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學批評史上不應忽略這一頁

    2022-05-30 10:48:04陳瀟瀟
    博覽群書 2022年10期
    關鍵詞:文壇批評家文學批評

    陳瀟瀟

    就文學批評而言,市場的到來改變了此前作家、讀者、批評家的關系,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文學批評的機制和文學批評的生存狀況。文學與文學批評逐漸商品化,這種傾向使文學批評不再簡單地從美學的和歷史的觀點出發(fā)觀照其批評對象,而是成為“操作式批評”,即“吹捧式”或“贊歌式”的批評。不管作品如何,一律唱贊歌,奉為“杰作”。

    在此背景下,人們希望文學重新成為弘揚人文精神、理想人格和道德準則的工具??梢哉f,90年代以后時代和社會對于文學的期待與文學本身的發(fā)展態(tài)勢構成了尖銳的沖突。某種意義上,也正是90年代中國知識界所發(fā)起的“人文精神大討論”的背景。

    批評家們想要努力發(fā)出聲音。2000年9月6日,李建軍在西安參加《〈白鹿原〉評論集》研討會時,與《三秦都市報》記者杜曉英的談話經摘要后,以《關于文學批評和陜西作家創(chuàng)作的答問》發(fā)表,立即在文壇引起強烈反響,后《文藝爭鳴》特全文發(fā)表于2000年第6期,引發(fā)了學界更廣泛的關注。而《三秦都市報》將李建軍對《白鹿原》(陳忠實)和《懷念狼》(賈平凹)的批評觀點稱為“李博士‘直諫陜西作家”事件后,同年陳忠實向媒體披露了他對“直諫”的看法:

    我最關注最感動的是讀著那一版文章。那一版文章給我的直接感受是文學起碼在陜西還活著,那么多讀者關注著一場討論,關注兩個作家的兩部作品。這種現(xiàn)象恐怕在全國也不多見……我們的文學批評無人關注,包括我也能感受到,讀者不看就是作者最大的悲哀,讀者不看你寫那弄啥么?

    作為批評對象,陳忠實對李建軍的批評表達了肯定,也代表著大多數(shù)人的聲音。此后,李建軍擔任主編,先后出版了《與魔鬼下棋——五作家批判書》《十博士直擊中國文壇》。《十博士直擊中國文壇》可以看作是《與魔鬼下棋——五作家批評書》一書的升華和延續(xù),后演變成為“十博士直擊中國文壇”運動。

    批評風格的多樣表達

    《十博士直擊中國文壇》于2004年出版,論著中,這些剛正的批評家們出于對文學的虔誠摯愛,出于人文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感,對當下文壇的種種弊病和缺失進行了抨擊:王彬彬對殘雪、余華、金庸、王朔及“過于聰明的中國作家”的批判,王兆勝對中國當代散文寫作的局限、困惑與迷失等問題的揭示,吳俊對王安憶及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作家現(xiàn)象的分析,肖鷹對消費時代“無心的風景”等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癥候的研究,趙勇對文學商業(yè)化和娛樂化病象的反思,傅謹對當代戲劇的審視,黃發(fā)有對90年代期刊和出版狀況的考察,邵燕君對文學評獎等當下文學現(xiàn)象的剖析,劉川鄂對池莉作品及作家明星化等流行文化現(xiàn)象的質疑,李建軍對賈平凹的批評及對消費主義時代的文學病象與“流氓批評學”的批判等。雖然這十位批評家的批評對象不同,行文也各有風格特點,但他們卻顯示出了同樣的直言不諱,表現(xiàn)出一名批評家應有的風骨。他們帶著理性的反思表達感受,盡到了“剜爛蘋果”的工作職責。

