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磊 江玉鳳 張黎
【摘 要】“雙新”背景下的學校學習空間面臨數字化轉型的發(fā)展契機。“雙新”背景下學校學習空間的數字化轉型存在諸多現實問題:其一,數字資源建設缺乏人文關懷;其二,教學場域囿于學校空間邊界;其三,教師智能素養(yǎng)培育發(fā)展機制不健全。借鑒無錫市學習空間建設的實踐經驗,應注重數字資源建設的人文滲透,實現教學與學習效果雙重提升;打通空間聯(lián)結通道,盤活多重場地并拓展學習邊界;基于數字化培訓,構建教師智能教育素養(yǎng)培育和發(fā)展機制。
【關鍵詞】“雙新”;學習空間;數字化;智慧教學;人工智能
【中圖分類號】G48;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83-0019-04
【作者簡介】1.趙磊磊,江南大學(江蘇無錫,214122)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江玉鳳,江南大學(江蘇無錫,214122)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3.張黎,東北師范大學(長春,130024)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
近年來,國家層面對“雙新”背景下學校學習空間進行了重要戰(zhàn)略布局,以進一步加快智慧學習空間建設及創(chuàng)新應用,支撐教育高質量發(fā)展。2018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應統(tǒng)籌考慮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和高考綜合改革等多維改革推進的復雜性,全國各?。▍^(qū)、市)分步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出,應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tǒng)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學校學習空間數字化轉型是“雙新”背景下學校創(chuàng)新教學環(huán)境、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必然選擇。
2020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qū)和示范校,無錫市和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入選。在此背景下,課題組仔細研讀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教學需求,采用邊研制邊試驗的方式,對“雙新”背景下及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學習空間建設標準、學習空間構建模式與行動經驗進行了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與實踐。對此,筆者首先對“雙新”背景下學校學習空間數字化轉型的內涵、時代價值、現實問題予以分析,進而基于課題組在學習空間建設上的研究成果與實踐探索,提煉學習空間建設的“無錫經驗”,為新時代學校學習空間建設提供行動指導與策略支持。
一、“雙新”背景下學校學習空間數字化轉型的內涵分析
1.學習空間解析
“空間”一詞的基本含義為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存在形式,也指數字空間、物理空間與宇宙空間??臻g一詞主要涉及有關事物位置差異的客觀形式,一般具體體現于數學、物理、宇宙、網絡空間等詞之中?;诖?,筆者認為空間可被視為在空間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物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位置的關系。隨著社會形態(tài)的不斷變化,有關空間的內涵具有一定歷史發(fā)展性。[1]
當前,現代教育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不斷拓寬學習空間的邊界,更新學習空間多方聯(lián)結的形式,在此背景下我們應該鼓勵引導學校聚焦學??臻g文化、課堂教學組織、學校治理模式的重構,推進新型的教與學關系,實現從“學校管理”向“學校治理”的轉變。目前學界對于“學習空間”的定義存在一定區(qū)別。例如,田曉偉認為受空間觀念的影響,應從環(huán)境、配置、布局和機會等層面來認識和塑造教育空間。[2]概括來看,學習空間是教育過程的發(fā)生場域之一,體現了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的空間的廣延性。
2.“雙新”背景下學校學習空間呼喚數字化轉型
