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文學家、文學評論家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將蘇軾列為宋詞第一并論述了其詞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蘇東坡流傳下來的詞作數(shù)量多達兩千多首,雖然不及南宋愛國詞人陸游留存的詩歌數(shù)量多,但從詞作的內(nèi)容涉獵和藝術水平來說首首都是精品。在宋詞的藝術風格和情感表現(xiàn)特色上一般可以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而蘇東坡對于兩種情感表現(xiàn)風格都非常擅長,兩相融合之下形成了他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這對于宋詞藝術風格的發(fā)展和成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窂恼w風格上可以歸屬為豪放派,但其對于自然景色的細膩把握和情感表達上的獨特角度,展現(xiàn)出了蘇東坡明顯的個人藝術風格。[1]這得益于他起起落落的人生際遇和其豁達廣闊的胸襟,換成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將《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寫的既氣勢磅礴又情感動人。
一、對大自然壯麗景色的贊美與喜愛之情
蘇軾出生于宋仁宗在位期間的四川眉山,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因其生性豁達、為人率真、交友廣泛且喜愛游覽祖國的名山大川,在年輕時期就見識到了祖國的大好山河,結(jié)交到了非常多的名師益友。后來進京趕考遇到一生的恩師歐陽修,其豪放的性格特點、豐富的社會閱歷、敏捷的才情與詩情讓歐陽修對他一見如故,相知恨晚。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性格特點,多次違背統(tǒng)治者意志的仗義執(zhí)言使得蘇軾在當時的朝廷中多次被貶。可以說蘇東坡的一生是跌宕起伏、幾起幾落的,他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揚州、惠州、黃州等地任職,足跡可謂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2]“烏臺詩案”爆發(fā)后蘇東坡被貶至黃州,在面對赤壁磯氣勢雄渾的自然景色之時,他想到了幾百年前歷史上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盡管湖北黃州的赤壁并非赤壁之戰(zhàn)的舊址,但是這個巧合的地名足以引發(fā)蘇軾內(nèi)心懷才不遇、空有滿腔抱負卻得不到施展的遺憾與無奈之情。
《念奴嬌·赤壁懷古》分上下兩闋,上闋主要寫景,描繪了萬里長江奔騰而下、驚濤駭浪拍岸轟鳴的祖國山河雄渾壯美的景象。全詞首句開篇就頗為不俗,在描繪自然景象的同時,還與后文中的英雄豪杰進行了時空間關系上的聯(lián)系。一個“大江東去”僅僅使用了四個字,就將長江浩浩蕩蕩向東奔流不息的波瀾壯闊盡收眼底。這四個字看似簡潔卻極為考驗作者的煉字功底,僅僅四字就使得讀者跟隨蘇軾的觀察視角融入的詩詞的意境當中來,使讀者有一種仿佛身處長江之畔的身臨其境之感。首句后半部分用“浪淘盡”三個字,將長江兩岸的自然景象與歷史上的英雄人物進行了連接。以當下時空間的實景聯(lián)想到過去時空間歷史上的英雄人物與英雄事跡。次句同樣使用了這樣的使空間相互聯(lián)系與轉(zhuǎn)換的寫作方法,當下時空間的自然景象是西邊古代戰(zhàn)爭遺留下來的堡壘和遺跡,過去時空間的赤壁大戰(zhàn)則借助于周邊人之口道出,作者連用三個兩個字一組的名詞進行堆砌,造成一種類似排比句式的磅礴氣勢和音韻節(jié)奏。蘇軾在第三句詞在排比句式上的使用更是爐火純青,作者連用“穿”“拍”“卷”三個動詞,將長江水奔騰而下、驚濤駭浪拍岸轟鳴的壯美雄渾展現(xiàn)的活靈活現(xiàn)、躍然紙上。一個“穿”字,用夸張的手法生動形象描繪陡峭的山壁之高,在整體環(huán)境上就刻意拔高和凸顯了磅礴的氣勢。一個“拍”字將驚濤一般的潮水刻畫的雄渾有力,驚濤打在岸邊巖石上發(fā)出的轟鳴之聲就好似在讀者的耳邊一樣。一個“卷”字既準群的刻畫了浪濤的形態(tài)又暗含著比喻的修辭手法,更為巧妙的是這個比喻的修辭手法又是對其后“千堆雪”這個比喻的前奏和加強。陡峭的山壁高聳入云,驚濤拍在長江岸邊,激起白色的浪花仿佛雪一般。面對這樣一幅氣勢雄渾磅礴的“千里長江圖”,蘇東坡不禁發(fā)出了“江山如畫”的感嘆,祖國的大美山河猶如這一幅潑墨山水畫一般長久的縈繞在作者與讀者的心頭。至此,蘇軾在全詞的上闋中從聲音、形狀、顏色等不同的感知方面和觀察角度描繪出了長江之美,更為難得的是多種修辭手法不著痕跡的使用,使得讀者通過文字藝術的魅力能夠身臨其境般對作者的所見所聞感同身受。這樣一來,當作者用當下時空間的壯闊自然景象,聯(lián)想到過去的時空間里歷史風流人物都被淹沒在這大浪淘沙中的描寫,就會順其自然,并不顯得突兀與晦澀。上闋尾句中的“多少豪杰”與首句中的“風流人物”進行了前后呼應,彼此呼應之間更使讀者能夠感知到作者這樣進行時空間聯(lián)想的合理性,“千古”與“一時”的對比又突出了歷史長河如同一瞬的歷史感與厚重感,加深了這首詞作的思想內(nèi)涵。
