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利
每次講完課,我都會走下講臺和學生說說話或給學生讀一些小短文。這種談話看似平淡卻令我感動不已。這時候,學生總是很隨意地側著身,或趴在桌子上,或倚在墻上和我交談,話里少了虛假和掩飾。他們說起同學之間的趣事,說起身邊的老師甚至是他們的綽號,是那么的放松。而我呢,總是耐心地傾聽,偶爾也會接上幾句話,談談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交流平等而友好,親切而自由,甚至有時候讓我忘記了年齡,保持和學生一樣的純真。
更多的時候,我喜歡走下講臺讀書給學生聽。講桌上總是放著幾本課外書,我隨手翻開,給他們讀一些文章。他們靜靜地趴在桌子上,瞪大眼睛看著我,安靜而專心,沒有了平時的頑皮和躁動,我能感覺到他們純真的心和我的心在慢慢地靠近……
記得有一次,我讀了一篇文章《血色母愛》。文中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母親下崗了,但她不忍心看著女兒整天悶悶不樂,便決定帶女兒去滑雪,還買了兩件銀色面包服。但不幸的事發(fā)生了,她們因太興奮滑得遠離了指定的地方,遇到了雪崩。母女倆穿的銀色衣服與雪的顏色相似,救援人員根本看不到她們,母女倆都要凍僵了。最后,母親把自己的血管割破,用鮮血寫下了“SOS”,使女兒獲救。而這位偉大的母親因失血過多,永遠地離開了。讀完,我哽咽了,孩子們的眼里也閃爍著淚花。我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們,你們和自己的母親生活在一起,是否感受到了母親的那份愛,是否體會到了母親的辛苦,是否懂得母親同樣需要你的關心?”我和孩子們一起感動著,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愛的氣息……
當走下講臺,我常常想,教育不只是教給學生課本上的知識,生活中的許多瞬間都是教育契機。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有一個綜合性學習單元——遨游漢字王國,重在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他們做課堂的主人。講完課,我讓學生根據(jù)興趣愛好組成學習小組,制訂活動計劃,圍繞漢字展開活動。孩子們興趣盎然,不僅組成了學習小組,還給小組起了名字?;顒訙蕚溥^程中,各成員分工明確,相互配合,有摘抄資料的,有制作展板的,還有繪畫的……真是忙得不亦樂乎!這樣做,學生不僅更好地發(fā)揮了才能,還使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
小組展示交流的機會到了。我走下講臺,做個認真聽課的“小學生”。看著孩子們用電腦大屏幕展示交流,有互動,有掌聲,作為教師的幸福和感動在我的心間流淌。
這堂別開生面的語文課帶給我很多思考:雖然我的角色被學生替代了,但課堂氣氛融洽,輕松和諧,學生的學習是積極的、主動的,還有智慧的火花迸發(fā)。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自然而真實。
放下架子,走下講臺,學會傾聽,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當我走下講臺,和孩子們一起交談、一起思考時,收獲的不僅是他們。對我而言,這何嘗不是一種教育的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