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秋梅
“在園有特殊需要幼兒”是指長期或一定時間段內反復出現哭泣、攻擊、說謊等特殊行為,無法順利融入幼兒園正常學習生活和集體活動的特殊在園幼兒。新時代教師和家長應科學辨識該類幼兒的行為動機,解讀其心理需求,實施有效的干預策略,提升其表達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
一、在園幼兒社會性發(fā)展方面的心理行為特征與教育策略
(一)心理行為特征
1.攻擊型幼兒的行為原因或內在需求:引起他人注意,對社會認知不夠和缺乏解決社會問題的技能,缺乏安全型依戀關系,尋求自身心理平衡,達到某種目的,模仿學習的結果。
2.內向退縮型幼兒的行為原因或內在需求:對幼兒園或幼兒園有關事物的內在焦慮與恐懼;教師提供的材料不適宜,幼兒不感興趣;新入園幼兒對新環(huán)境適應困難,安全需要未能有效滿足;群體交往的經驗缺乏。
3.規(guī)則意識差的幼兒的行為原因或內在需求:尋求關注,宣泄被壓抑的情緒。
4.愛說謊話行為幼兒的背后原因或內在需求:不敢承擔錯誤,隱瞞實情,逃避懲罰;有被關注的需要;有自我滿足的需要。
(二)教師視角的教育策略
一是正強化法。幼兒做出某種行為或者反應的同時或隨后,讓其得到令其愉快的事物,從而使該行為或者反應的強度、概率或速度增加。如當內向型幼兒敢于在集體面前展示自己的態(tài)度或者行為時,成人給予適當的語言或者實物鼓勵,可提升幼兒展現自己的概率。二是負強化法。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時,教師利用動作、聲音或刺激物阻止幼兒繼續(xù)攻擊他人,長期下來幼兒攻擊他人的行為將會減少。其中,懲罰法是很常見的負強化法。三是間歇強化法。相對于連續(xù)強化的一種強化,對發(fā)生的行為不是每次而是間斷地給予強化來提高該行為的發(fā)生率,屬于可變比例的強化??勺儽壤龔娀男Ч裙潭ū壤龔娀男Ч玫枚?。例如,當幼兒愿意發(fā)言、交流時,教師可有針對性地把握強化的時機,三次、四次或五次實施不規(guī)則的正強化及間歇性強化。四是宣泄法。宣泄是把內心某些被壓抑的情緒釋放出來,可以通過哭泣、吶喊、運動、繪畫、打沙袋等方式來釋放。五是暫時隔離法。當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發(fā)生時,教師將其從當前愉快的情境中轉移到一個乏味無趣的情境中,從而令其改變行為。六是代幣法。通過應用代幣來幫助幼兒形成符合常規(guī)要求和消除不符合常規(guī)要求的行為習慣。如當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如果在課堂或活動中表現出色,教師可以獎勵他一張小貼畫,當得到一定數量的小貼畫后幼兒可以換取喜歡的小物品或者優(yōu)先選擇區(qū)角活動。七是移情訓練法。它是一種旨在使幼兒體察他人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情感,從而使幼兒產生共鳴的訓練方法。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讓幼兒換位思考,從而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八是榜樣示范法。教師提供幼兒可學習的榜樣,讓幼兒觀察他們的行為,鼓勵幼兒向他們學習。九是同伴介入法。教師安排樂群和社會交往能力強的幼兒主動發(fā)起與社會退縮幼兒的互動,增強內向退縮型幼兒的社會交往欲望和能力。
二、在園幼兒生活及行為習慣方面的心理行為特征與教育策略
(一)心理行為特征
1.挑食行為幼兒背后的原因分析或內心需求表現:需要適宜的進餐環(huán)境,需要掌握正確的咀嚼和吞咽方法,了解食物。
2.尿床、尿褲子行為幼兒背后的原因分析或內心需求表現:身體疾病引起;需要學會在園上廁所的技能;穿著的褲子不適宜,過緊或過于復雜;需要寬松的環(huán)境。
3.入睡困難型幼兒背后的原因分析或內心需求表現:需要釋放旺盛的精力,不良的作息習慣或家園作息不一致,新入園的幼兒會因為與家長分離產生不安的情緒。
4.啃手指行為幼兒行為背后的原因分析或內心需求表現:身體健康因素,如體內寄生蟲、缺少微量元素等。心理安全需求,因情緒緊張或缺乏安全感而誘發(fā)此類行為。
(二)教師視角的教育策略
一是情境創(chuàng)設法。創(chuàng)設愉快、輕松的進餐環(huán)境,運用情景表演、故事、歌曲、兒歌、游戲等方式來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二是正向引導法。教師多采用正向引導的方式,對幼兒適宜的行為做出積極的反饋,從而調動幼兒適宜行為的積極性。三是消退法。對于經常尿床、尿褲子的幼兒,教師了解其尿床、尿褲子行為是否與身體疾病有關,然后布置輕松溫馨的班級環(huán)境,緩解幼兒的入園焦慮情緒,轉移幼兒注意力。四是舒緩情緒法。對入睡難和愛啃手指的幼兒,播放輕柔的樂曲或者講述睡前故事,創(chuàng)設良好的入睡環(huán)境。五是釋放法。對精力過于旺盛而導致入睡困難的幼兒,教師可適量增加孩子的運動量,釋放他的多余精力。六是懲罰+強化法。對于愛說謊的幼兒,教師直接揭露其謊言,告訴他這個行為是不好的,并要求其進行反思,或者懲罰其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七是轉移注意力訓練法。對于愛啃手指的幼兒,讓幼兒的注意力始終保持積極狀態(tài)。
三、在園幼兒情緒和自我管理方面的心理行為特征與教育策略
(一)心理行為特征
愛發(fā)脾氣型幼兒的內心需求:需要被愛、被關注,獨立性需求,成就感需求。愛哭型幼兒的內心需求:安全感需求,有效溝通的需求,需要得不到滿足也會導致幼兒哭鬧。戀物行為的幼兒內心需求:安全感、被愛撫。
(二)教師視角的教育策略
一是正面強化法。教師要經常運用具體明確的積極語言,強化幼兒好的行為。二是激勵法。教師要綜合考慮幼兒的興趣、活動動機、能力特長等因素,找到其閃光點,及時予以表揚和肯定。三是自我調節(jié)法。通過教育活動、談話等形式讓幼兒習得獨立緩解自己情緒的方法。四是傾訴法。鼓勵幼兒學會表達,掌握更多的社交技能。五是漸進式戒除。針對有戀物行為的幼兒,教師應避免強制其立刻和依戀物分離,而要采取漸進式的戒除方法。六是替代法。運用替代物轉移幼兒的注意力,幫助幼兒擺脫戀物行為。七是游戲法。教師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育環(huán)境,利用游戲幫助幼兒提升關于“對”“錯”的認知水平。八是以靜制動法。鼓勵幼兒從事手工、繪畫、閱讀等專注性活動,讓幼兒養(yǎng)成安靜的習慣。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基礎教育重點專項課題“在園特殊需要幼兒的教育策略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2019—JKGHJCJYZDZX—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