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柳
1
在幾千年的歷史中,黃土高原橫亙在大地上,天遼闊,地蒼茫,溝壑像被歷史擦碰的傷疤密密麻麻地遍布其身,而流經這里的河流則是這方水土上人們休養(yǎng)生息的大動脈。世世代代,年復一年,殘陽如血般在毛烏素沙漠上映照。就是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下,陜北的人們一代又一代地延續(xù)了下來,到了我們這一代終于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我們還小的時候,在村子里見到汽車是極為罕見的。有些年頭甚至比娶新媳婦還難得見上幾回。比如有一年村子里可能娶回來七八房新媳婦,但卻難得來上七八回汽車,甚至有些年頭整個一年,汽車就不會到我們的村子里來。
村子里一旦開來一輛汽車,全村人都會去圍觀,尤其是我們這些小孩子,看著那些突突地冒著黑煙的龐然大物,拉著比幾頭大牲口合起來都重的貨物,從村莊口的那道長坡上不費吹灰之力地下來又上去,就會好奇地在那些外來的車上跳上跳下,這里瞅瞅那里摸摸。車主人一次一次地勸告恐嚇都無濟于事,總有些膽子大點的孩子不管不顧地模仿著司機的樣子,坐在駕駛員的座位上,手握著方向盤,嘴里發(fā)出嘟嘟……的聲音,仿佛車已經在他們的操控下跑出去了很遠。
那時候汽車到村里來是有目的的。大多是一些商販,在三輪車或拖拉機里拉著日用品來村子里賣,或者用農人們的谷子、黃豆、玉米、土豆等交換。大人們一般會在換完白面、大米、油鹽醬醋等生活用品的時候,用多余的糧食換些糖果和餅干、水果之類給我們吃。換回來的白面、大米之類要等到過節(jié)日了,或者家里來客人了才能吃到。而那些換來的零食父母一般是不會一次性給我們的,他們會分一兩顆糖果給我們,或者拆開來一卷餅干給每個孩子分上幾片,其余的都藏了起來。過幾天了,感覺我們的口再次饞得厲害了,就會再分一點給我們。我從小就能藏住東西,往往把父母分給我的食物,吃一點,又偷偷地藏起來,等過一兩天了,妹妹和弟弟吃完了,我會再拿出來我的,分給他們吃。這些時候往往是我們這些小孩最高興的,一段時間都沉浸在家人們換來的糖果、餅干等食物的美味中。
2
村子里汽車的發(fā)展史,也是村子里的人們的一本生活史,參與和見證著村子里的生活。記憶中的那些逝去的歲月,被這些汽車迎來送往,送走了清貧的日子,迎來了日漸好起來的生活。
我七八歲的樣子,具體的時間忘記了,那時候我還在村子里讀小學,有一天黃昏,村子里突然開回來了一輛三輪車,方向盤像是一對長相好看的羊角,立立正正的,仿佛要刺破那個夜晚。這個事件引起了村里的一陣議論,大人小孩都爭相去圍觀,有人問詢買這樣一輛車得多少錢,有些好奇的人還打探買回來這輛車能干什么。
那些年月,村子里的人們已經陸續(xù)進城,有些人連家?guī)艘粔K搬進了城里開作坊,有些人家則是男人和年長的勞動力在農閑時節(jié)開始跑去城里打工掙錢。在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那條路慢慢地忙碌了起來。村子里買回來的那輛三輪車經改造,作為了客運車輛往返于神木城和我們周邊的村子之間,一趟一趟將村子里的人們源源不斷地送進了城里,也將城里的人們一趟一趟地拉回了村子里頭。同時拉回來的,還有那些我們在村子里從來都沒有想象過的城里的故事。這輛車就像架設在城市與我們村子之間的橋梁,人們從橋的這邊走到橋的另一邊去,需要早早起床,到太陽快要落山了,才能勉強地趕到另一邊去。那時候的路還是土路,路上坑坑洼洼的,尤其是夏天遇到了下大雨,路面會被雨水沖出來很深的渠,有些路段還會被徹底地攔腰沖斷。遇到這樣的情況,或者車在路上有了故障了,人和車有可能就要在外地或路上停留一天或者幾天,甚至更長。
