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依婷
內(nèi)容摘要:本文分析了莎劇《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中女主角克莉奧佩特拉的形象,并以此為出發(fā)點,試圖探討莎士比亞的人性觀。本文認為,一方面,莎士比亞跳出了世俗的是非觀,客觀地塑造了克莉奧佩特拉的人物形象,并以其情感變化為線索描述了其成長過程。另一方面,莎士比亞對《古希臘羅馬名人傳》中的情節(jié)進行了有意識地改寫,這從側面反映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精神,并進一步暗示了他對人性的洞若觀火。基于他對人性的思考,莎士比亞也傳遞給讀者這樣一個信息,要正視人性的幽微復雜,不要輕易對任何人作出簡單片面的評價。這是我們重讀莎劇的收獲,這也仍然對我們在現(xiàn)實中的人際交往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莎士比亞 《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 克莉奧佩特拉 人性觀
若論起戲劇的大家,莎士比亞是不可忽略的一個名字。在他的戲劇生涯中,他創(chuàng)作了眾多優(yōu)秀的作品,在世界戲劇史上占據(jù)著不可撼動的地位。作為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劇作家之一,莎士比亞的劇作蘊含了豐富的人文主義思想。莎劇歷經(jīng)世紀長河的沖刷,仍未失去其光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莎劇具有普世性的價值。即算是將莎劇放到新的時代背景下,其依舊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使人們在欣賞時能觀照現(xiàn)實,深刻思考人生,《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以下簡稱《安》)便是最好的例證之一。
迄今為止,對莎士比亞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已不勝枚舉。對克莉奧佩特拉的人物形象研究,大多可分為兩個陣營。部分學者認為克莉奧佩特拉是一個美貌且充滿誘惑力,但善于操控人心的王后,她與安東尼之間的感情只是情欲之愛,并把安東尼的陷落歸罪于其對克莉奧佩特拉的溺愛之情。然而,也有部分學者肯定了克莉奧佩特拉為了自身安全與維護國家統(tǒng)治所作的努力,認為她打破了父權制下傳統(tǒng)價值觀對女性的藩籬,而在戲劇最后她的自戕也證明了她對安東尼的愛是真實的。學者們的論證各有千秋,不可否認的是,克莉奧佩特拉絕對是一個復雜的女性角色。那么,到底該如何評價克莉奧佩特拉呢?也許,莎士比亞本人已經(jīng)給了我們答案,只是需要進一步地考察發(fā)現(xiàn)。實際上,莎士比亞對人性的洞察十分深入,其是非觀超越了世俗觀念,他既看到了克莉奧佩特拉人性的弱點,也肯定了其人性的閃光點,這從劇本中對克莉奧佩特拉辯證的人物描寫可窺見一二。此外,《安》取材于普魯塔克所著的《古希臘羅馬名人傳》,對照兩個文本后可以發(fā)現(xiàn)莎士比亞對關于克莉奧佩特拉的情節(jié)有意識地進行了修改,這不僅暗示了莎士比亞對克莉奧佩特拉的情感傾向,而且體現(xiàn)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精神?;诖藘牲c,我試圖對克莉奧佩特拉的人物形象塑造進行梳理,以期淺析莎士比亞的人性觀,并進一步發(fā)掘莎劇的現(xiàn)實意義。
一.莎士比亞對克莉奧佩特拉的形象刻畫
莎士比亞對克莉奧佩特拉的形象刻畫十分精準,他一開始便毫不留情地寫出了克莉奧佩特拉在世俗眼中的不堪形象,連帶著影響了觀眾的觀感。然而,隨著情節(jié)發(fā)展,克莉奧佩特拉的成長變化又體現(xiàn)了其惹人喜愛與令人同情的一面,逐漸改變了觀眾對她的看法。這看似矛盾的形象刻畫,實際最貼合人性的本質(zhì),也即人性本就是復雜的集合體。
