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亮
2015年,69歲的秦大河院士和全體同胞們一樣,為中國獲得了2022年冬奧會主辦權感到振奮鼓舞。但作為業(yè)內(nèi)專家,他明白還不能高興得太早。因為能否在幾年后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要看中國人能不能解決一個核心技術問題——大面積造出冰狀雪來。
辦一場冬奧會最需要的是什么?正是冰狀雪。這是一種滑雪項目鋪設賽道的專用雪,堪稱“雪中貴族”。自然降雪的密度低,非常松軟,顯然不適合專業(yè)的滑雪運動。而冰狀雪的密度是自然雪的5-13倍,表面有一層薄薄的硬冰殼,似雪似冰。用它鋪設的雪道,表面保持著結晶狀態(tài),近似于冰面,能滿足國際標準對雪道厚度、硬度、密度、表面溫度、雪粒徑、含水量等要求。
但處于低緯度的中國,并沒有合格的冰狀雪。因為缺乏達標的專業(yè)賽道,我國的滑雪運動員也只能去國外訓練。中國想照搬以往冬奧會舉辦國的經(jīng)驗造出冰狀雪來,但國外又對此項技術實行了封鎖。怎么辦?2016年,七旬老人秦大河臨危受命,開始研制屬于中國的冰狀雪。如果他失敗了,中國就很可能會因為鋪設滑道不達標,而被取消承辦2022年冬奧會的資格。
從當年開始,一到冬天,秦大河就帶著團隊去東北和俄羅斯,常年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冰天雪地里工作,采樣、化驗、研究、人工復制……一個個不眠的寒冬之夜,秦院士和團隊成員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實現(xiàn)“冬奧會的用雪自由”上。兩年多,秦大河等科研骨干,硬生生把自己練成了穿行于冰天雪地中的野外工作者,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因為長期在酷寒環(huán)境中作業(yè),秦大河與團隊成員的手腳、臉頰和耳朵都有了凍傷。
在野外考察期間,暴風雪打在臉上像刀割一樣,大家只能用頭套罩在臉上,露出兩只眼睛,眼睫毛上掛滿了黃豆大小的冰粒。每天早晨醒來,第一件事是用刷子把衣服表面結的一層冰除去,因為睡袋里也結滿了冰。食物單調(diào)加上體力消耗大,秦大河等人的體重都在下降,3個月下來,這位七旬老人瘦了10多公斤。更令同事們心酸的是,老院士晚上做夢都在咬牙喊:“我就不信了,中國冬奧會能申辦成功,還能造不出一條合格的冰狀雪賽道?”此事在團隊中傳開后,所有科研成員都紅了眼圈,大家咬牙發(fā)誓,一定要締造出“國產(chǎn)冰狀雪”來,否則無顏見江東父老。
功夫不負苦心人。經(jīng)過兩年多的技術攻關,無數(shù)次失敗的實驗,他們最終突破了這項艱難的人造雪技術。2019年,秦大河科研團隊從黑龍江實驗基地傳來了喜訊:中國第一條冰狀雪賽道,獲得了國際雪聯(lián)的認證。中國人終于突破國際壟斷,從無到有,掌握了人造冰狀雪技術,真正實現(xiàn)了北京冬奧會的用雪自由。
2022年2月19日,在北京冬奧會圓滿閉幕前夕,國際奧委會把舉世矚目的“奧林匹克獎杯”授予了中國人民!聞此喜訊,幕后英雄秦大河笑出了眼淚。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