3
汽車給村子里帶來了生活的便捷,也改變著村里人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覺間,村子里的車逐漸地多了起來,有拖拉機、三輪車、農用車,還有解放車,等等。這些車在農忙的時候幫助家里送糞,犁地,也將農作物從地里運到場上,然后再幫助人們從場上運回到家里,直至農作物進入存糧的倉庫。有些風調雨順的好天年,這些車還會將多余的糧食拉到城里的農作物收購站賣出去,再把賣糧所得的錢從城里送回到村里的家里來。農閑了,車主人們又駕著各自的車一溜煙地跑出村子,奔忙在這些鄉(xiāng)村的土路間,從各個村子收買農民們多余的糧食,然后拉進城賣給城里的收購站。冬天了,農民們不需要種地、施肥,他們就用賣掉收來的糧食得來的錢,買了農民們需要的大米、白面,然后拉到各個村里去賣,一來一去,村里的人們也不用愁糧食賣不出去,也不用愁沒辦法買到生活用品了。到了春天,這些車主們又會拉種地用的化肥和村子里的人們交換。也有人開車走出村子,奔著城北面的廠礦去,或者是在廠礦之間拉煤,或者是在煤礦里買上煤,送到農村去賣。農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他們也賺到了錢。
村里的半大后生們,看著同村的人開車賺錢了,便蠢蠢欲動,躍躍欲試,私下里合計合計,于是也賣了家里的牲口和糧食,不夠的再向親戚朋友借上,然后去買了車,開始干起了開車賺錢的生意。那時候買車,大都是用來當作勞力,當作改善生活的助手的。而不像現在,車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工具。車越來越多,有那么幾年,每年過春節(jié),人們開回來的各種車輛,從能進到的村子的最深處,一溜兒擺開,順著大路每年都能停上二十多輛。
村子里突然之間熱鬧了起來,一年四季,隔三岔五地就會有車輛進進出出,人們再也不把汽車當成一件稀奇的事物了。隨著村子里的車輛多起來,人們對外面世界的認識也越來越多,再也不感覺外面的世界多么遙不可及不可思議。外面的生活不斷誘惑著村子里的人們,開始是那些年輕的后生們,他們再也不把目光緊緊地盯在了土地上,開始陸續(xù)地走出去,在城市里學各種手藝。再后來便有人舉家搬走了,去城市里尋求各種生存方式。這時候,這些車又將這些人和家庭送去了不同的地方。
4
娶媳婦、嫁女子是每個村子都會有的喜事。由于村子里都是同名同姓,在祖上是一個祖宗,所以一個村子便是一家,是一家便不能通婚,所以村子里的媳婦大都是外姓。娶媳婦便要到十幾里路或者更遠的地方娶。過去娶媳婦要在約定好的日子的前一天或者當天,由四個轎夫早早抬著轎子去娶,娶親和送親的一路步行相隨,鼓樂隊每過一個村子還要熱熱鬧鬧地吹打一回。有時候太陽已經落山,早已過了上燈的時間,但新媳婦還是沒有娶回來,親朋好友和一村子的人便聚集在村里的路口焦急地等待著,都想一睹新媳婦的容顏。在我的印象里,我們村抬轎子娶媳婦,最遠的一次是一年冬天到四十里外的村子娶一個姓劉的媳婦。冬天,天本來黑得就早,人們在村口連續(xù)轉悠了好幾趟還不見回來,還看不到新媳婦究竟長什么樣子。村里有些人等得不耐煩了,心里想著,娶回來了,媳婦什么時候都是村里的,見得到的時候多得是,便帶著小孩子一起回家了??尚『⒆觽冃睦飬s不這樣想,他們也不一定是為了看新娘子的美貌,而是為了那份熱鬧。我們一群小孩子是近親,便和幾個稍微年長一點的人一起出村子五里外的地方去等。媳婦子娶回來時,大概已到了晚上九、十點,天湊巧又沒有月亮,黑得不見五指,所以下轎時新媳婦也沒有看上,大家就又一窩蜂似的擠進了為新媳婦準備好的洞房里。
