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寧
兩代人對自身生命的體驗不同,自然對人生進程的理解也不同。
看完這篇文章,你會更加理解母親的焦慮。
年齡在五六十歲的這代人,人生已經(jīng)迫近夕陽之時,希望看到自己的下一代有個穩(wěn)定幸福的家,有自己的后代,這樣才合乎“闔家幸?!薄白訉O滿堂”的中華傳統(tǒng)美好愿景。所以,子女在二十幾歲后,他們便開始不停地催促孩子趕緊找對象。
王娜大姐家的閨女年過三十,一直單身,她每天千方百計地琢磨女兒的婚事?!拔揖团欢?,我閨女皮膚白凈、個子高挑、相貌出眾、工作出色,怎么會沒對象呢?”看看鄰居家跟女兒同歲的楠楠,相貌、薪水、學歷樣樣皆落下風,可人家孩子都3歲了!老母親的好勝心如火苗一般躥起來,她開始不停地催促、打探、張羅。最后女兒干脆出去租房住了:“我們85后的婚姻大事要自己做主!別人無權(quán)干涉,即便是父母!”
“當媽的怕她將來孤單,希望她能有一份幸福的親密關(guān)系,哪兒來這么強烈的敵對情緒呢?打探她的事怎么就成了冒犯隱私呢?”
有時候,對兒女的學業(yè)、情感、生活“手伸得太長”,其實否定了一個事實:兒女是獨立的個體,與母親不是從屬關(guān)系,擁有自己的決定權(quán)和隱私權(quán)。王娜想事事過問、時時掌控,其行為必然招致反感。父母與子女之間,應該在潛意識中劃出一條不能逾越的、互相尊重的紅線。
經(jīng)營親密關(guān)系是人生的重要課題,到底什么樣的親密關(guān)系才是幸福的?兩代人對此的認知是不一致的,矛盾也由此產(chǎn)生。該如何避免這場“50+”和“30+”之間的沖突呢?
母親要對兒女的價值取向了然于心,絕不能理所當然地代入自己的價值觀。母親還要真心實意地提醒兒女,自己的所想所為是出于擔心,不要過于計較自己說話的語氣和方式。和孩子深入溝通,了解兒女擇偶看重的方面:有趣還是有錢?有愛還是有權(quán)?時常聊天可以幫兒女撥開心中的云霧,找對象也自然更精準,同時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看法,這樣的做法比催促、逼迫更有效。
兒女要看到父母催婚背后是對自身生命的焦慮。步入50歲之后,生命的飛逝對父母而言,感受是一天比一天真切、殘酷。父母常視兒女為生命的延續(xù),兒女沒有完成婚姻大事,他們就會認為自己的生命不圓滿,怎會不焦慮緊張呢?
所以在這場“爭端”中,兒女要多多理解父母。其實,正在老去的父母很可能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自然理解不了年輕人注重體驗、不愿將就的觀念。比如王娜大姐,年輕時除了工作,心思全撲在一家老小上,沒有時間留給自己,沒有機會見識世界,因此無法與女兒的想法達成一致。但前衛(wèi)的思想潮流無法替代樸實的疼愛,年輕一代應該學會“撥云見日”,從父母固執(zhí)甚至激烈的言行中看到他們心底最深的愛與擔憂,而不是沉默以對甚至粗暴對抗。同時,兒女可以“主動出擊”,幫父母報名老年大學、老年興趣小組,或者給父母和他們的朋友定制一次小型出游計劃,也可以有效分散催婚壓力。
孩子需要被理解,父母也需要被體諒。無論如何,在婚姻這件大事上,兩代人都不該逼迫對方從己所愿,這樣的做法會使整個家庭分崩離析。兒女要允許母親因不解而焦慮,母親要理解兒女因不急而挑剔,給彼此成長和溝通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