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俊英
隨著多媒體技術在現代教學中的普及,小學的課堂教學越來越生動精彩。對于一些遠離學生生活的概念,多媒體的介入可以幫助學生圖文聲像并茂地去理解掌握,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清晰的圖像、聲音可以多角度調動學生的興趣,吸引其注意力。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也變得輕松起來,只要點開PPT,按著上面的流程走就能把課順利上下來,知識點一個不落。然而,語文是一門需要靜心閱讀、潛心思考的課程,需要將學生的意識浸潤到語言文字中去品味、去體會語言的奧妙,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鑄造寧靜致遠的語文學習品質,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在運用多媒體的過程中,課文中的重點句子被拆分成若干個PPT,學生在圖文并茂的屏幕上朗讀、理解、感悟,與PPT的互動多了,卻與書本疏離了,缺少了與書本的對話和思考,缺少了語言文字在課文中的整體性呈現,缺少了整體性的瞻顧和聯結。低年級是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尤其是閱讀的能力,一定要從小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為終身發(fā)展打基礎。不管多媒體教學多么有優(yōu)勢,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以下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還是必須的。
一、手、眼、心并用,把讀落到實處
1.凝神指讀,音形義合體
學生從幼兒園升入一年級,整個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方式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從主要以活動玩樂為主轉變?yōu)橐詫W習知識為主,從讀兒歌的語音學習為主轉化為注重音形義的文字學習。邁向語文課程學習的跨入,這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過程的。我在聽教研課的時候,發(fā)現處于一年級上學期的學生沒有經歷指讀的過程,已經拿起書本開始朗讀課文了。這雖然是個小習慣,但卻影響到學生的閱讀的。一年級學生剛接觸到文字,注意力還不是那么集中,很多學生對于課文內容能朗朗上口,卻看到生字不認識,但你只要給他開一個頭,他就能像流水一樣嘩啦嘩啦順流背下去。音從口中過,字形卻沒有從眼睛里現,想要懂意思估計也難,這也是為什么低年級學生對于同音字總是區(qū)分不清楚的原因,因為他們根本沒弄懂這個字的意思。
指讀是指在閱讀過程中,一邊用手指著文字,一邊讀出字音,需要眼、手、口、腦綜合起來運用。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階段的孩子比較容易受自己的情緒因素影響,控制力較差,容易受外界干擾。這個時候的學習用指讀的方式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如果沒做好這步,多讀字、漏讀字、跳行、讀錯字等現象就會產生,從而影響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更會影響今后的默讀。在指讀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手把注意力集中到文本信息,眼睛提取信息,嘴巴輸出信息,大腦思考分析,把字的音形義、文本的信息充分接觸與領略之后,語文學習就不是浮光掠影了。
出聲地讀是閱讀發(fā)展的起點,它使腦神經處于興奮狀態(tài),是培養(yǎng)語感的必經之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讀不斷進行反饋并積極思考。亞馬遜教育類圖書銷售第一的《The Reading Strategies美國學生閱讀技能訓練》里,多篇文章都建議:C階段(國內學前班)孩子,使用指讀方式會受益匪淺,主張“指著單詞一個一個地讀”,讓“手指多停留一下”,總之,指到哪里就讀清楚哪里,一句話讀得不流利也沒關系,多練習就好了。作為低年級語文老師,千萬不可忽略這第一步。
2.靜心析讀,準確斷句
小學生由于受到識字量的限制,拼讀速度又比較緩慢,對句子的整體把握能力還不強,就會出現朗讀生字時一字一頓的現象。當文字從他們的嘴里蹦出來的時候,往往只是字的讀音,還不能照顧到詞語,乃至句子的整體性?!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明確指出:語文教學就是師生雙方圍繞著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的時候,要教給學生長句子的朗讀方法,判斷句子是哪幾個詞語組成的,也就是要注意句子的結構,不能讀破句,否則就會影響對句子的理解。如“一到端午節(jié),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著我們回去?!边@里的“煮好”是一對詞語,“一鍋粽子”是合并為一個意思的。有的學生讀成“一到端午節(jié),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粽子”意思就會發(fā)生變化,影響到對課文的理解。
再如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冊《彩虹》一文短語較多,教師應指導學生靜下心來逐步感悟句子的組成,從朗讀詞語逐漸過渡到朗讀短語,再糅合成為一個句子整體。指導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嘗試將短語看作一個整體,明確“的”字后面的詞才是關鍵詞。比如我們可以從課文的生字“壺”入手,拓展到“水壺”——“澆花用的水壺”——“你那把澆花用的水壺”,讓整個語句的朗讀訓練如同滾雪球一樣,在層層推進中把字詞和短語讀好,從而把握整個句子的意蘊。如此一來,長句子的朗讀在節(jié)奏、語氣的調整上也就做到迎刃而解了。
教學中這些必要的鋪墊和掃障活動是需要學生靜下心來條分縷析地去學習消化的,是學生學會朗讀的前提,我們不能忽視。在具體操作中,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fā),用低年級學生的視角,關注這些問題,本著淺顯、有趣、直觀的原則,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朗讀習慣,降低讀的難度,讓他們有思考地讀,有滋有味地讀。正如竇桂梅老師教給大家的閱讀理念:朗讀就是理解,朗讀就是發(fā)現。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通過關鍵詞語,指導學生讀出邏輯重音,通過增加聲音的力度、強度來體現對詞語的正確把握和對句子的理解。放慢速度讀,有條理地讀,給予大腦充分的思考時間。
3.悉心研讀,揣摩角色