不知什么時候,由誰最先想起來的,村子里的四人抬的大花轎,便換成了各種各樣的汽車。用不用車和用什么樣的車當然要經女方的同意,如若女方不同意了,執(zhí)意要用花轎,則男方還需要雇用花轎,而雙方考慮路途遙遠了,同意用汽車,男方則需要想辦法來向村子里有車的人家借用車輛。有時候借用車輛也能難壞一家人。村子里車輛不多的那些年月,恰巧又遇上了有車的人家的親朋好友娶親,娶親的人家又要想辦法從另外的地方借用,實在借不來了,那就得像雇花轎一樣從外面的村子里雇用。
最初用拖拉機和三輪車,后來那些大車多起來了,人們就大多用成了大汽車。用大汽車娶親,新人們可以坐副駕駛室里,不用到家了滿身都沾滿了路上的塵土。娶新媳婦最初是一輛車,所有的人都坐在上面,后來有些講究排場的人家用成了兩輛車,新娘子和送親的坐一輛,剩余所有的人坐一輛。汽車開進了村子里,也開進了娶親的人家的心里,久久在半空中高懸的心、不安分的心,又落回了主人的肚子里,也暫時的安靜了下來。這熱熱鬧鬧的場景,伴隨著蕩氣回腸的嗩吶之聲,在陜北的高天厚土之間,一代一代傳續(xù)著,在這時候,隨著人們日益好起來的生活,又向時代深處邁進了一大步。人們的日子終于又有了全新的盼頭。
娶媳婦是這樣,嫁女子也同樣如此。也由原來的四人抬花轎改成了汽車。不同的是,當汽車駛進村子的時候,有些大人便會攛掇村里調皮的孩子使各種壞,把汽車的油箱的油門關了,或者給汽車的輪胎放氣,讓他們盡量地遲走一點,仿佛不愿就這樣把養(yǎng)活大的一個姑娘,無緣無故地從村子讓人帶走。好像這樣,這個女孩子就能在村子里留了下來。但最終,這車還是在全村人齊心協力的圍觀下之下,隨著女子的親人們,慢悠悠地開出村子,然后舉行了送別儀式,一股煙地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外??粗h去的車輛,女孩子的親人們又會流下不舍的眼淚,親人們又開始有些怨恨這車輛,好像這個女子不是被人給娶走的,而是被這車給帶走的。
5
時至今日,時代已將人們的生活推向了新的高潮,汽車已經不是衡量一個家庭生活水平的標準了。村子里無論窮富的人家,小汽車已基本成為必備的出行工具,有的人家還不止一輛,男人一輛,女人一輛,小孩子們也會各有各的。有的人家買了幾萬塊錢的,還有的人家買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汽車。但村子里再也熱鬧不起來了,過去的那些生活場景已經一去不復返,村子里的人也一年難得見上幾回,小孩子們更是成為陌生人,見到了也認不出來。在一次村里的白事上,我就聽說過這樣的一件趣事,一個人告訴我說,在神木市醫(yī)院附近,有一次他開車和村里的另一個孩子的汽車撞了,車停下來的時候,兩人都指責對方開車不守交通規(guī)則,差點打了起來。后來報了警,交警來了,才知道彼此都姓喬,他又問那個孩子是哪里的喬家,等對方說出了村子的名字,才知道兩人是一個村的,兩個人都感覺無比的尷尬,為在如此的一個小城市,卻連自己村子里的人都不能相互認出來。
路修得四通八達,為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同時也帶來了煩惱。事物就這樣在矛盾中將人們的生活一次一次推向了高潮。車基本都可以開到樓下門前了,人們接送小孩子上學,或者走出小區(qū)去買菜,都要駕駛上自己的小汽車。大街上、巷道里路的兩旁,小區(qū)的院子里和大門外,車停得像螞蟻似的,密密麻麻。遇到節(jié)假日了,各個高速公路上,由于自駕的人太多,車輛黑壓壓的,有時候會接連堵上幾個小時。眼看見的一段路程,但就是遲遲不能到達。而遇到村子里逢事,村子的各個角角落落就會停滿了顏色各異的小汽車。
開車也不再是男人們的專利。大街上隨處都可以見到女人們開著自己的愛車,油加得足足的,喇叭按得嘟嘟的,游刃有余地穿行在紅綠燈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