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文學科育人范式的有效生成可以從基本特征、育人方式等方面理解把握。語文學科育人特征包含學科性、情境性、無痕性、活動性,可以運用以知啟智、以象塑行、以美成美、以境怡情、以旨養(yǎng)德五種育人方式。其內涵建構應關注三個層面:一是規(guī)避三類現(xiàn)象;二是堅守科學整合文本資源、善于運用語文的方法兩個原則;三是優(yōu)化適切理解語文學科育人的基本內涵,用傳承和發(fā)展的眼光審視語文學科育人,厘清語文學科本身與語文學科育人之間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等幾項認知。
關鍵詞
新課標? 高中語文? 學科育人
引用格式
戴繼華.新課標下高中語文學科的育人范式與實施建議[J].教學與管理,2022(31):43-46.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一再強調“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2014年,教育部印發(fā)的《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給出了頂層設計。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再次強調了“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性?!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使全體學生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yǎng),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科學人文修養(yǎng),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為傳承和發(fā)展中華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獨特的功能,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由此,語文學科育人成為當下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高中語文學科育人的主要特征
1.學科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性所有學科都有,工具性則是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所以語文學科育人的學科性主要體現(xiàn)在工具性上,而“以言培趣”是其主要標志。“以言培趣”就是以祖國語言文字為資源,培養(yǎng)學生高雅的興趣、意趣或情趣,構筑學生的精神世界。
許多同學喜歡余光中先生的作品是從他的散文《聽聽那冷雨》開始的。該文語言之“雅”集中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疊詞多,富有韻律。如“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潮潤潤”等等。二是古詩名句多,引經(jīng)據(jù)典。如“蕩胸生層云”“商略黃昏雨”“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等。三是重組意境,語言醇厚。如“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四是句式歐美化、陌生化,新意迭出。如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谷咕咕的啼聲”。反復吟詠這些詞句,余光中先生細膩溫婉的鄉(xiāng)思,就和無聲的雨一道,潤進孩子的心田。
2.情境性
語文學科育人離不開載體,教與學情境是其重要的一部分,而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教與學情境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比如教學楊絳先生的散文名篇《老王》,我們往往是從文末那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切入。若干年后,先生為何發(fā)此感慨呢?我們據(jù)此設置問題情境,去尋覓特殊年代里特殊的人文情感脈絡:老王如此善良為何不幸?他的善良彰顯在哪里?同樣善良的楊絳先生,在那個年代為什么幸運?先生對老王愧怍的深層機理在何處?反復追問,答案自然呈現(xiàn),而在追問、思辨的過程中,學生的精神世界也得以升華。
3.無痕性
語文學科育人就是一個“潤物無聲”的過程。吳晗先生的《談骨氣》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經(jīng)典的議論文名篇。為了論證“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他依托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話展開事實論證,依次列舉了“文天祥面對元人高官厚祿不變初心”“廉者不受嗟來之食”“聞一多面對敵人的槍口拍案而起”三個事例,有力證明了中心論點的成立。那么新時代的中國人有沒有骨氣呢?話音剛落,孩子們齊聲回答:有!并紛紛舉例,錢學森拒絕美國人高薪聘請,毅然回國參加“兩彈一星”建設;面對國外對中國高科技掐脖子,華為等科技企業(yè)寧折不彎,積極自主創(chuàng)新;面對美國等列強和“臺獨”分子在寶島主權上的肆意挑釁,中國人民解放軍毅然亮劍……類似這樣的過程,就是語文學科典型的“無痕”育人方式。
