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死記硬背、不求甚解,課后陷入大量重復的作業(yè)訓練苦海,本應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成了學生極力回避的苦旅?!半p減”背景下,實現語文課堂提質增效、促進學生幸福成長,應是每一位有責任感的教師要深入思考并竭力實踐的課題。
讓語文課堂從文本課堂走向體驗課堂
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兒童的口,讓他們能說?!焙诵乃仞B(yǎng)視域下,語文教師要割舍“講”的情結,摒棄滿堂灌教學方式,改變指令由教師發(fā)出、行為由教師支配、氣氛由教師營造的課堂行為,不只追求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掌握、理解與運用,更應關注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通過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設計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動起來,不斷地體驗、感悟、積累,進而提高其素養(yǎng)。
讓課堂氛圍既緊張有序又溫馨和諧
課堂是傳播知識的主陣地,更是學生智慧噴涌、靈感迸發(fā)的思維場。嚴肅傳統(tǒng)的教師,營造的是平靜甚至有些壓抑的課堂氛圍,學生的表現往往拘束甚至消極;活潑開放的教師,營造的是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學生的表現大多自然又積極。因此,教師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深入淺出地點撥,輕松自如地駕馭課堂,營造一種緊張有序又溫馨和諧的課堂氖圍,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
讓課堂的主人既積極主動又充滿激情
語文課堂上,教師應想方設法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首先,教師要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愉快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其次,教師要變教材為學材,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扮演“橋”的角色。教師要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延伸,開展教師、學生、文本三方互動的教學活動。最后,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和情感體驗。例如,在講《孫權勸學》時,我將本課重點確定為“品讀人物語言,感知人物性格”,學生從分角色朗讀到表演小品,體驗到了學習的喜悅。
讓課堂形式從傳統(tǒng)閉塞走向開放活潑
一要深入挖掘教材,心中時刻有“教材變學材,教案變學案,教學目標變學習目標”的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多讓學生談感受、想法,出題時多出主觀題,評價時尊重個性差異。二要挖掘課程資源,努力開發(fā)地區(qū)資源。例如,在“戲曲大舞臺”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組織班里的“小記者”訪問河南戲劇名師,記錄豫劇的特點和發(fā)展等,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讓學生對家鄉(xiāng)有了更深的感情。三要有多樣的評價方式。課堂教學中的即時評價,既要尊重學生的感受和理解,又要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本主旨,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教師要竭力構建開放語文課堂,使其成為滿足學生求知欲、培養(yǎng)能力、陶冶性情、凈化思想的樂園,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方展示自我的新天地,實現知識素養(yǎng)雙提升。
(本欄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