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音樂教學中,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信息渠道、以多媒體為載體的教育教學模式已成常態(tài)。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可以采取任務驅動、情境誘導、感受體驗和探究提升四大策略,促進學生素質的提升。
任務驅動策略(任務驅動、自主研修)
經(jīng)過小學、初中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高中生已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教師課前搜集大量資源,將其鏈接到班級網(wǎng)或學校網(wǎng),向課代表、小組長等全體學生發(fā)布任務。學生在任務驅使下,積極聆聽、合作探究、自主研修,培養(yǎng)團隊意識。
情境誘導策略(營造情境、傾心聆聽)
通過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信息技術手段營造音樂情境,音樂課堂會更加形象和具體。而情境誘導有情境導入和情境互動,情境導入則包括視頻動畫情境導入、故事情境導入、音樂情境導入和圖片情境導入等方式。
以視頻情境導入為例,在講授人音版音樂鑒賞第六節(jié)《鼓樂鏗鏘》時,筆者導入罌粟女子打擊樂團表演的《中國龍》片段,詢問學生的感受,并講解了鼓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最古老、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對本節(jié)課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隨后,筆者用簸箕即興表演“滾核桃”,又掀起了一個小高潮,再次點燃了學生學習鼓樂的興趣。而以情境導入為例,筆者導入湖南土家族“打溜子”《錦雞出山》的故事,令學生潛移默化中了解鈸和鑼的打法及配合。
感受體驗策略(鑒賞體驗、課堂靈動)
感受、體驗是學生理解音樂情緒和風格的必經(jīng)途徑。在《鼓樂鏗鏘》一課,鼓、鑼、鈸等雖然是生活中常見的樂器,但真正敲打過這些樂器的學生不多。要讓學生真正理解“一種打法就是一個場景、一個樂思、一種情感的表達”,就要讓學生親自敲一敲、拍一拍、唱一唱,體驗鑼鼓等打擊樂器的音色和節(jié)奏變化。
以吳愛紅高中音樂名師工作室成員王晨曦老師講授的《京劇大師——梅蘭芳》一課為例。王老師先用李玉剛演唱的《新貴妃醉酒》視頻導入,拉近了京劇和學生的距離,然后讓學生對比欣賞梅蘭芳的《海島冰輪初轉騰》,感知京劇的發(fā)展和變化,最后導入梅蘭芳大師蓄須明志的故事,令學生帶著對大師的敬仰體驗京劇的唱腔。
探究提升策略(拓展探究、提升素養(yǎng))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學要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探究與創(chuàng)造活動,倡導開放式和研究性的學習方法,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以節(jié)奏訓練為例,學生先聆聽最基本的二、四、八分音符,然后教師提供音頻,學生進行節(jié)拍配對、節(jié)奏配對,甚至創(chuàng)編2/4拍、3/4拍的節(jié)奏。教師和小組及時予以評價指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和理解力會顯著提高。
(本文系河南省專項課題“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高中生音樂聆聽力的提升策略”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結項編號:2020JKZXZSJ024)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