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億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飲茶的歷史悠久。飲茶既是普通百姓的日常所需,也是高級典雅的藝術。飲茶文化源遠流長,從泡茶、品茶逐漸發(fā)展成為茶道藝術。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科學合理地飲茶。
茶的分類方式有多種:
1.根據茶葉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質的差異,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黑茶、青茶、黃茶、白茶等幾大類。
2.根據我國茶葉出口的類別,可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黑茶、青茶、黃茶、白茶、花茶等幾大類。
3.根據我國茶葉加工分為初、精制兩個階段的情況,將茶葉分為毛茶和成品茶兩大部分。其中,毛茶又可細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和黑茶五大類,將黃茶歸入綠茶一類;成品茶包括精制加工的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茶、緊壓茶和速溶茶等類。
茶葉中含有近500種成分,主要包括咖啡因、茶堿、可可堿、膽堿、黃嘌呤、黃酮類及苷類化合物、鞣酸、兒茶素、萜烯類、酚類、醇類、醛類、酸類、酯類、芳香油化合物、糖類、多種維生素、蛋白質和氨基酸,還有鈣、磷、鐵、氟、碘、錳、鋅、硒、鎂等多種元素,這些成分對人體健康都有助益。
在當今時代,國內外飲茶早已成為風尚。對許多人來說,飲茶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習俗與養(yǎng)生手段。茶葉中的茶多酚,不僅有抗癌、防衰老、抗氧化的作用,還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加快脂肪消耗。古人云:“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笨梢?,茶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那么,科學飲茶應注意什么呢?
中醫(yī)研究表明,飲茶應注意四季有別。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其科學之理如下。
春季,飲花茶為宜?;ú栌徐畛麄€冬季積聚在人體內寒邪的特殊功效,濃郁香茶能促進人體內陽氣生發(fā)。如上午喝茉莉花茶,芬芳怡人,可提高做事效率。要注意的是,花茶也擁有中藥之效,大多數花茶都有理氣、疏肝、開胃的功效,但不同的花茶功效各異,如金銀花、野菊花茶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不宜飲用。因此,在喝花茶之前,需根據個人體質咨詢醫(yī)師,了解適宜自己飲用的花茶及其功效與注意事項。
夏季,飲綠茶為佳。綠茶屬于不發(fā)酵茶,是中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其代表有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信陽毛尖、黃山毛峰等。綠茶往往是新茶好過舊茶,新茶又以春茶最好,但并非采摘越早品質越好。綠茶的功效是預防癌癥和心血管疾病,還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抑制和殺滅細菌等方面的作用。中醫(yī)認為,綠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熱、消暑、解毒、止渴強心。
秋季,飲青茶最好。青茶,屬于半發(fā)酵茶,也叫烏龍茶,性溫和,有去脂減肥、美容養(yǎng)顏的功效。青茶的種類包括大紅袍、水仙、肉桂、雞冠、觀音、各種單叢及高山凍頂等。青茶在各個季節(jié)的風味不同,不一定是以新茶為最好。青茶有不寒不熱的特點,能消除人體內的余熱,恢復津液。青茶還可解油膩,輔助減肥。
冬季,飲紅茶較為理想。紅茶,屬于全發(fā)酵茶,代表有安徽祁紅、云南滇紅等。紅茶經過發(fā)酵,比綠茶刺激性低,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降低膽固醇。中醫(yī)認為,紅茶性味溫和,能助消化,補身體,使人更加強壯。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辈枋前傩杖粘I钪胁豢苫蛉钡奈锲?。飲茶,這個深受大眾喜愛的傳統(tǒng)生活習俗,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歷史。在我國歷史發(fā)展的不同時期,形成了不同的飲茶習慣,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其中,不僅包含了基礎的飲茶活動,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及人文精神。飲茶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形態(tài),甚至對歷代婚俗都有極大的影響,可以稱得上“三茶六禮”,茶為禮先。