    王彬彬的批評是直擊要害而不做任何虛偽的掩飾與避諱的,他的批評范圍除了文學,還涉及文化、政治等社會多個領域,批評對象的時間跨度更是橫跨整個中國現(xiàn)當代,乃至切合當下社會活動,批評的名家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他在《在功利和唯美之間》中,對當代知識者精神狀態(tài)研究;在《過于聰明的中國作家》中對王朔,及對王朔表達贊揚的王蒙都提出了批評質疑;他論述了汪暉語言的文理不通問題;對嚴家炎、錢理群等一眾學者的遣詞造句都做了深入的分析與批駁。在犀利語言下,是他對魯迅式的批評的承續(xù)——真誠講理,具有人文情懷:

    真正意義上的批判,源于批判者個人的真誠的信念,源于批判者自身的文化良知,源于批判者發(fā)自內心的對歷史、對文化、對民族、對人類的使命感、責任感。

    王兆勝的批評注重對作家作品的細讀,在散文細讀的基礎上,他發(fā)揮著敏銳而獨特的藝術感受力。他總是在充分肯定作家作品成就的前提下, 委婉地指出其創(chuàng)作的不足與局限性,不會顧慮這個作家在文壇上的地位。批評風格寬容溫和,又不失理性、嚴謹和銳利,溫和優(yōu)雅的敘述中,又潛藏著直逼本質的穿透力。他批評郭沫若《天狗》寓含可怕的人本主義思想觀念;批評李敖《李敖畫像》狂妄自大;孫伏園《南行雜記》缺失“敬畏之心”。在對林語堂批評中,王兆勝銳利地看到了林語堂散文既有樂觀積極的一面,也有深層的生命悲劇意識,具有樂觀與悲觀共存的復調性質,使人們獲得對林語堂全面而正確的認識和評價。他認為從事批評的人進行批評的依據(jù)應是“一顆追求‘盡善盡美的心靈,一個向往美好世界的夢想”。

    趙勇的批評范疇并不局限于文藝對象本身,而是對文本內外的綜合性闡釋和評價。趙勇在思考趙樹理“文學身份”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時,引用了阿多諾關于“非同一性”的觀點,這種觀點滲透進趙勇對趙樹理身份問題的理解之中。他的批評語言風格鮮明,言辭犀利,但其深層是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切關懷。他的評論善于利用對比的手法突出批評對象的特質,側面表達他的文藝批評標準和價值觀念,如他通過比較趙樹理和莫言小說中“可說性”的區(qū)別,得出了趙樹理的“可說性”是具象的,莫言的“可說性”是抽象的這一結論。這使得他能夠言簡意賅地總結特點,切中問題的要害。

    吳俊與一般溫和的批評家相比,是十分苛刻嚴格的,即使是面對功成名就的大作家,其筆尖也是流露出毫不留情的犀利,比如對于王安憶,他直言其創(chuàng)作遇到了“瓶頸”;雖然推崇莫言,但談到莫言的《天花亂墜》時也提出文中“油和爛”的問題。其批評風格與魯迅雜文相似——筆鋒犀利且敏銳,帶有濃厚的自我意識。如在評論中加入括號進行解讀,與讀者、編輯對話交流也顯示了他自由靈動、隨意瀟灑的寫作狀態(tài),顯示出寫作中真實的“自我”。

    傅謹?shù)呐u具有明顯的辯證性批評思維。面對批評界中“一團和氣”、怕得罪人的現(xiàn)象,他也曾進行嚴厲指責,而面對具體的戲劇藝術作品時,他更傾向于對戲劇進行整體性的把握,強調戲劇對傳統(tǒng)的繼承與堅守。傅謹?shù)膽騽W術研究往往具有“撥亂反正”的挑戰(zhàn)姿態(tài),總是能夠從那些被普遍公認的當代主流戲劇思想中發(fā)現(xiàn)其謬誤。他不止一次地批評當下戲劇創(chuàng)作注重宏大敘事,書寫對象大多集中在達官顯貴,平民敘事幾乎處于弱勢地位,體現(xiàn)了傅謹關懷大眾的批評觀。

