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成逸
(湖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湖州 313000)
傾斜綜合征(pusher syndrome, PS)是發(fā)生在卒中后的一種嚴重體位控制障礙,表現為患者在坐位、站位等多種體位下主動向癱瘓側傾斜,并抵抗外力被動糾正[1]。數據顯示,卒中患者的PS發(fā)生率約為10%,反復住院的卒中患者PS發(fā)生率明顯增高[2-3]。PS嚴重影響患者平衡,使患者坐位、站位、步行功能無法完成,增加跌倒風險及治療難度,延遲功能恢復,降低患者生活質量[4]?,F階段,PS的治療以軀干強化訓練、注意力轉移訓練、視覺反饋訓練等康復訓練為主,通過干預平衡控制系統(tǒng)的不同層面,發(fā)揮積極的訓練效果[5]。針刺療法在改善卒中后偏癱、感覺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方面療效確切,優(yōu)勢明顯[6-8],但針刺治療卒中后 PS的臨床研究較少。故本研究采用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卒中后PS,并與單純康復訓練相比較,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卒中后PS患者90例。以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5例。試驗期間,無脫落病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經 CT或 MRI確診為單側卒中;Burke傾斜量表(Burke lateropulsion scale, BLS)評分>2 分[9]。
①符合上述卒中后PS的診斷標準;②卒中為初次發(fā)病,病程在2個月內,病情穩(wěn)定;③理解力正常,并能配合治療;④年齡不超過70歲;⑤同意參加本項研究。
①明顯認知功能障礙或失語癥者;②嚴重骨關節(jié)功能障礙或其他原因導致不能進行康復訓練者;③合并嚴重的心、肺、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④同時參與多項臨床研究者。
①試驗過程中卒中復發(fā);②患者依從性不高,不配合完成規(guī)定的治療;③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④患者要求退出本試驗。
予常規(guī)康復訓練。治療開始前,先予10 min關節(jié)被動牽伸訓練,以降低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張力。后患者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接受跪起抗阻訓練、單橋訓練等軀干強化訓練,共 30 min??祻陀柧毭看?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療6次,連續(xù)6周。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針刺治療。取百會、風府、大椎、筋縮、腰夾脊穴。根據患者胖瘦、體質情況靈活選用25 mm或40 mm針灸針?;颊邆扰P或俯臥位,暴露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百會向前沿皮刺0.5~0.8寸,風府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大椎、筋縮向上斜刺0.5~1寸,腰夾脊向內斜刺0.5~1寸。諸穴均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療6次,連續(xù)6周。
3.1.1 BLS評分[9-10]
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仰臥翻身、坐位、轉移、站立、步行 5種體位下的傾斜程度進行評價,完成 BLS評分。BLS總分17分,評分超過2分,即認為存在傾斜行為;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3.1.2 坐位平衡功能檢查[11]
治療前后,采用意大利 Tecnobody公司生產的PK254平衡儀對兩組患者進行坐位平衡功能檢查,記錄患者睜眼、閉眼時的壓力中心X軸數值。壓力中心X軸數值反映患者重心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移,數值越小表示患者身體側傾越小。
3.1.3 改良Barthel指數(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12]
治療前后,采用 MBI評定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獨立能力越高。
3.1.4 血清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 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sICAM-1)、生長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水平
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5~10 mL靜脈血,以酶聯(lián)法測定血清sICAM-1、GDF-15水平。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3],以BLS評分減分率作為療效評價的主要依據。
臨床治愈:傾斜癥狀基本消失,BLS評分減分率≥70%,日常生活基本自理。
顯效:傾斜癥狀明顯改善,BLS評分減分率≥50%且<70%,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改善。
有效:傾斜癥狀有所緩解,BLS評分減分率≥30%且<50%,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稍有改善。
無效:傾斜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BLS評分減分率<30%,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無改善。
運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用卡方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非參數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 91.1%,高于對照組的 62.2%(χ2=10.49,P<0.05)。詳見表 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治療前后BL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 BL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BLS評分均降低(P<0.05),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BLS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BLS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時間 BLS 治療前 8.91±3.64治療后images/BZ_54_2163_655_2182_704.png5.13±2.57 治療前 9.06±3.96治療后images/BZ_54_2163_799_2182_848.png3.31±2.282)