克莉奧佩特拉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在本劇開篇就已點明:“他的大將的雄心曾經(jīng)在激烈的鏖戰(zhàn)里漲斷了胸前的扣帶,現(xiàn)在卻失掉一切常態(tài),甘愿做一具風扇,扇涼一個吉卜賽女人的欲焰。”[1]5吉普賽女人是安東尼的手下菲羅對克莉奧佩特拉的蔑稱。顯然,他認為克莉奧佩特拉阻礙了安東尼在政治上的事業(yè)發(fā)展并且心存不滿。此處的克莉奧佩特拉自然是可恨的,她罔顧安東尼已有家室的事實,用美色誘惑安東尼,終日與其尋歡作樂,使其不理政事。此外,克莉奧佩特拉公私不分,在國家大事面前感情用事,一定要隨同安東尼在海上作戰(zhàn),結果帶頭倉皇逃跑。安東尼分了心跟著她跑,不僅打了敗仗,還淪為了眾人的笑柄。戰(zhàn)敗后,安東尼的手下紛紛離去,他的政治生涯也就此落幕,這都與克莉奧佩特拉脫不了干系。這是她所犯下的最大錯誤,最終也導致了她和安東尼的悲劇結局。由此可見,在當時的道德觀念之下,克莉奧佩特拉的所作所為是受到世俗譴責的。然而,除了上述的種種負面形象,莎士比亞也在戲劇中體現(xiàn)了克莉奧佩特拉讓人無法抗拒的一面。
愛諾巴勃斯作為安東尼的手下愛將,雖然很反感克莉奧佩特拉對安東尼造成的種種不良影響,但他也不得不承認“年齡不能使她衰老,習慣也腐蝕不了她的變化無窮的伎倆;別的女人使人日久生厭,她卻越是給人滿足,越是使人饑渴;因為最丑惡的事物一到了她的身上,也會變成美好?!盵1]36由此可見,盡管克莉奧佩特拉的行為受人詬病,她的個人魅力卻是無法否認的。英國著名批評家E.M.福斯特在他的文學理論著作《小說面面觀》中對其關于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的概念進行了解釋。在他看來,扁形人物的特點只需要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完全,而對圓形人物來說卻沒這么簡單。圓形人物總是與作品中的各個重大場面緊密相關,并且其自身也因經(jīng)歷這些重大場面而不斷被塑造被改變,如月亮般不斷盈缺,如真人般有著不同側面[2]59。這些語句正好迎合了克莉奧佩特拉的人物特征。作為一個典型的圓形人物,克莉奧佩特拉的性格使人捉摸不定,充滿了不可預測性,往往不按套路出牌。然而縱觀全劇的發(fā)展,她似乎與每個重要場合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她的人物形象也隨之逐漸變得豐滿,這一點也可以從她對安東尼的情感變化體現(xiàn)出來。
在《安》第一幕中,克莉奧佩特拉顯然把安東尼當成手中的玩物,欲擒故縱,使安東尼對她欲罷不能。她一出場便拷問安東尼對她的愛,一遍又一遍讓安東尼表白心跡。羅馬來信了,她的第一反應便是對安東尼進行一番冷嘲熱諷,在聽聞安東尼的妻子富爾維婭的死訊之后,又對安東尼表現(xiàn)出的冷漠橫加指責,斷定安東尼日后對她也會如此。此時的克莉奧佩特拉就如同《圣經(jīng)》中的惡魔撒旦,陰險毒辣且詭計多端,持續(xù)誘惑安東尼走向墮落的深淵[3]121。在安東尼下定決心離開埃及以后,失去安東尼的克莉奧佩特拉才終于開始正視她的感情,收起了之前的任性傲慢,流露出對安東尼的無盡思念。她甚至聲稱安東尼每天都要收到自己寫的信,即算是所有的埃及人都被她打發(fā)去送信??死驃W佩特拉此處的真情流露體現(xiàn)了她性格中可愛的一面,她逐漸博得觀眾的好感。在本劇最后一場,由于克莉奧佩特的錯誤決斷,謊報自己身亡,她永遠失去了安東尼。眼下的生活前景堪憂,為了避免凱撒的羞辱,她最終決定追隨安東尼的腳步,主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不僅深刻地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沒有話可以替我自己辯白,可是我承認我也像一般女人一樣,在我的身上具備著許多可恥的女性的弱點”[1]121,并且對自己的情感變化做出了明確的判斷。克莉奧佩特拉的性情曾經(jīng)如同月亮一般不斷盈缺,但她現(xiàn)在卻聲稱:“我從頭到腳,都像大理石一般堅定;現(xiàn)在我的心情再也不像月亮一般變幻無常了?!盵1]125此處,克莉奧佩特拉的自白表明她對安東尼的情感已經(jīng)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如果說起初她是由于政治目的才與安東尼相愛, 但隨著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以及形勢的變化,她終于對安東尼產(chǎn)生了真正的愛意[4]15。因為有了真正的愛情,她愿意將自己比作一個平凡的女人,平凡的感情支配著她,正如同支配一個擠牛奶、做賤工的婢女一樣[1]112。因為有了真正的愛情,她愿意舍生求死,不僅贏得了榮譽的周全,也贏得了劇中人凱撒以及劇外觀眾的敬佩。