茶最早被人類發(fā)現時,既沒有被當作飲品,更沒有被當作禮品,而是被當作一種治療疾病的藥材。茶葉作為藥物使用時,稱為茶藥,是中藥資源寶庫中的一大法寶,歷代醫(yī)籍中均有記載。我國首部由陸羽撰寫的茶學專著《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薄渡褶r·食經》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敝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編纂的《中藥大辭典》綜合了各家之說,總結出茶具有清頭目、除心煩、化痰、消食、利尿、解毒等六大功能,并專門用于對頭痛、目昏、嗜睡、心煩、口渴、食積、痰滯、瀉痢、瘧疾的治療。
飲茶文化受養(yǎng)生文化的影響深遠。飲茶活動中,人們積極探索,從根本上認識和體會到了飲茶的保健價值。詩人盧仝有《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首,對連飲7碗茶抒發(fā)了不同感受:“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笨梢?,古人早已認識到飲茶具有清心寡欲、養(yǎng)氣頤神、舒心增智、強壯筋骨、發(fā)表祛邪、明目聰耳、沁人肺腑的功效。
由此可見,飲茶已構成3個層級關系,即第一層級單純喝茶,喝茶僅是解渴;第二層級是品茶,或多或少有精神層面的享受;最高層級是講茶道,從有形飛躍到無形,從有限抵達無限。
中國的飲茶文化與中醫(yī)文化一脈相承。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鄙褶r氏是公元前約3 000年的代表人物,或許可以表明茶葉至少在距今約5 000年就已經被發(fā)現和被使用了。
神農氏看到人們遭受疾病的折磨,心中愁苦,決心遍嘗百草,積極探索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為大眾解除痛苦。有一天,他嘗到一種草葉,忽然覺得口干舌麻,頭暈目眩,此時他意識到可能中毒了,便放下采藥背簍,靠著一棵大樹休息。一陣風吹過,神農氏似乎聞到了一種清鮮香氣,虛弱的他微微睜開眼睛一看,有幾片葉子落下,便隨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雖苦澀,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吃了起來,咀嚼后更覺氣味清香,舌底生津,精神振奮,且頭暈目眩減輕,口干舌麻漸消。神農氏又拾幾片葉子細看,其葉形、葉脈等與一般樹葉不同,神農氏將這種樹命名為“茶樹”。
在小篆字形中,“茶”字寫作“荼”,這兩個字本來是一個字,后來“荼”字被用作其他含義。“荼”字曾在《詩經·谷風》中出現過:“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贝送?,還有“槚”“茗”等,均為古時代表茶的字。此后,茶樹逐漸被發(fā)掘、采集和栽種,被人們用作藥物,供作祭品,日常生活中當作菜食和飲料。
從諸多著作中不難發(fā)現古人善用茶藥治病。從中醫(yī)角度看,茶性之寒溫及相關飲茶宜忌是大眾一直關注的問題。我國首部官修本草學專著《新修本草》中記載:“茗,味甘、苦,微寒,無毒。”此外,《茶經》同樣也記載:“茶之為用,味至寒?!辈枞~味苦性寒,歷代醫(yī)家不主張過度飲茶,認為其存在寒胃伐脾、耗損精血、消人脂膏等弊端。
現代醫(yī)學研究表明,茶葉不僅可以生津止渴、興奮神經、提神醒腦、活躍思想、消除疲勞、擴張血管,還有抗衰老、降血壓、降血糖、利尿、收斂胃腸、抗菌、抗癌等方面的作用。民間諺語說:“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充分說明飲茶既可增進食欲,又能促進消化。可見,茶的功效基本被百姓普遍掌握。
茶道源于我國,旨在通過茶藝修身養(yǎng)性,體悟大道,通過飲茶達到清心沁脾、防病健身的目的。茶為養(yǎng)性雅致之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逐漸發(fā)展成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性成果。傳統(tǒng)中醫(yī)對養(yǎng)性與養(yǎng)心的重視程度,遠高于對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養(yǎng)性養(yǎng)心為本,養(yǎng)身則為輔,茶道與醫(yī)道本質上殊途同歸。對于品茶,古有“偷得浮生半日閑”的說法。生活中,只有“閑”時,才能靜心品茶,更好地養(yǎng)心養(yǎng)性,進一步提高生活的品質。出于對茶的熱愛,我國各地特別是南方各地早已形成吃早茶、喝晚茶、酒間茶、飯后茶等飲茶習慣,這是對茶科學運用的具體表現。
飲茶雖好,但每個人體質不同,飲茶應有所偏重,必須講究科學飲用方法,不可一概而論。一般而言,宜適量飲茶、宜飲熱茶、宜飲好茶、宜飯后飲茶。從健康角度來說,處于生長發(fā)育時期的兒童、青少年要盡量少飲用濃茶。濃茶中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會讓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興奮,縮短孩子的深度睡眠時間,可能會影響部分孩子的生長發(fā)育。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市面上大多數的“冰紅茶”“冰綠茶”“檸檬茶”等產品,多數為加工過的茶飲料,含有大量的糖分和各種添加劑,并非由純茶構成。青少年如果過多飲用此類茶飲料,會導致肥胖、高血糖等情況的出現。因此,青少年在發(fā)育成長期間要盡量減少對茶類飲料的飲用。
(作者系高級健康管理師)
(編輯 吳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