詩人面對著這幅氣勢雄渾磅礴的“千里長江圖”,毫不吝嗇自己的感嘆與贊美之情,并情不自禁的將自身內(nèi)心的豪情壯志附加在這壯闊山河當中。從上闋的遣詞造句和修辭手法使用當中,我們不難看出蘇東坡對于祖國山河美如畫直白贊美和無比欣賞,展現(xiàn)出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對自身不幸個人際遇的唏噓與感慨
真正流傳千古的文學作品肯定不是單純依靠想象進行創(chuàng)作的,雖然每一個讀者心目當中都有一個不同形象的“哈姆萊特”,但是所有的文學作品身上都流淌著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情感血脈。[3]這種文學作品的情感屬性與文化基因以創(chuàng)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和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密切相關。就《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我們不妨運用詩歌賞析中常用的“知人論世”的方法進行解讀與分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清晰而準確把握作者借景抒情抒發(fā)的是哪種情懷,托物言志是言說的哪種志向,借古喻今是通過古今對比想要排遣什么樣的情緒?!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愤@首詞創(chuàng)作于作者被貶黃州之后的第二年,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四十三歲了,留給他重返京城政治舞臺報效家國的機會并不多了。蘇軾這次被貶謫是因為受到“烏臺詩案”的影響,縱觀蘇軾顛沛流離的一生,“烏臺詩案”可以說是他一生當中最為重要的轉(zhuǎn)折點。從這次被貶謫之后蘇軾再沒有被朝廷啟用,反而是又被貶謫至更加偏遠的惠州與儋州,通過這次事件,蘇軾深深感受到命運的反復無常和人生的命途多舛,他的這些思想變化在《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中展現(xiàn)的極為明顯,與其后期縱情的寄情于山水和美食享樂不同,此時的蘇軾還對報效國家再次被朝廷啟用抱有一絲幻想。
回到這首詞的文本進行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此時蘇軾的思想非常的復雜和矛盾。一方面作者通過上闋對于長江拍岸驚奇自然景色的描寫和下闋對于三國時期英雄人物周瑜的刻畫,借此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的無奈之情和人到中年還沒有建立一番功業(yè)的憂憤之情。另一方面作者通過當下時空間與過去時空間的關聯(lián)與對比,學會了從長遠的歷史的角度和宏觀的人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萌生了一種豁然曠達的豪放之氣。
《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闋前兩句是對三國時期吳國青年名將周瑜的刻畫與描寫,后兩句是對自己情感狀態(tài)的直接抒情。先看前兩句,蘇軾從“赤壁磯”的地名聯(lián)想到三國時期奠定三足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zhàn),而赤壁之戰(zhàn)涉及到的歷史人物眾多,作者為何單獨選取了周瑜這個人物進行詳細的刻畫。第一,赤壁之戰(zhàn)孫劉聯(lián)軍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一方面得益于可以憑借的長江之險,一方面得益于孫劉聯(lián)軍的背水一戰(zhàn)、齊心協(xié)力,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一戰(zhàn)孫劉聯(lián)軍的總指揮官大都督周瑜的運籌帷幄、雄姿英發(fā)。周瑜的軍事才能在這場決定歷史走向的大戰(zhàn)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關鍵性作用。第二,當時的周瑜非常年輕,在擔任東吳大都督這一職務時只有二十四歲,詞中還寫到他迎娶了吳國國色天香的小喬,與東吳國君孫權成為連襟。周瑜在如此年輕的時候就能在官場上拜將封侯,在愛情生活中擁有令人羨慕的美滿婚姻,可謂是年少時就功成名就,是一個意氣風發(fā)的少年英雄。據(jù)史料記載,周瑜指揮赤壁之戰(zhàn)時也僅有三十四歲,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寫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時的蘇軾,當時四十三的作者多次遭遇貶謫,空有一腔愛國熱血與宏偉志向難以實現(xiàn)。作者之所以選取周瑜這個歷史角色進行刻畫就是為了與自己的人生際遇作對比,借此為全詞最后兩句的直接抒情作出鋪墊。蘇軾在對周瑜的刻畫中使用了白描式的敘事風格,講述了周公瑾迎娶小喬和指揮赤壁之戰(zhàn)的故事,用“談笑間”和“檣櫓灰飛煙滅”的對比,將周瑜運籌帷幄、智勇雙全由英姿颯爽的少年英雄形象刻畫的生動形象。