克莉奧佩特拉作為一個悲劇型的圓形人物,其人物形象隨情節(jié)發(fā)展而愈加豐滿,其復雜的性格也得以完整再現(xiàn),隨之而來的是觀眾的情感也被牽動著一變再變。福斯特認為,與扁形人物相比,只有圓形人物才能承擔起悲劇表演的重擔,也只有圓形人物才能激發(fā)起觀眾心中各種豐富的情感[2]63。雖然克莉奧佩特拉并沒有出現(xiàn)在戲劇的每一幕每一場,但她卻是本劇最重要的悲劇角色之一,并成功激發(fā)了觀眾的種種情感。觀眾們由最初對克莉奧佩特拉的厭惡,轉而對其萌生好感,直至最后對其產(chǎn)生同情敬佩之情。這些情感變化恰恰反映了克莉奧佩特拉身上既有的人性的復雜本質(zhì)。
二.莎士比亞對克莉奧佩特拉的形象改寫
雖然莎士比亞無法在劇本中直接用語言表現(xiàn)出他對克莉奧佩特拉的道德評判,但從他對《古希臘羅馬名人傳》的細節(jié)改寫中也許能領悟到他的情感趨向。有學者認為莎士比亞的改動表明了他對克莉奧佩特拉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興趣比普魯塔克大得多。通過有意識地改寫,莎士比亞提高了克莉奧佩特拉在劇中的地位,讓她用自己的方式自我辯解,減輕了她的過錯[5]310。
通過對比兩個文本,可以發(fā)現(xiàn)的比較明顯的改動有如下三處。首先,在普魯塔克的傳記中,安東尼曾率領十萬大軍出戰(zhàn)帕提亞,本來是一場勝券在握的戰(zhàn)爭,但是由于安東尼的想著的全是克莉奧佩特拉,并且他的目標是趕緊結束戰(zhàn)爭好早日回到克莉奧佩特拉身邊,而不是贏得戰(zhàn)爭,所以他作出了錯誤的決策,使得自己的戰(zhàn)隊傷亡慘重[6]306。這個情節(jié)勢必會給克莉奧佩特拉招徠更多的謾罵,而莎士比亞卻在劇中省去了。其次,在《安》中的阿克興海戰(zhàn),是安東尼為了自己的榮譽,不顧手下的勸阻,堅持接受凱撒在海上作戰(zhàn)的挑戰(zhàn),其決策與克莉奧佩特拉無關。然而在普魯塔克筆下,阿克興海戰(zhàn)實則為克莉奧佩特拉的主張,而安東尼僅僅為了討心上人的歡心,對她言聽計從。并且,克莉奧佩特拉部署軍隊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獲取勝利,而是為了在看到失敗的苗頭時方便自己逃命。最后,在普魯塔克的版本中,安東尼誤以為克莉奧佩特拉背叛了他,因為十分憤怒,而克莉奧佩特拉因為害怕安東尼在震怒之下對她做出不利的事情,就逃到了她之前建造的墓陵中,并派人謊報她已經(jīng)死亡。莎士比亞也對此情節(jié)進行了美化,他把提出這個主意的人換成了克莉奧佩特拉的侍女查米恩,并且添加了克莉奧佩特拉由于預見到不詳后果并派侍從狄俄墨得斯告知安東尼真相的情節(jié)。這些改寫都從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克莉奧佩特拉原本重得多的過錯,從側面反映了莎士比亞對克莉奧佩特拉命運的同情,其中彰顯的便是他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
學者張浩認為,莎士比亞是尊重女性并且愿意歌頌女性的,他在劇中再現(xiàn)負面的女性人物時會“試圖還原歷史文化對她們的性別造成的羈絆帶來的悲劇的真相。”[7]95文藝復興時期的新興資產(chǎn)階級打破了中世紀時期的封建思想的束縛,提倡個性解放與思想自由,歌頌現(xiàn)實的美好,肯定現(xiàn)世人生的價值。從這一角度來看,克莉奧佩特拉打破了當時傳統(tǒng)價值觀對女性身份的束縛,捍衛(wèi)了自己追求愛情自由與幸福的權利,令人肅然起敬。莎士比亞作為人文主義思想有力的代言人,自然力圖破除世人對克莉奧佩特拉的偏見,拒絕站在道德制高點一味地指責,而是以他的方式在劇本中對克莉奧佩特拉作出辯證描述?!拔膶W倫理學批評認為,文學的基本功能就是教誨功能。文學的教誨是讀者在閱讀文學的審美過程中實現(xiàn)的”,而文學的根本目的在于“為人類提供從倫理角度認識社會與生活的道德范例,為人類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道德警示,為人類的自我完善提供道德經(jīng)驗。”[8]14通過塑造克莉奧佩特拉復雜的人物形象,除了藝術上的審美,莎士比亞想要傳遞給我們什么呢?我想他已經(jīng)借一名角色之口回答了這個問題。“可是神啊,你們一定要給我們一些缺點,才使我們成為人類?!盵1]114莎士比亞總是能以最簡單的話道出最普遍的真理。無論是高高在上的埃及女王或是權力在握的羅馬執(zhí)政官,雖然過著不平凡的一生,但歸根究底都是有缺點的不完美人類。
