事件,使其傳播效率受限。在推動新媒體轉型階段,我國社會的發(fā)展仍然追求穩(wěn)定性,而治國的方略也始終以依法治國為主要原則,因此,法治新聞報道應當積極承擔起相應的工作職責,向社會積極傳達法治信息,強化大眾的法治觀念,做好普法宣傳工作。在紙媒宣傳的基礎上,新媒體法治報道對復雜的社會關系應采取正確、理性的處理方式,傳播多個領域、多個受眾的聲音,讓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關注社會的法治建設情況,使法治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得到提升。
(四)對接現實與網絡
當前社會的發(fā)展形勢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實現了巨大變化,比如,許多小報刊逐漸改為自媒體,統計則是依靠大數據,這一切皆表明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需要以媒介融合為主要趨勢。受到新媒體發(fā)展的影響,傳統的紙媒報道形式受到了巨大沖擊,這主要是由于紙媒的傳播效率較為低下,對輿論的引導較為滯后,而網絡時代使信息傳播速度加快,每一受眾都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從司法公開的角度出發(fā),將法治工作與網絡世界相融合。在新媒體平臺的支持下,輿論監(jiān)督方式更加完善,不僅能夠保障司法的公開性與公正性,同時也能夠約束司法機關的行為,使其恪守職責。但網絡監(jiān)督不夠專業(yè),有時甚至會出現理性缺失的情況,導致與司法公開之間出現沖突。因此,在新媒體趨勢下,要想推動法治新聞報道工作的進一步發(fā)展,就應當將傳統發(fā)展模式與網絡時代進行有效對接,既要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法律素養(yǎng),也要確保法治媒體的理性,從法治新聞事件的真實性角度出發(fā),實現深度報道,彰顯出正確引導[6]。比如,法治新聞媒體可積極開通微博、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多聆聽基層群眾的呼聲。例如,開通抖音平臺,用短視頻“字幕+視頻”的簡短形式獲取受眾的注意。同時結合真實事件提供法治解答,解答員可選擇著名節(jié)目嘉賓、法律顧問等,通過要點分析,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受眾對法治知識的理解將逐步深入。
(五)對接專業(yè)與市場
許多新媒體在法治新聞報道時忽略了最初的專業(yè)特性,將拓寬市場作為主要發(fā)展方向,更專注新聞的傳播效率與流量,使法治新聞報道的專業(yè)性逐漸降低,久而久之影響了法治新聞的影響力。在新媒體語境下,法治新聞報道工作應當保持專業(yè)性,保障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通過對報道信息的分析與研究,保障新聞傳播的深度,讓更多的受眾能夠為真實的新聞內容所感染,從而起到有效的傳播效果。因此,應促進新媒體與傳統紙媒結合,實現專業(yè)與市場的充分對接,從而保障新聞報道的最終質量,實現普法宣傳的最終目的。
四、結語
新聞工作者應借助新媒體優(yōu)勢,對法治新聞報道形式加以創(chuàng)新,結合專業(yè)化知識、法律思維,保障法治新聞報道的專業(yè)性,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方向,弘揚社會正能量,強化廣大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推動法治社會的進一步構建。潮
參考文獻
[1]池澤梅.新媒體語境下改善法制新聞報道的對策探索[J].新聞文化建設,2021(13):69-70.
[2]楊舒涵.法制新聞報道中的感性與理性探討[J].記者觀察,2020(24):106-107.
[3]孫永泉.淺談中國現階段法制新聞報道的現狀[J].記者觀察,2020(6):24-25.
[4]魏世東.新媒體環(huán)境下法制新聞報道的改善策略探究[J].記者觀察,2019(29):127-127.
[5]魏立豪,易星星.淺析新媒體語境下法制新聞報道的策略[J].新聞世界,2019(3):78-80.
[6]劉宏明.新媒體環(huán)境下法制新聞報道的改善對策[J].科技傳播,2019,11(2):46-47.
(責任編輯:黃康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