《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闋后兩句先是用“故國神游”作為承上啟下的過渡句,既對上闋詞中戰(zhàn)場遺跡和下闋詞中少年英雄周瑜形象的描寫進行了概括和總結(jié),又為接下來的直接抒情進行了鋪墊和引入。詞中的“笑”是作者對自己人到中年卻一事無成的自我“嘲笑”,也是一種欲思報效國家卻多次遭遇貶謫的無可奈何的“苦笑”?!霸缟A發(fā)”是用自己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的白頭發(fā)暗示自己已經(jīng)盛年不再,開始走向衰老。這斑駁的雙鬢既是詩人對于時間匆匆而過,不做片刻停留的感慨,也是詩人壯志未酬身已老的悲從中來和無奈心酸。全詞的最后一句,作者將他那種復雜和矛盾的思想情感推向了高潮,讀者閱讀完整首詞后還會沉浸在詩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情緒當中,久久不能自拔。人生如夢似幻,如泡影般幻滅,這其中隱藏著作者的無可奈何與壯志未酬的一絲消極情緒,但作者并沒有沉溺于這種消極情緒,而是在全詞的最后一句話中筆鋒一轉(zhuǎn),舉起手中的酒杯祭奠那一輪明月與歷史的長河。長遠的歷史的角度和宏觀的人生的角度的思辨,在結(jié)尾處為全詞的曠達豁然意境進行了畫龍點睛般的總結(jié)。
三、對歷史與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如果說《念奴嬌·赤壁懷古》僅僅是蘇東坡對自身不幸個人際遇的唏噓與感慨,那么這首詞還遠遠達不到現(xiàn)在的藝術成就。文學評價家林語堂先生認為,《念奴嬌·赤壁懷古》之所以在宋詞當中名列前茅,是因為其對于歷史和人生的哲理性思想,提高了這首詞的思想境界和藝術水平。作者通過古今的對比,形成了當下與過去時空間關系的聯(lián)系,借助與時間觀和歷史觀將詞作推向一個更加宏大闊遠的境界。這只有在如此宏大高遠的思想境界之中,作者才能夠借此獲得心靈上和精神上的慰藉。奔流不息的長江既代表了白駒過隙的時間長河,又代表了浪花翻涌的歷史長河。少年得志、雄姿英發(fā)的東吳大都督周瑜,就算贏得了赤壁之戰(zhàn)又如何,還不是英年早逝終將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在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和漫長的歷史變遷當中,蘇軾深切的感受到了個人如同“蜉蝣天地”般的描寫,這種虛無的歷史意識讓蘇軾感到落寞與孤寂。全詞如果將情感收束在此,境界上難免落入下乘?!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返目少F之處在于,蘇軾不僅僅看到了時間與歷史流逝下生命的無償,他還能夠在更高的層次和境界上俯瞰社會和人生,通過自嘲的形式對自己進行開導,借助于詩詞藝術尋求精神上的慰藉與自我解脫。
之所以蘇軾在如此坎坷的人生命運中,還能一直保持豁達樂觀的態(tài)度,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蘇軾的個人性格本就是不拘小節(jié),開朗樂觀。年輕時遍訪祖國名山大川的游歷既開闊了他的眼界,也開闊了他的心胸。蘇軾復雜與獨特的思想價值觀念,既包括儒家思想的入世治世與接濟天下,又包括道家思想的逍遙無為何超然物外,這種儒道精神相互融合的思想價值觀念是蘇軾文學作品的一個獨有特色。由此,蘇軾通過這首詞傳達出關于人生的哲理性思辨,不僅闊大了詞的境界,也傳達給讀者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
《念奴嬌·赤壁懷古》作為北宋著名文學家和詞人蘇軾最具代表性的詞作品,創(chuàng)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已經(jīng)兩年有余,黃州城外的赤壁磯因風景秀美,引發(fā)當時的文人墨客競相到此游覽并以此為題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蘇軾在詞中借助三國時期歷史英雄人物的事跡與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慘遭貶斥,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與反差,將自己未能建功立業(yè)的遺憾和無奈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全詞借古抒懷、雄渾蒼涼、大氣磅礴,將祖國大好山河、波瀾壯闊的景象描繪的氣勢磅礴,將詩人內(nèi)心滿腔熱血無處施展的遺憾盡數(shù)鐫刻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雄渾景色當中。蘇軾在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寄托了他復雜的多重情感,首先是對于祖國河山刀工神斧、氣勢雄渾的大自然壯麗景色的贊美與喜愛之情,其次是對于自己一心報效國家卻多次遭到貶謫的不幸個人際遇的唏噓與感慨,最后是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展開了對于歷史與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參考文獻:
[1]王金泉.激越與溫婉相和的大美華章——析《念奴嬌·赤壁懷古》之美[J].語文教學通訊,2020(10):55-56.
[2]華明.詩詞中對立與循環(huán)的張力——兼談《念奴嬌·赤壁懷古》的結(jié)構[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4(04):49-53.
[3]馬麗萍.賞奇景 品蘇軾 論英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豪放詞情探隅[J].青海教育,2010(Z3):36.
劉柳容,新疆烏魯木齊市第八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