沒有人是完美無瑕的,正因為有了種種缺陷,才使我們成為了有血有肉的感情動物。無論是高高在上的女王還是擠牛奶的婢女,都必須得先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人就有犯錯的可能。人性是復雜的,成人世界里不是只有黑與白,有很多難以解釋的存在,這一點在克莉奧佩特拉身上體現(xiàn)得很透徹??死驃W佩特拉的行為受到指摘這無可厚非,但同時也應看到其人性的閃光點。莎士比亞對克莉奧佩特拉的形象塑造超越了傳統(tǒng)的是非觀。莎劇在為人們帶來娛樂享受的同時,使人們變得更加包容,在無形中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雖然本劇為一出悲劇,但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都為愛而死,可以說是死得其所??死驃W佩特拉身上有許多人性的缺點,莎士比亞看得很清楚,在劇中悉數(shù)表現(xiàn)出來,但同時他也看到了其在成長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人性的閃光點,并有意引導他的觀眾與他一起辯證地看待克莉奧佩特拉。毫無缺點的完美主角,或者惡貫滿盈的反派,只存在于需要維護童真的兒童文學中,而只有體會了人生的艱難,才能明白看似正派的人物也有著人性的弱點,才能理解看似反派的人物也有讓人動容之處,這才是最真實的人性。當然,復雜的人性并不是只存在于文學作品當中,我們在日常生活交際里也時常會為此感到困擾。因此,我們都應帶著足夠勇敢且坦誠的心態(tài),去直面生而為人的種種不完美。也許正因為莎士比亞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才使得他筆下的人物能流露出人性最本真的一面,進而使得他的劇本能夠雅俗共賞,超越時間以及空間的界限,持續(xù)受到喜愛,且每次重讀都能從中領會到人生的真諦。
參考文獻
[1]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十)·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M].朱生豪,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2]E·M·福斯特.小說面面觀[M].馮濤,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3]張祥和.論《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的意象[J].福建外語,1992(Z2):117-122.
[4]王義國.論《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J].外國文學研究,1982(01):14-19.
[5]FITZ T.Egyptian Queens and Male Reviewers: Sexist Attitudes in Antony and Cleopatra Criticism[J].Shakespeare Quarterly,1977,28(3):297-3
16.
[6]普魯塔克.古希臘羅馬名人傳[M].冉明治,等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7]張浩.越界女性——莎士比亞悲劇人物性別特征之文化解讀[J].戲劇藝術,2019(02):84-96.
[8]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