學習空間的本質是關系,學習空間新生態(tài)建設需要智能技術的架構,也離不開教育大環(huán)境的整體變革。數字化轉型以數據要素為基礎,統(tǒng)籌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教育教學元素,實現育人全過程深度優(yōu)化融合,基于數字空間,更新教育理念,建構教育教學新范式,建立教育新體系。目前我國學習空間存在著學校空間圍隔規(guī)訓、數字空間取悅僭妄等現實問題[3],通過學習空間的數字化轉型有望建設學習空間新生態(tài)。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2年,全面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使用新教材,深入推進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這給新一輪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明確了任務要求?!半p新”指的是新課程和新教材;“新”的核心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強調立德樹人和素養(yǎng)指向,強調讓學習真正地發(fā)生?!半p新”背景下的學校學習空間應直面課程和素養(yǎng),通過適時調整學校課程體系,開展分層分類的教材探索,在教育數字化轉型新形勢下做好師生評價方式的不斷調整和數字資源建設的持續(xù)推進?!半p新”背景下,如何以“聚焦核心素養(yǎng)”為抓手,以新課程方案、新課程標準推進為契機,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是未來學校學習空間數字化轉型的一大挑戰(zhàn)。
二、“雙新”背景下學校學習空間數字化轉型的現實問題
隨著學習空間逐步趨向于適應數字時代要求,引入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成為一種趨勢。然而,“雙新”背景下學校學習空間數字化轉型也存在不少問題。
1.數字資源建設缺乏人文關懷
傳統(tǒng)教育資源建設以學??臻g設計、裝備配置和師資力量為主,偏重于簡單物質層面的內容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教育資源建設的物質性和人文性。一方面,隨著海量數據不斷產生與聚集[4],學校數據資產產生難沉淀、價值難發(fā)揮的資源浪費,區(qū)域內校際數據應用難以共享共建等問題,對于教師的個性化需求,難以從數字資源平臺或自主開發(fā)等方面進行教學資源整合和教育內容完善。另一方面,盡管當前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不斷深入,技術對教育領域影響的范圍和深度也逐漸顯露,但學校在數字資源建設和智慧校園搭建等方面缺乏對學生層面的深入了解,不少課程資源、教學設備使用頻率低下,難以切實滿足師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自主性、獨立性需求。
2.教學場域囿于學??臻g邊界
當前學校教學場域仍局限在物理空間中,對教學活動中無形空間的關注較少,進而使學校教學空間阻礙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一方面,不少學校僅依靠物理空間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素養(yǎng)培育等,存在較多局限性。另一方面,學校教學模式的知識講解和技能實踐通常在相對獨立封閉的空間內開展,導致學校內部學習空間的條塊分割、斷裂圍隔,進一步縮減了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空間。如何盤活校內外閑置空間、提升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最終形成多階思維教學模式是“雙新”背景下學校教學空間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
3.教師智能素養(yǎng)培育發(fā)展機制不健全
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教師的智能教育素養(yǎng)面臨停滯不前的現實困境。一方面,當前智能技術不斷更新變革,面對新課程新教材的教師群體缺乏時間和動力提升其智能教育素養(yǎng),大部分教師的智能教育素養(yǎng)仍然停留在初級階段,教師缺乏合理的智能教育觀念,教學過程中可能會過度依賴智能系統(tǒng),忽視學生個人的學習狀況和能力。另一方面,學校缺乏專業(yè)的教師培訓機制與平臺。當前教師智能教育素養(yǎng)培育主要通過專題講座、技能培育等方式,學校內部缺乏針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統(tǒng)一標準和資源,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以智能設備判定標準為主的現象,缺少個性化、專業(yè)性的科學評價體系。
三、“雙新”背景下學校教育空間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路向
江蘇省無錫市以“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學習環(huán)境建設配套標準研制”為抓手,積極探索“雙新”背景下學校教育空間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路向,為解決“雙新”背景下學校教育空間數字化轉型存在的諸多現實問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實踐經驗。具體而言,筆者認為以下三個方面值得關注與借鑒。
1.注重數字資源建設的人文滲透,實現教學與學習效果雙重提升