分角色朗讀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朗讀方式,每到這個課堂環(huán)節(jié),學生都會積極舉手,對文本角色躍躍欲試。部編教材中課后有很多分角色朗讀的課文,如何實施好分角色朗讀呢?是不是戴個頭飾,你讀小公雞的話,我讀小鴨子的話,教師讀旁白,就是分角色朗讀了呢?或者PPT出示兩個人物,請兩個學生讀讀人物氣泡里的語句,就是分角色朗讀了呢?我覺得放在語文課上似乎還欠缺了一點什么。讀好角色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加點“研”味。比如,講述部分怎樣讀得有故事感、引人入勝;角色的表情動作、語氣語調應該怎么去把握,這些都需要仔細去揣摩。這就需要學生靜下心來去鉆研角色,聯系生活去理解,而后去組織語言、活化語言。例如部編教材一年級上冊《雨點兒》,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角色朗讀,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兩個人物是不是一樣的語氣語調呢?結合生活,我們知道一般大人說話比較沉穩(wěn),孩子說話有點稚嫩,他們更喜歡漂亮的地方,所以小雨點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教師引導學生去慢慢品味之后,帶上這種語境去讀,自然就讀出角色韻味兒來了。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充分的時間引導學生去研讀角色,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的魅力。而現實中,因為分角色朗讀無法考查教師,所以一向不被重視。其實,通過分角色朗讀可以使課本的知識更加生動化、立體化、形象化,在一詞一句一標點的研讀中,通過聲音觸動心靈,從而使文章的意境在學生的腦海里顯現出來,進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場景。不僅如此,讀出角色的情感、態(tài)度,極大增強了語言的可感性,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在此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只要角色“研”得差不多了,文本價值也就實現了。
二、引發(fā)愉悅,激發(fā)學生閱讀想象
真正進入語言文字的閱讀會根據每個人的理解產生不同的想象和情感,在完成對語言文字的閱讀過程中,對文字所形成的理解,都彰顯著自身閱讀經驗。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實現閱讀想象有助于靜心閱讀思考,這是一種經由大腦理解后逐步達到知識的整合和同化,從而更好地感悟和反思,低年級階段是訓練的起步階段,老師應創(chuàng)設好合適的條件。
1.適當的音樂渲染,給予想象力的溫床
音樂有著其獨特的魅力,能在某種程度上調動個人的情感,它可以超脫文字、穿越時空,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因此,我們可以在課堂上適當利用音樂的獨特性的刺激來激活思維,開拓想象,陶冶情操。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下冊的《雷雨》一文時,在學生感悟關鍵詞“黑沉沉”“壓下來”“忽然”“垂下來”“逃走了”“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后,播放一段音樂,請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欣賞,隨后讓學生說說仿佛聽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發(fā)揮出豐富的想象,回答精彩紛呈,有的說,仿佛看到滿天的烏云很低很低,蜘蛛快速逃離網速度很快;有的說,我聽到了雷鳴聲很大,還有嘩嘩的大雨聲;有的說閃電很亮,像一把亮亮的刀……音樂的渲染,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到課文的情境中,不僅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操,而且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處于興奮狀態(tài)。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上課容易分神,根據教材特點適當引進音樂,就會給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廣闊的天空里展翅翱翔。
2.用圖畫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插圖在一篇課文里是“特色鏡頭”,是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繪制的,往往呈現故事的高潮,集中反映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它利用文字之外的因素,打破文字文本的封閉性,增強了語義理解的張力,對于學生理解課文、復述課文有著很大的作用。比如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下冊多篇課文課后練習引導學生講故事,并且有多樣的設計,《開滿鮮花的小路》就是要求學生借助插圖講故事。課文插圖跨頁展現了生機盎然的森林,綠油油的草地中有一條五顏六色的小路,小路連接著刺猬太太的小房子,狐貍太太的小房子,近處是松鼠太太的房子,小刺猬、小松鼠、小狐貍在鮮花叢中玩得十分開心。從插圖中可以看出,鼴鼠先生到松鼠太太家需要經過刺猬太太和狐貍太太的家門前,所以這一路都開滿了鮮花。圖片既幫助學生認識了文中的人物角色,厘清了故事發(fā)展的脈絡,又可以打開學生的思維,想象一路鮮花盛開的美麗景象,從而讓大家都感受到了“禮物”的神奇與美好。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對生動有趣的形象和豐富明快的色彩格外感興趣,教師可以充分開發(fā)和有效利用這一課程資源,把學生引入到對課文的學習中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沉浸在圖畫、文字中學語文,促進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語文課堂是中華文化傳承的主陣地,教師是其主要的傳承紐帶。當前語文課堂熱熱鬧鬧,不是花花綠綠的PPT,就是各種創(chuàng)設情境,開設各種活動,帶著學生闖關、戴頭飾……沒錯,低年級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用上圖片、視頻等的確能吸引注意力,但是很難沉浸下去,靜下心來閱讀和思考。要想讓學生不光是搖頭晃腦地讀文識字,還要在這個過程中識記字音字形,了解字義,進行有思維地朗讀,就需要教師安排學生沉浸到課文中去,下沉到語言文字標點中去,有目的地朗讀,有思維地朗讀,摒棄一切華麗無實的浮躁教學方式。而通過沉浸式閱讀,學生能夠集中思想,沉入到課文中去,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更全面地把握課文內容,更深刻地感悟到文字的魅力,使其思維得到激活,智慧得到發(fā)展,語文知識和能力得到提升,這更是目前多媒體盛行虛幌子下的語文教學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