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蓉 梁達熙 劉俊青 鄭玲
在實際語文課堂中,教師們對于內容的教學缺乏基本的方法?!半p減”政策背景下,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教學的終極目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方面有所突破,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以達到“減負增質”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采用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支架式教學應運而生。
一、概念內涵與理論原理
基于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支架式教學是指教師通過“教”,為學生的“學”提供扶手?;趯W生的主體地位,依據(jù)對學生的觀察、了解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和興趣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倡合理搭建支架,為學習者提供一種有助于理解知識的框架,將復雜的學習任務分解為跳一跳可以夠得著的層層抓手。在支架式教學中,學生的“學”就是在教師搭建的進階腳手架中,不斷建構自身、形成新的能力的過程。
二、具體應用與實施意義
(一)問題驅動,激發(fā)認知沖突
尋找統(tǒng)領全文的“大問題”,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力,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驅動學生思考。面對困境,教師于關鍵時刻出示支架錦囊,幫助學生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的新舊知識鏈接過程,幫助學生順利進入教學情境。
(二)搭建支架,建構知識
以統(tǒng)編版教材課后題的內容為抓手,從課文的整體入手,找準訓練點,運用啟發(fā)式的語言,引導學生一步步順藤摸瓜,在一個個預設好的支架情境中,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促進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引導學生體驗經歷學習過程,以切實形成學習思路,達到對新知識能獨立自主、主觀能動地有效運用,實現(xiàn)“授之以漁”??梢酝ㄟ^以下幾種方式搭建支架:
1.話題式支架。一個有效的話題或支架,將學習變成了學生自己的事兒,也將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效果展現(xiàn)在了我們面前。話題式支架一定要讓學生明確地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也就是任務明確,路徑清楚,既有目標,又有達到目標的實實在在的抓手。這樣,學習才不會表面熱熱鬧鬧,效果空空如也。問題,也屬于話題式支架。
2.活動型支架。所謂活動型,就是學生以聽、說、讀、寫、演等基本活動來展開學習,活動成了學生學習的載體,也就是學習的支架。
3.圖表型支架。所謂圖表型,就是利用圖表等工具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圖表成了學生開展學習的有效憑借,并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直觀。
4.影像式支架。在授課前,通過多媒體放映或者模型展示等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一目了然,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最基本的認識,學習也就水到渠成。
5.探究式支架。在學生無法熟練掌握和運用知識時,從多方面提出一些可行或錯誤的思路,在與學生的共同探究中幫助其獲得更強的自主判斷力。
6.范例式支架。通過仿寫例句、完成填空、解決同類型較簡單的題目等方式,幫助學生找到規(guī)律,樹立自信心。
(三)獨立探索,合作學習
1.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無論通過何種支架獲得支撐,學習者自身在嘗試把握問題關鍵并克服困難這一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自主性、自發(fā)性和積極性是評判特定支架式教學手段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正如這一理念的命名所體現(xiàn)的,教師和引領者終究只是一副支架,真正要完成工程搭建的還是學習者。
2.堅持以問題為中心。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強調了支架式教學的兩個參與者之一——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此同時,教師的職責也不容忽視。教師在支架式教學模式中充當支架作用,其核心任務即是為學生提出合適的問題。因為問題意識即意味著思考、探索和創(chuàng)新,適當?shù)膯栴}將作為支架的主要構成部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動力,并直接促進學習者跨過“最近發(fā)展區(qū)”,迎來認知水平的進一步建構。
綜上所述,教學支架,作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時所提供的各種外部支持,促進了學生從“現(xiàn)有水平”向“潛在發(fā)展水平”的轉化,使語文學習更為自主、高效。于教師而言,能夠有效提升他們的教學設計的質量和水平,提高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方法的使用,提高教學質量;于學生而言,支架式的教學設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教學質量。其研究致力于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改變以往的思維與模式,追求落實支架式教學于小學語文數(shù)學教學中的價值取向,以便教師有對策地教,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真正做到扎實、高效的課堂教學,實現(xiàn)課堂增值。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學會課題“構建小學中高年段支架式課堂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以小學語文學科和數(shù)學學科為例”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