數字資源建設可在智能互聯(lián)的基礎上實現智慧升級,但數字資源建設歸根結底是內容輸出和內容建設。因此,學校應注重數字資源建設的人文滲透,實現教學與學習效果的雙重提升。一方面,學校應借力研教融合體系,統(tǒng)整課程資源。學校充分發(fā)揮數字資源共享的智慧課堂,設計綜合性、活動化的課程主題,運用體驗、合作等學習方式,促使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激發(fā)學生對提升其核心素養(yǎng)的認同感與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師生應共同構建學習空間,結合不同學科特色,通過技術賦能和數據驅動,積極探索基于智能應用與學科深度融合的大單元教學模式,打造“雙新”課堂教學模式,助力教學與課程資源大整合、大遷移、大貫通。例如,無錫市多所高中積極開展“統(tǒng)籌推進區(qū)域普通高中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5G+教學新樣態(tài)”研究,探索智能化學習空間建設路徑,包括宜興中學的“5G+VR沉浸式探究教室建設”、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的“江蘇高中5G時代未來教室建設”等。
2.打通空間聯(lián)結通道,盤活多重場地并拓展學習邊界
在教育現代化建設不斷深入的背景下,“雙新”背景下學校學習空間數字化轉型的最終目標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因此,學校應打通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聯(lián)結通道,盤活多重場地并拓展學習邊界。經過多輪實踐探索與理論積淀,課題組研究人員提倡利用和開發(fā)實驗空間、實踐空間和虛擬空間資源,充分發(fā)掘實驗和輔助資源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參與深度學習、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一方面,學??刹捎?G、大數據等技術搭建虛擬教學空間,在物質、社會和精神三層空間實現教育教學的連通與融合,從而進一步支撐形成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新型學習生態(tài)環(huán)境。[5]通過積極開展校本、校社多元化的課程體系,聚焦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形成特色鮮明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體系。另一方面,加快構建自主學習教育體系。教師應深度參與教育應用場景的開發(fā),提升技術支持與教育需求的貼合度,滿足教育場景的定制化需求。此外,還應充分調動學校、社會和網絡資源,在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等關鍵領域進行積極探索,拓寬“雙新”背景下學校教育教學邊界。
3.基于數字化培訓,構建教師智能教育素養(yǎng)培育和發(fā)展機制
在以往的教師培訓中,項目單位和培訓者居于主要地位,忽視了教師這一培訓主體的能動性。為推動教師智能教育素養(yǎng)發(fā)展、提升教師的數字化學習空間使用能力,無錫市設立了“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學習環(huán)境建設配套標準研制”專家工作站,匯聚了來自學校、單位、機構等多方的專業(yè)力量,并創(chuàng)新數字化研修形式,為教師智能教育素養(yǎng)培育提供有效支持。這啟示學校應基于數字化培訓,構建教師智能教育素養(yǎng)培育和發(fā)展機制。一方面,學校應建立專業(yè)化、創(chuàng)新型教師隊伍,幫助教師依據新課程和新教材開發(fā)新型教育空間生態(tài)的課程內容。學??梢罁灾髋c引進相長等建設思路,借助學科教師培訓基地,擴大教研員的學科引領輻射面,加強新教師隊伍培養(yǎng)的校本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積極推動教師角色轉變,提升教師數字素養(yǎng)。依托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突破時空局限,與區(qū)域內其他教師攜手探索新課程、新教材理念,達成對教育教學問題的深度理解。
當前,教育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教育領域對重構學習空間新生態(tài)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半p新”背景下學校學習空間應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引,以開放性和情景性為特色,深度融合教育裝備與教學環(huán)境、教學方式等內容,實現學習空間的重構。未來,教育將堅持以數字基座建設與學習空間營造引領教育數字化轉型,從而構建高質量的智慧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
【參考文獻】
[1]齊軍.解析“教育空間”概念的變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7-22(004).
[2]田曉偉.論教育研究中的空間轉向[J].教育研究,2014,35(5):11-18.
[3]周立潔,柳士彬.高職教育空間治理:理念、問題與路徑——基于“新的教育社會契約”[J].職教論壇,2022,38(8):108.
[4]顧佳妮,楊現民,鄭旭東,等.數據驅動學校治理現代化的邏輯框架與實踐探索[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0,32(5):25-34.
[5]李爽,鮑婷婷,王雙.“互聯(lián)網+教育”的學習空間觀:聯(lián)通與融合[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2):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