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麗 王偉
議題式教學是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教學建議中提出的一種以議題為主線、情境為背景、活動為支撐的嶄新的教學方式?!读x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也指出,要積極探索議題式的教學方法,要“豐富學生實踐體驗,促進知行合一”,并在教學提示中明確提出了三十五個議題。由此來看,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采用議題式教學,不僅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政策要求,也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課程要求,是創(chuàng)新學科教學模式的教學要求。
從目前來看,如何創(chuàng)設既符合學科要求又符合學生實際的議題、情境、活動,是議題式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有效運用的重要基礎。筆者認為,要讓議題真正“議”起來,需要從議題選取、情境創(chuàng)設、活動開展等三個方面入手,對議題進行精細化、目的化、結構化設計。
一、能議:議題選取有可議性
議題,從詞義來看,應是可“議”之題。作為貫穿議題式教學的主線,選取恰當?shù)淖h題成為教學取得成效的前提條件。議題選取的范圍很廣,包括教材重難點、易錯易混知識點、社會熱點、學生生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要使議題實現(xiàn)可議,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堅持議題的開放化
議題之所以能“議”起來,議題設計應是開放化的。這不僅僅表現(xiàn)為議題涉及的范圍,還應包括 “議”的過程、“議”的結果。就目前而言,教師在確定議題范圍時不僅要基于學科知識,也要基于現(xiàn)實生活。正因為議題范圍不限,才能實現(xiàn)“議”的過程開放化,讓學生對議題有話可說、有感而發(fā)。還需注意的是,“議”的結果應是開放的、多元化的。因此,教師在進行議題設計時需要靈活設置問題,多角度激發(fā)學生思考探究。
如在開展“堅持改革開放”這一課的議題式教學中,教師以“中國巨輪在改革開放大潮推動下?lián)P帆遠航”為總議題,同時設置子議題——“潮流:暢想改革開放下一個40年”,讓學生暢想改革開放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并在班級內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獨立思考并各抒己見,提升了他們的思維能力、科學素養(yǎng)。
2.堅持議題的生活化
初中生經由小學階段的學習在知識儲備上已有一定提升,但心智發(fā)育還不夠成熟,對一些專業(yè)性較強的新聞了解較少。如果貿然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也會感覺力不從心,從而降低學習興趣,甚至適得其反。因此,教師在議題方向選取上應盡量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積極參與“議”。
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權利與義務”這一課時,我們選取了“網(wǎng)購維權”這一議題。選取這一議題主要是考慮到,隨著各類線上購物平臺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利用網(wǎng)絡購物。但網(wǎng)購在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存在各種陷阱。以“網(wǎng)購維權”這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現(xiàn)實問題為議題,既拉近了學生與課堂、生活與課堂的距離,又為學生調動已有知識儲備、情感經驗奠定了基礎,讓學生想說話、能說話、會說話。
3.堅持議題的思辨化
開展議題式教學的目的之一是以議題為引導來鍛煉學生的思維,實現(xiàn)以“理”控“情”的教學目標,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因此,為避免出現(xiàn)為了“議”而勉強“議”的現(xiàn)象,教師在選擇議題時應從核心素養(yǎng)目標出發(fā),結合實際,選取那些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辨識的議題。
如在“延續(xù)文化血脈”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可向學生播放“河南衛(wèi)視‘出圈”相關內容的混剪視頻,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為載體,引出議題——“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傳承”。創(chuàng)新與傳承本身就是一對極具思辨性的話題,其中既包含了文化創(chuàng)新中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的思辨,又包含了對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的思辨。通過思辨,從而總結出文化創(chuàng)新應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樣,層層引導、步步啟發(fā),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思辨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樂議:情境創(chuàng)設有啟發(fā)性
情境不僅是議題呈現(xiàn)和解決的載體,也是開展議題式教學活動的背景和切入口。良好的問題情境既可以鍛煉學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也可以激活學生原有認知中的相應知識,有利于指引學生思考的方向,激發(fā)學生思考的動力。
新課標指出,道德與法治學科以社會發(fā)展和學生生活為基礎,構建綜合性課程,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突出問題導向,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這要求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需充分了解學情,在充分把握學生的智能水平和經驗水平的基礎上,有目的、有指向地進行情境選擇和創(chuàng)設,為議題探究提供啟發(fā)。這樣,學生在參與議題探究時才能充分調動已有經驗,積極參與,在參與中激發(fā)興趣、提升能力。
要創(chuàng)設有啟發(fā)性的情境,一方面,教師需要精選與學生認知能力相適應、符合學情、貼合現(xiàn)實的案例資源,還需在考慮教學內容與教學對象的內部邏輯的適切性基礎上,對選取的案例資源進行有效剪輯、加工與整合,精選有效信息,提升案例資源對“議”的啟發(fā)性;另一方面,在整合情境資源時,教師還需要設計與之相匹配的系列問題,將教材內容與情境資源深度融合,創(chuàng)設出有層次、可探究的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情境分析,從而入“境”生情,提升問題情境對“樂”的啟發(fā)性。