4.活動性
實踐性和綜合性也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特點,實踐性主要體現(xiàn)在語文活動中?;顒硬灰欢ㄔ谡n外,語文課堂內部也要“動”起來。語文活動策劃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2020修訂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群文教學”應該成為一項極其重要的語文活動形式。如以“閨怨詞”為例,設計群文教學。首先,明確教與學目標,了解閨怨詞的基本特點,能自主賞析閨怨類詩詞。其次,選擇教與學方法,自讀——比讀——深讀——延讀。第三,優(yōu)化教與學步驟。其實“教與學方法”就是課堂的“主體步驟”。自讀——讓學生結合注解,理解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的詞句含義。比讀——引導學生從“內容、情感、技巧”三個角度,對兩首詞的異同點進行比較研讀,然后分組交流研讀成果。深讀——追問學生是喜歡“男子作閨音”的《菩薩蠻》,還是喜歡“吾手寫吾心”的《醉花陰》?延讀——以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為例,讓學生以口頭方式進行賞析。自讀是基礎,比讀、深讀是深化,延讀是拓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層。四步驟充分體現(xiàn)了“說”字。言語是“思維的外殼”,只要“說”起來,真正“動”起來,思維才能發(fā)展得更快。
二、高中語文學科的育人范式
1.以知啟智
知識是技能習得、智慧開啟、核心素養(yǎng)生成的前提和基礎。語文學科知識通常包括三種:第一種是陳述性知識。如《諫逐客書》注解1,介紹了文章的出處,作者李斯的籍貫、師承和身份,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和緣由等,這些就屬于陳述性知識。通過這類知識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文學常識,了解作者的情感與動機,以及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實現(xiàn)自己勸諫目的的。第二種是程序性知識。即為了達到學習的目的,老師提醒學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如為了“寫準”材料性作文,可以引導學生嘗試這樣幾個步驟:聚焦“料眼”(材料的核心點)——提練觀點或主題(與核心點高度吻合)——確定文體(文體不同,行文與結構也各異)——擬寫標題(標題要與文體匹配)——草擬寫作提綱(避免寫成意識流)——運筆成文。第三種是方法類知識?!墩Z文》必修上冊有篇短文題目是《學寫詩歌》,短文依次表達了四層意思——詩歌必須包含情感,通過形象表意,有內在的音律美,語言必須洗練又不失雋永、給人以遐思的空間。這四層意思其實就是介紹學寫詩歌的基本方法或注意點,屬策略性知識。掌握了知識,技能、智慧、素養(yǎng)的生成就有了可能。
2.以象塑行
“象”泛指語文學科資源中各種形象,如人物形象、物象、意象等。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對各種“象”美好內涵的賞析,豐盈學生思想,形塑他們的人格。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篇人物通訊,介紹的是科學家袁隆平先生,挖掘袁隆平先生的“精神富礦”,可以讓學生獲益良多。年青時的袁隆平,在湘西的安江農(nóng)校任教就下定決心要將青春獻給祖國的“溫飽”事業(yè)。這些內容正表現(xiàn)了“使命感和責任心”,老科學家從年青時就胸懷“國之大者”。在一次采訪中,主持人問袁隆平的做夢經(jīng)歷,他說曾夢見特大號的水稻。夢境從一個側面展現(xiàn)了袁隆平先生內心深處的宏偉理想。新時代年青學子是不是也應該以理想催生奮斗的動力?再如,袁隆平先生分析我國研究雜交水稻優(yōu)勢時認為,“中國是古老的農(nóng)業(yè)國……有眾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種……有遼闊的國土和充足的光溫條件……有優(yōu)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有黨的正確領導”。這段話充分展現(xiàn)了老科學家對黨和祖國的無比熱愛,展現(xiàn)了高度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學生明白了“象”的這些特點,對三觀形成大有裨益。
3.以美成美
語文教育就是美的教育,是美的文本資源、美的教與學過程、美的涵泳和享受生成了美的建構。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人見人愛的佳作。當學生們讀到“月下荷塘”一段時,可以說是欲罷不能,欲說還休。那么,這一段美在哪里呢?美在“田田”又頗見“風致”的荷葉,美在“裊娜”“羞澀”“純潔”的白色荷花,美在“縷縷”“渺?!钡暮苫ㄇ逑?,美在“風乍起”而形成的荷葉“凝碧的波痕”,美在讓人遐思的“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還美在作者“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愁”。作者又是如何展現(xiàn)“月下荷塘”之美妙的?有連綿的疊詞、貼切的比喻、形象的擬人、新奇的通感等等。