    肖鷹是極具反叛性的批評家,其文學批評以尖銳直白又獨樹一幟而著稱,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他常常“以自覺的哲學意識為光源來照亮研究對象的復雜性”,能夠具體而微地剖析研究度向,將理性和詩性有機地結合,從而來顯示出敘事風格的清明通透。如在關于詩人海子的評論中,他認為海子正是以這個時代的方式來對這個時代進行著反叛。肖鷹關注社會上具體的現(xiàn)象并且由淺入深進行吶喊。作為一名文化學者,他不懼社會輿論與權勢,沖在評論熱點的最前線,表現(xiàn)了對當下中國社會的切進追問和立場創(chuàng)建,他對于文學界乃至整個社會進行反思,認為由于市場化及世俗化的影響,文學創(chuàng)作已經逐步變成文化事件,對小說的批評應該著重以文化批評來取代先前的美學批評。

    黃發(fā)有作為一個有著濃厚個人特色的文學批評家,始終認為堅守獨立與自由的個體性是批評的底線,他嚴肅地指出,目前批評失去了人格的獨立性與審美的獨立判斷,成了可以與各種機構和個人進行交換的有償行為。其批評扎實穩(wěn)健又鋒芒畢露。他的理論尖銳,批判有力,而且有理有據(jù),有豐富的理論和史料支撐,他將虛無主義分為道德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并對它們的基本類型和以王朔、何頓、韓東、朱文等為代表的主要作家提出了嚴厲批評,顯得從容不迫。他以史學家的眼光,通過深入的歷史考察和精神審理,以其犀利的眼光的洞穿種種精神問題的內在真相,分別從不同的路徑進入時代的精神核心。

    邵燕君的批評眼光是敏銳又寬闊的,不限于她批評時所展現(xiàn)出來的綜合性研究,還表現(xiàn)在她不限評論對象的范圍。這表現(xiàn)在當下很多批評者會不由自主地趨近名家名作,而她從不放棄對基層作家作品的關注。另外,她認為批評要“回到文學”“回到文本”“回到樸素的批評立場”,表現(xiàn)出她對于學術純潔性的堅守。她的批評就事論事,坦率直言,例如在評析閻連科的《風雅頌》時,她認為書中呈現(xiàn)出來的是利用“荒誕的名義逃離現(xiàn)實”,且該作品展示出了一些不良的創(chuàng)作傾向。邵燕君遵從自己作為一個文學批評者的使命,用冷靜理性的言辭去表達自己犀利的點評,試圖利用文學批評的功能去矯正當代文壇的不良創(chuàng)作傾向。

    劉川鄂堅持以人性含量和審美含量作為評判文學作品的審美標準,追求理性思辨與感性領悟的融合。如,在探討池莉熱背后的真正原因時,指出池莉媚俗化的傾向,他認為池莉的走紅不過是迎合了社會化普泛化的生存狀態(tài),不能“喚起對人性的深層體驗”,也不能“豐富對人性的理解”。他以一顆赤子之心投入到文學批評中,他倡導“心靈學術”,始終堅守批評主體的自覺批判意識與自由獨立精神,并致力于通過批評來提高作家以及讀者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水平。他的研究領域涉及現(xiàn)代文學和當代文學,不僅聚焦于文本研究,同時也擴展到批評的領域之中,如他的《新世紀文學批評的新策略——批評名家的理由》《“狂妄”的作家與“堅守”的批評家》《呼喚有膽有識有良知的批評家》《強化文學批評的文本意識》,這些文章立足于批評自身,對于批評的種種亂象予以揭露,并真誠呼喚真正批評家的出現(xiàn)。