3.4.3 兩組治療前后睜眼、閉眼的壓力中心X軸數值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睜眼、閉眼的壓力中心X軸數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睜眼、閉眼的壓力中心X軸數值均降低(P<0.05),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睜眼、閉眼的壓力中心X軸數值比較(±s, cm)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睜眼、閉眼的壓力中心X軸數值比較(±s, cm)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睜眼images/BZ_54_2065_1518_2140_1567.png對照組 45 治療前 24.89±7.12 28.96±7.78治療后images/BZ_54_1915_1662_1934_1711.png16.00±5.38images/BZ_54_2205_1662_2224_1711.png18.72±5.57觀察組 45 治療前 23.69±6.43 27.01±7.53治療后images/BZ_54_1915_1806_1934_1855.png9.30±4.652)images/BZ_54_2205_1806_2224_1855.png12.19±4.642)
3.4.4 兩組治療前后MB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 MB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BI評分均升高(P<0.05),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MBI評分比較 (±s,分)
表5 兩組治療前后MBI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MBI對照組 45 治療前 34.46±9.65治療后images/BZ_54_2161_2455_2180_2504.png47.06±9.08觀察組 45 治療前 35.06±8.29治療后images/BZ_54_2180_2599_2198_2648.png65.04±20.922)
3.4.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ICAM-1、GDF-15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sICAM-1、GDF-15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血清sICAM-1、GDF-15水平無明顯變化(P>0.05);觀察組血清sICAM-1、GDF-15水平均改善(P<0.05),且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6。
表6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ICAM-1、GDF-15水平比較(±s)
表6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ICAM-1、GDF-15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sICAM-1(ng/mL) GDF-15(pg/mL)對照組 45 治療前 163.04±18.27 284.64±49.34治療后 157.29±19.16 295.69±52.49觀察組 45 治療前 166.18±18.94 280.47±48.02治療后images/BZ_55_838_799_857_848.png132.06±18.892)images/BZ_55_1143_799_1161_848.png364.01±70.432)
卒中后傾斜綜合征(PS)發(fā)生機制尚不完全明確,一般認為其可能與患者空間垂直感覺偏移、本體感覺輸入異常、單側空間忽略等相關[5]。研究表明,PS患者的主觀姿勢垂直(subjective posture vertical, SPV)較前庭疾病患者偏移明顯,且 SPV偏移方向與自身姿勢傾斜方向一致,均偏向腦損傷的對側[14]。本體感覺功能異常,錯誤的本體感覺信息輸入,影響中樞系統(tǒng)整合,從而增加SPV值,使患者出現傾斜行為[15]。國外研究提示,絕大多數右腦損傷后 PS患者存在單側空間忽略,且PS嚴重程度與單側空間忽略嚴重程度呈正相關[16]。
軀干強化訓練是臨床常用的治療卒中后 PS的康復訓練方法,通過對軀干核心力量的訓練,強化患側軀干張力,加強軀干整體協(xié)調性,提高垂直姿勢控制能力,以改善患者平衡功能,促進重心分布對稱,糾正傾斜行為[17]。
多項臨床研究表明,針刺對于改善中風后平衡功能障礙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運功功能、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8-19]。由此推測,針刺治療卒中后 PS也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故本研究選用督脈穴、腰夾脊穴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本病,觀察其療效。
督脈“入屬于腦”,是聯(lián)系腦與諸多臟腑、經絡氣血的橋梁,又為“陽脈之?!?刺之可平衡陰陽、疏經通絡,故臨床多從督論治中風病。百會位于巔頂,有熄風開竅、醒神固脫之效;風府在項部,擅長祛風,可散風熄風、開竅醒神;大椎位于背部極上,是手、足六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為陽中之陽,取之以調和陰陽;筋縮通肝氣,善治筋脈攣縮、弛緩諸病,有通利筋骨、寧神鎮(zhèn)痙之效。華佗夾脊屬經外奇穴,當脊柱棘突間兩側,與督脈關系十分緊密。從解剖學角度,針刺腰夾脊穴可刺激豎脊肌、多裂肌、骶棘肌、腰方肌等軀體核心肌群,松解脊神經后支,調節(jié)肌張力,增強脊柱、骨盆穩(wěn)定性,糾正卒中后軀干重心偏移的異常模式,改善軀體平衡功能[20]。以上諸督脈穴與腰夾脊穴相配,共奏通督健腦、益髓調神、平衡陰陽之效。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BLS評分均降低,觀察組BLS評分低于對照組。這提示針刺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明顯改善卒中后 PS患者傾斜癥狀。BLS是臨床常用的3個PS診斷、評估工具之一,相較于其他兩個量表(對側傾斜量表及改良對側傾斜量表),BLS在檢測輕度傾斜行為、追蹤PS患者癥狀變化時敏感性更優(yōu),能較好地反映患者病情變化及恢復情況[21]。采用PK254平衡儀進行坐位平衡功能檢查,檢測到的壓力中心 X軸數值代表了坐位時患者身體重心在水平軸上的偏移程度,是對坐位時患者身體傾斜程度的客觀反映[11]。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睜眼、閉眼的壓力中心X軸數值均降低,觀察組患者睜眼、閉眼的壓力中心X軸數值均低于對照組。這客觀說明了針刺聯(lián)合康復治療可糾正睜眼、閉眼時患者的傾斜行為。
本研究還檢測治療前后患者血清 sICAM-1、GDF-15水平。sICAM-1是一種黏附分子類免疫蛋白,介導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的黏附、聚集,促使血管管腔變狹窄、通透性增強,加重組織缺血缺氧損傷,誘發(fā)局部炎性反應[22]。研究表明,sICAM-1濃度與腦梗死面積、腦缺血損傷程度明顯相關,動態(tài)觀察sICAM-1水平有助于判斷腦梗死發(fā)展趨勢[23]。GDF-15又叫巨噬細胞抑制因子,能減輕炎癥反應,保護內皮細胞,可營養(yǎng)神經元,促進神經節(jié)細胞軸突再生,保護中樞神經系統(tǒng)[24]?;A研究[25]表明,GDF-15可能是通過減少sICAM-1分泌,減輕炎癥反應,發(fā)揮保護作用。本研究中,治療后,對照組血清sICAM-1、GDF-15水平無明顯變化,觀察組血清sICAM-1、GDF-15水平均明顯改善,且優(yōu)于對照組。這表明,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可調節(jié)血清sICAM-1、GDF-15水平;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卒中后PS的作用機制可能與此有關。
綜上所述,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卒中后PS療效顯著,可改善傾斜癥狀,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這可能與其調節(jié)血清sICAM-1、GDF-15水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