當然,“以美成美”的資源不局限于“美景”,語文課程“美的一切”都可以利用,如茹志鵑的小說《百合花》,它沒有正面去寫戰(zhàn)爭場面,而是通過發(fā)生在包扎所的故事,彰顯戰(zhàn)爭年代人與人之間圣潔的情感。
讀《左傳》中的《燭之武退秦師》一文,體會外交辭令的藝術之美與智慧;讀林覺民《與妻書》,體會革命者愛情、親情的纏綿悱惻和對信仰的忠貞;讀李商隱的《錦瑟》,體會詩人的惆悵情懷及朦朧之美;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體會問天問月問人生的哲思之境。
4.以境怡情
教學中對情、景、趣、意進行有機融合,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含蓄深蘊的文本,通過對這些文本的研讀,使學生身心愉悅,產(chǎn)生向善、向上的情感。
曹雪芹的《紅樓夢》中有一首題為《杏簾在望》的詩,就是一首“情、景、趣、意”兼容的上乘之作。一是詩歌的來歷有趣。它出自《紅樓夢》第十八回。元妃為大觀園書寫匾額、對聯(lián)后,命眾姊妹各題一匾一詩,還要寶玉為“瀟湘館”“蘅蕪苑”“怡紅院”“浣葛山莊”四大處各賦五言律詩一首,以試才情。寶玉先后擬寫了三首,到最后一首時,煞費心思。黛玉為了解寶玉窘態(tài),代寶玉擬寫了這首五律。所以表面是寶玉作品,作者實為黛玉。二是詩歌的標題有意趣?!靶雍煛奔淳破?,黛玉將“酒旗”稱之為“杏簾”頗為新穎,化用了唐寅“綠楊枝上囀黃鸝,紅杏梢頭掛酒旗”這聯(lián)詩,有一種陌生和疏離感,給讀者以視覺、嗅覺的沖擊,引人遐思?!靶雍煛敝笤倬Y以“在望”也較為奇妙,可以說“杏簾”召喚著遠方的客人,也可以說遠方的客人遙望著那迎風招展的“杏簾”,主體、客體具足,還可以互換。三是詩歌的寫景有功力。頷聯(lián)“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動感十足:鵝兒在長滿菱荇的池中嬉戲游水,燕子從桑榆林中銜泥飛出,筑巢于屋梁之間。十個字寫到六個景物,巧妙運用了“意象疊加”的手法,想象悠遠。頸聯(lián)“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繼續(xù)寫景。意思是:一畦畦韭菜在春風中泛著鮮綠,數(shù)十里水田飄散著稻花的芳香。元妃省親季節(jié)應該是春天。既然是春天,那么“十里稻花香”之稻花香,就是林黛玉的想象之景,應該屬于虛寫,這一聯(lián)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也正因為這一聯(lián),元春把“浣葛山莊”更名為“稻香村”。四是詩歌表達情意別具匠心。尾聯(lián)“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的意思是:太平昌盛的時代沒有饑荒和凍餒,又何必為耕田和織布終日操勞。黛玉所寫本就是一個幻想之中的“太平莊園”,所寫之依據(jù)即眼前大觀園內的一個“田莊模型”而已。因此,脂硯齋評述此詩時說“以幻入幻”,可同時又說該詩“順水推舟”。何出此言呢?詩是寫給元妃看的,元妃是帝王和朝廷的代表,以頌圣作全詩結語合情合理,皆大歡喜!
《杏簾在望》雖是應制詩,但手法上纖巧圓融,內容上溢滿山野氣象,是一首清新淡雅、境界別致的田園詩。近代讀者常將之與孟浩然、范成大等唐宋名家作品比肩,并不為過。品讀這樣的作品,既可以“怡情”,又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閱讀《紅樓夢》等名著、名篇的興趣和動機,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
5.以旨養(yǎng)德
文以載道是作家的使命。這里的“道”是主旨、或主題思想、中心論點之意。作家通過“道”來觸動、化育讀者。明白了“道”,“德”就可以“潛滋暗長”了。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是一篇傳誦千古的游記散文。文章重點寫了游華山洞的經(jīng)歷,以及由之產(chǎn)生的感嘆。那么,作者要彰顯怎樣的“道”?對現(xiàn)今學子的“德”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呢?要明白并做好這一點,必須著重探討作者的“感嘆”。“嘆”從“游”來,在敘寫完游洞經(jīng)歷之后,作者用“于是予有嘆焉”一句過渡。作者認為“奇?zhèn)ス骞址浅V^”是最高境界。但這種境界怎樣才能達到呢?作者從反面闡述,指出了三個“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力不足者,亦不能至”“……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如何達到?必須具備“志”“力”“物”三個不可缺少的條件,而“志”又位列三個條件之首,“志”是“力”和“物”的前提。于是,作者得出結論:“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總之,要達最高境界,必須“志”“力”“物”齊備,同時以“志”為先。這就是作者要傳遞的“道”。
還有許多作品都是“以旨養(yǎng)德”的好資源,如魯迅先生告誡我們要施以科學的“拿來主義”;杜牧的《阿房宮賦》、蘇洵的《六國論》勸勉后人要“以史為鑒”;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提醒世人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可以讓自身滅亡,而且要防微杜漸,切不可玩物喪志;蘇軾的《石鐘山記》,以自己的親身考證,告訴后世“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是萬萬不可的!