    李建軍是當代文學批評界重要的批評家,他的文章富有深刻的思辨意識,也包含著深厚的人文情懷,他自己的自況:“我們確實有勇于談問題、敢于講真話的批評家。他們不怕干犯名流,不怕觸怒,得罪那些已經獲得巨大的聲望資源的著名作家?!?在他看來,真正的批評家在批評時是基于自己真實的閱讀感受,勇于發(fā)聲,而不管他的研究對象是初出茅廬的文學青年還是已經成為文學大咖的一流作家,如對阿來的《塵埃落定》,他指出小說中存在眾多修辭上的失誤,從而妨礙了這部作品成為“經典”;對賈平凹的《廢都》,他指出作家的自戀型人格,私有形態(tài)的反文化寫作給讀者帶來的傷害是致命的。此外,在他的批評文字中除了有理性化的一面,還融合了他本身對作品的感悟,并且以激情式的、詩意的語言進行表述。

    歷久彌新的批評精神

    1925年,魯迅先生在《華蓋集》的“題記”中說:“我早就很希望中國的青年站出來,對于中國的社會、文明,都毫無忌憚地加以批評?!焙髞碛衷陬}為《無聲的中國》的演講中鼓勵青年要大膽地說真話,因為“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近百年,我們在這個時代同樣應該說真話,也只有“毫無忌憚”地說真話,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批評,才會有真正偉大的文學。雖然批評是一種重要而艱難的事業(yè),真正的批評更容易招致誤解甚至敵意,而非贏得掌聲和鮮花,但是,一個真正的批評家要有勇氣承受敵意甚至傷害,因為很多時候,批評家收獲的仇恨越多,越能證明他是一個真正的批評家,越有資格享受明達之士的稱贊和感謝。

    于21世紀初,《十博士直擊中國文壇》的出版,將當代文學批評界不甘良知泯滅的十位博士集合了起來,他們內中誠實的憂思、睿智的反思和尖銳的批判,將成為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上不容忽略的一頁。 “完美批評”是姚楠給李建軍和劉川鄂文學批評特征的命名,他在《南方文壇》著文說,這些批評家注重“中國文學對世界文學的學習和借鑒”,另一方面,“在以至高標準對批評對象作熱烈充滿激情,而又冷靜異常嚴格的評判之時……采取了求其全美的方法”,“它所顯示的批評家對文學的熱情與忠誠,對批評家人格獨立精神的堅持,對現(xiàn)代人文精神的弘揚與表達,對批評風格多樣性的實踐與探索,對批評中求真求美求獨立精神的追求,都為當代文學批評的豐富和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韓偉教授則認為他們與李健吾先生一樣,是真正的批評家:

    這些批評家的出現(xiàn)為當代文學的發(fā)展起到了“癥候分析、治病救人”的作用。譬如李建軍、王彬彬、林賢治、閻真、朱大可、王兆勝、肖鷹、吳俊、趙勇、邵燕君、劉川鄂、黃發(fā)有等批評家,他們的批評和所謂的“主流批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有時近乎苛刻,但他那對文學的一片赤誠和捍衛(wèi)文學純潔的不屈精神,令人欽佩。

    牛學智在《當代批評的眾神肖像》一書中談到,他們堅守了“五四”啟蒙的精神傳統(tǒng);偉大、境界、格調、人文情懷是他們批評的神經樞紐,他們的“否定”是就現(xiàn)有的或已知的文學經典為參照的;但同時,牛學智也指出:

    他們的“否定”實際上是以文學的社會功能、道德功能以及人心的現(xiàn)代性為最終旨歸,并沒有更多考慮文學性本身的一些問題。

    張治國更是專門著文,表示“《十博士直擊中國文壇》是一部振聾發(fā)聵的文學批評佳作。它對當下文壇癥候的尖銳抨擊所顯示的批判精神和理性品格”,“對當今人們最為關心、最具普遍性的文學問題展開了深刻反思與批判。它以批判精神和理性品格對當下文壇癥候的尖銳抨擊,一掃籠罩于學術天空的虛妄陰霾”。