如在“法律為我們護航”一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通過在課前設置前置性調查,充分了解學生觀看直播、網(wǎng)絡購物等生活實際,并向學生播放《11歲女孩打賞主播上百萬》的新聞視頻,以生活情境為載體,引出議題——“法律護航與自我防護”。同時采用“一案到底”的設計模式,按新聞事件起因、經過、結果、反思的發(fā)展路徑,對新聞視頻進行分階段剪輯作為情境素材,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并設計出四個子議題,分別為:荒唐行徑源于何?巨額打賞能否追回?誰為荒唐行徑負責?減少荒唐行徑應怎樣做?四個子議題分別對應的知識點為:未成年人需要法律保護的原因、保護未成年人的相關法律及規(guī)定、法律給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面對法律的特殊保護未成年人應如何自我保護。
采用遞進式議題教學方式,不僅能將教材上的學科知識與教學活動聯(lián)系起來,同時,生活化的問題情境也能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使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在“議”中得到認識和體驗并積極踐行,認識到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感受法律的關愛并學會尊法守法用法。此外,還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書本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善議:活動設計有進階性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通過開展活動來達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活動性課程,議題式教學的推進同樣也離不開各類活動的開展,其中活動類型主要分為:信息收集與整理、小組合作與探究、成果表達與展示三種。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三種活動的設計必須基于學情、圍繞議題、服務課堂,且呈現(xiàn)進階式的變化,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中,逐步提升自身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前,應明確教學活動目標。這里所講的教學活動目標不僅包含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的課程目標,更重要的是指教師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反復研讀教材,分析學情,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分析,按大單元教學邏輯確立單元目標、每堂課的課時目標,以及在此前提下確立的在課堂開展各類活動的活動目標。清晰明確的活動目標,更有利于教師進行活動設計。
如筆者在開展“共圓中國夢”這一課的議題式教學中,以“解圓夢之惑”和“踐圓夢之行”為本課的教學目標,并設置四個子議題:“憶往昔,夢想在心頭”“看今朝,重任在肩頭”“立當下,自信在心間”“暢未來,青春勇?lián)敗薄榱四芨玫匾龑W生將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筆者在“暢未來,青春勇?lián)敗弊幼h題設計了夢想時間軸,從今天的十三四歲到2035年的二十幾歲,再到本世紀中葉的四十幾歲,將學生置于祖國的建設時間線中。同時,向學生提出問題:在中國夢實現(xiàn)的過程中,我們能做些什么呢?在思考交流中,學生不僅能鍛煉思維能力,而且能拓展對自己的認知,明白在祖國建設的關鍵期除了要承擔學習任務外,還要盡力承擔作為子女、作為公民的責任,為實現(xiàn)中國夢作出自己的貢獻。
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時,應統(tǒng)籌安排活動形式。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有不同的教學目標,針對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會開展不同的活動。需要注意的是活動應多元化,即不能讓同一類活動(例如“給未來的自己寫封信”)在不同的課中反復出現(xiàn),否則學生很容易產生疲倦感,在后期開展活動時也就不能達到活動設計的初衷,實現(xiàn)既定的活動目標。當然,我們還要明確,在課堂上開展的活動一定是為教學服務的,不能為了課堂活動而活動,而是要通過活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教師在安排活動形式時,需要考慮活動設計的進階性。
如在“高揚民族精神”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在分析教材及學情的基礎上,確定本課以“踏尋先輩足跡 高揚民族精神——不同的時代 共同的守護”為總領全課的議題,并設置三個子議題:“英雄熱土,紅色劍門”“紅色基因,世代相傳”“遺志不忘,奮斗不止”。為了更好地突出主題,本課情境線設計為:“紅軍攻克劍門關”的視頻—“背簍法官”郭興利的事跡—抗疫人員的事跡等。本課活動線設計為:學生就紅軍攻克劍門關的視頻發(fā)表看法—小組合作探究:面對實力強勁的敵人,紅軍為什么能攻克劍門關?—小組展示探究成果—學生就當代杰出代表人物的事跡發(fā)表看法—議題拓展:與英雄開展跨時空對話,寫出想對他們說的話并展示。
在這一課的活動線設計中,筆者更多地考慮了學情與活動實施的廣泛性與有效性,包括:前期收集本地的代表人物及特色文化,在本課開頭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進行成果的口頭展;小組合作與探究環(huán)節(jié)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對議題進行充分的理解與研討,確保課堂探究的深入性與真實性,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奠定基礎;最后的議題拓展環(huán)節(jié)則以“與英雄跨時空對話”的形式,留足時間讓學生寫出所思、所感、所想,并以書信的方式進行展示,更能讓學生沉下心來思考未來發(fā)展的方向。
(作者單位:彭小麗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普安中學;王偉 四川省綿陽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劉衛(wèi)紅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2021年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專項)“議題式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SZQ2021-2-16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