三、高中語文學科育人的實施建議
1.規(guī)避三類現(xiàn)象
(1)窄化和貼標簽現(xiàn)象
實踐中常有人將“語文學科育人”理解為“語文學科育德”和“語文學科思政”,那就窄化了“立德樹人”的內涵。至于“貼標簽”就更多了。比如說,有的語文老師在設計教學時,教學目標中明確注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指向,但在教學步驟的設置上并沒有與之匹配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或者匹配很不明顯。更有甚者,僅僅在課堂結束時的總結中提一提育人,這種“兩層皮”或“蜻蜓點水”現(xiàn)象是必須要避免的。
(2)內容代替形式現(xiàn)象
有的老師非常重視學生對“內容”的習得,引導學生明白“是什么”,而對于“是什么”背后的“怎么樣”“為什么”等因素缺乏關注,這“很容易消解掉文本中原本豐富的言語細節(jié)和鮮活的生命力”[1]。
(3)結論代替過程現(xiàn)象
語文學科的育人是構建學生精神世界的過程,需要老師結合文本,采用探究、發(fā)現(xiàn)、點撥、提煉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施以指導并潛移默化。有的語文教師耐心不足,往往將結論或明示或暗示給學生,讓學生失去思維走向深層的機會,有礙思維品質的提升。
2.堅持兩個原則
(1)科學整合文本資源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語文老師更要重視“單元文本育人資源”和“群文文本育人資源”的利用。最新人教版語文教材設計了18種、25個學習任務群,每種、每個學習任務群涉及到大量的文本。只有有機整合文本資源,才能做好頂層設計;只有做好頂層設計,語文學科育人才能真正落地。比如整本書閱讀《朝花夕拾》《紅樓夢》等,對促進學生思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非常有意義。讀《朝花夕拾》可抓住“阿長”這一個線索人物,讀《紅樓夢》可對其間關聯(lián)性強的一組人物集中賞讀,或就小說中出現(xiàn)的某類詩詞進行研究,也可以分門別類,科學切割出若干個專題,逐個學習,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2)善于運用語文方法
教學中運用語文的方法,才能體現(xiàn)學科“真育人”。上述五種實踐樣式,就是運用了語文方法。除皮之外,常見的語文方法還有“誦讀感知”“因聲求氣”“明象悟道”“涵泳體悟”“披文入情”“比較參讀”等,無不有助于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的。
3.優(yōu)化三項認知
(1)準確理解語文學科育人的基本內涵
語文學科育人是以語文學科教學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它的指向最為完整,涵蓋人全面發(fā)展的各個視域,諸如語文知識與技能、語言素養(yǎng)與品質、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各類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一線語文老師而言,使用“語文學科育人”這一說法最為準確。因為從落地、落細角度來看,“語文學科育人”更接地氣,便于實踐操作;從概念本身內涵來看,它清晰全面;從踐行的基本原理來看,它比較適切,因為“學科育人處在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聯(lián)結點,正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具體體現(xiàn)”[2]。
(2)從傳承和發(fā)展的視角審視語文學科育人
語文學科育人不是橫空出世的新事物,從語文學科誕生之日起就有,可以說古已有之,古人所說的“文以明德”“文以載道”就是明證。黨中央之所以強調這一課題,一方面是因為當前的學科育人工作與新時代、新發(fā)展的要求不匹配;另一方面是因為“祖國語文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yǎng)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踐行語文學科育人,就是賡續(xù)傳統(tǒng)育人文化,我們理應在優(yōu)秀的育人文化中不斷汲取營養(yǎng),于傳承中實踐和創(chuàng)新。
(3)厘清語文學科本身與語文學科育人的關系
語文學科育人首先必須堅守的是依據(jù)語文學科特征的教學,也就是語文課必須有語文課的樣子,然后在此基礎上,融入育人的因素和行為。千萬不可為了育人而將語文課上成了“四不像”。如將《像山那樣思考》這篇課文上成了環(huán)保課、地理課,那就偏離了語文學科育人的初心。
參考文獻
[1] 祁敏.語文學科育人存在的誤區(qū)[J].現(xiàn)代教學,2013(07):20-21.
[2] 成尚榮.學科育人的意蘊[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8(05):1.
*該文為2019年度江蘇省“十三五”立項課題“指向學習進步的‘適合+課堂實踐研究”(2019JK13-L17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