    學者們的評價不僅表現(xiàn)出對《十博士直擊文壇》的肯定,更體現(xiàn)了對這些批評家的贊賞。面對文壇上的問題,他們勇于去“剜爛蘋果”。他們向外展現(xiàn)出敢于直言的態(tài)度,向內則是對于批評精神的堅守,猶如聲聲鐘鳴敲響沉悶的空氣,給所處文壇帶去警醒與反思。

    《十博士直擊中國文壇》至今出版將近二十年,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批評仍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兩個組成部分。正如陳曉明先生所指出的:

    我們稱為活生生的文學創(chuàng)造活動,實際上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文學作品,一部分是文學批評。

    但在當今中國的文學生活中,文學批評正受到嚴峻挑戰(zhàn),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隨著網絡和新媒體的發(fā)展,文學作品的數(shù)量出現(xiàn)了膨脹式的大幅增長,但讀者的文學閱讀熱情卻呈現(xiàn)下降趨勢,大量作品無人問津;二是電子化等文學閱讀方式改寫和沖擊著讀者的審美經驗,文學共識的形成越來越難,對當代文學的認識、判斷和評價出現(xiàn)了巨大分歧;三是線上線下、文學內外都充斥著對文學批評的不信任情緒,幾乎所有人都對文學批評不滿,文學批評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受到全方位的質疑,而這反過來也導致文學批評的自我懷疑。

    文學批評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誤讀,批評的地位日趨衰落,批評的形象被顛覆,批評的功能被曲解,文學批評陷入了一場空前的困境。在眾聲喧嘩的媒體時代,批評家仿佛成了“弱勢群體”,雖然批評家努力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但是這種聲音在與媒體的對抗中也顯得勢單力薄、力不從心。

    人們對文學批評的最大不滿和最深焦慮,恐怕就是文學批評沒有力量、沒有銳氣、不敢“否定”、無力“批判”。而重讀《十博士直擊中國文壇》,我們似乎沒有必要由此對批評家和文學批評本身失去信心。他們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局限、不足的否定和質疑,讓我們重新思考在這樣的困境中如何成為敢于“剜爛蘋果”的新銳批評家,如何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理論、用獨立的見解去引領讀者,使他們形成有價值的審美觀和判斷力。我們期待那些能夠勇敢走在文學批評第一線的批評家,我們也依舊相信不管面臨怎樣的困境,文學不會死亡,文學批評前行的步伐也不會停止。

    (作者系湖北大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2020級研究生。)

    猜你喜歡
    文壇批評家文學批評
    文學批評新生代
    倡導一種生命理想——論謝有順的文學批評及其文學批評觀
    新銳批評家
    文藝論壇(2020年3期)2020-12-24 09:53:50
    今日批評家
    詩林(2019年6期)2019-11-08 01:51:34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自成體系的文學批評
    華中學術(2017年1期)2018-01-03 07:24:05
    回族文學批評的審視與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學批評為例
    第三只眼看文壇
    小說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8:59:51
    第三只眼看文壇
    小說月刊(2014年3期)2014-04-23 08:58:19
    第三只眼看文壇
    小說月刊(2014年4期)2014-04-23 08:52:15
    第三只眼看文壇
    小說月刊(2014年9期)2014-04-20 08:58:02
    成安县| 喀什市| 东阿县| 泰顺县| 安化县| 巴里| 双流县| 康定县| 景东| 中宁县| 仁布县| 卢龙县| 赞皇县| 拜泉县| 龙泉市| 汉中市| 怀集县| 渝中区| 玛沁县| 尼木县| 青阳县| 芮城县| 永州市| 贵阳市| 齐齐哈尔市| 海丰县| 宁南县| 馆陶县| 襄汾县| 邹平县| 高密市| 上杭县| 邢台县| 古交市| 广灵县| 旬邑县| 额敏县| 泊头市| 江源县| 洛阳市| 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