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冬,張艷君,朱葉珊
(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唐山 063000)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類結腸黏膜非急性炎癥和表現(xiàn)為連續(xù)潰爛的非特異性炎癥性腸病,發(fā)病部位包含直腸、乙狀結腸等,嚴重者可累及全結腸,病變部位位于黏膜層和黏膜下層,范圍廣泛,起病隱匿,治療難度較大。飲食結構、生活作息、精神狀態(tài)等多種因素可影響本病的發(fā)生,患者可有腹部疼痛、膿血便、里急后重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學習和身心健康[1-2]。氨基水楊酸類制劑、糖皮質激素以及益生菌類藥物均可用于治療本病[3],但由于反復發(fā)作和長期用藥存在的副作用,尋找溫和、有效的治療方法至關重要。調脾胃升降溫針法是基于中醫(yī)學脾土中氣升降障礙所致疾病理論的針刺療法,近年來發(fā)現(xiàn)IL-6作為多向性細胞因子與可溶性 IL-6受體形成復合物后可介導靶基因轉錄并導致 T細胞凋亡不足,引起炎癥反應失控。其中STAT3轉錄的靶基因中SOCS3是負反饋調節(jié)子,能抑制JAK2活化,從而抑制IL-6/STAT3通路活化,抑制失控的炎癥反應[4-5]。本次研究探討了調脾胃升降溫針法聯(lián)合西藥對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療效以及基于IL-6/STAT3信號通路調控Th17/Treg平衡的抗炎機制,現(xiàn)將結果匯報如下。
選擇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治療的94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納入研究的病例分為對照組和聯(lián)合組,每組47例。聯(lián)合組中男25例,女22例;平均年齡(44±9)歲;平均病程(3.41±0.73)年。對照組中男24例,女 23例;平均年齡(46±8)歲;平均病程(3.59±0.80)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審查通過本次研究(倫理審批號為20-10028)。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考《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年)》[6]中的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①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或持續(xù)性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部分患者伴有眼部、皮膚黏膜、關節(jié)等腸外癥狀,病程超過 4~6周。②結腸鏡檢查可見直腸彌漫而連續(xù)性病灶,輕癥表現(xiàn)為黏膜紅斑、充血樣改變,中等炎癥表現(xiàn)為血管形態(tài)不可見、出血糜爛以及顆粒樣改變,重癥表現(xiàn)為自發(fā)性出血、黏膜呈潰瘍樣改變。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考《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7]脾虛濕蘊證辨證要點。主癥為大便溏薄,黏液白多赤少,或為白凍;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苔白膩。次癥為腹痛隱隱,脘腹脹滿,食少納差;肢體倦怠,神疲懶言;脈細弱或細滑。
①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②病變范圍以直乙遠端結腸或左半結腸為主的患者;③年齡為18~65歲的患者;④近期內(nèi)無抗生素及微生態(tài)活菌制劑用藥史的患者;⑤知情同意、志愿受試的患者。
①合并腸結核、放射性腸炎、結腸克羅恩病、缺血性結腸炎等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結腸炎者;②合并細菌性痢疾、腸道梗阻、腸穿孔等嚴重腸道疾病者;③合并嚴重臟器損傷或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障礙、肺功能損傷)等不適宜參與本次研究者;④妊娠期及哺乳期者;⑤有針刺治療禁忌證者;⑥治療依從性較差者;⑦經(jīng)過研究者判斷不適宜入組的患其他疾病者。
患者入院后行常規(guī)健康宣教,包括囑患者清淡、低脂飲食,忌辛辣、油膩、冰冷食物,盡量避免乙醇、咖啡因以及碳酸飲品,注意休息。
口服美沙拉嗪腸溶片(葵花藥業(yè)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48,規(guī)格為0.25 g),每日4 g并分4次口服,見效后維持1周,根據(jù)病情恢復程度逐漸減量至每日1.5 g,分3次口服。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行調脾胃升降溫針法進行治療。選擇0.30 mm×40 mm華佗牌針灸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取脾俞(雙側)、中脘、關元、上巨虛(雙側)、足三里(雙側)、天樞(雙側)、太白(雙側)穴?;颊呷⊙雠P位,穴位行常規(guī)消毒,快速進針待至得氣后留針,于脾俞、中脘和足三里穴距皮膚2~3 cm上方點燃插入針尾的艾條下端,并于艾條與皮膚之間放置一張硬紙片以防燙傷,待艾條燃盡后留針3 min拔針。其余穴位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20 min后拔針。每日 1次,連續(xù)治療5 d后休息2 d。
兩組療程均為8周。
3.1.1 中醫(yī)證候積分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8]潰瘍性結腸炎癥狀分級量化標準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中醫(yī)癥狀評分。
3.1.2 血清白細胞介素(IL)-6、IL-17、轉化生長因子(TGF)-β1含量
收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晨起靜脈血,采用離心機進行血清分離,低溫保存。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LISA)法檢測 IL-6、IL-17、TGF-β1含量,試劑盒購自北京賽泰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1.3 外周血輔助T細胞17(Th17)和調節(jié)性T細胞(Treg)比例
收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靜脈血并置于 EDTA抗凝管內(nèi)行離心處理,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血輔助T細胞17(Th17)和調節(jié)性T細胞(Treg)比例,試劑盒購自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3.1.4 STAT3蛋白表達情況
治療前后分別在患者相同潰瘍病變范圍內(nèi)取黏膜標本,采取免疫組織化學法觀察STAT3蛋白表達情況。以光鏡下細胞質或胞核染色呈為黃色或棕黃色記為陽性,陽性細胞百分率=陽性細胞數(shù)/陽性細胞總數(shù)×100%,其中 0分為陽性細胞百分率≤5%,1分為 6%~25%,2分為 26%~49%,3分為≥50%。染色強度分為3級,0分為完全陰性,與背景一致;1分為淡黃色,略深于背景;2分為黃色或棕黃色,明顯深于背景。將陽性細胞百分率與染色程度相乘記為表達水平,0~1分為(-),2分為(+),3~4分為(++),5分及以上為(+++)。
參考 Baron-Connell-Jones分級法[9]評估患者治療前后腸鏡下黏膜病變分級積分標準并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8]判定療效。
痊愈:經(jīng)腸鏡復查后結果顯示黏膜潰瘍形成瘢痕或計分為0分。
顯效:經(jīng)腸鏡復查后結果顯示黏膜恢復程度減少2分及以上。
有效:經(jīng)腸鏡復查后結果顯示黏膜恢復程度減少1分。
無效:黏膜惡化或積分無變化者。
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數(shù)據(jù)采取SPSS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數(shù)資料采用[中位數(shù),(四分位間距)]形式表示,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腹瀉、膿血便、腹痛、腹脹、里急后重、食少、神疲懶言、肢體倦怠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腹瀉、膿血便、腹痛、腹脹、里急后重、食少、神疲懶言、肢體倦怠積分均下降(P<0.05),且聯(lián)合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分)
項目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腹瀉對照組 47 4.27±0.63 2.08±0.40 20.119 0.000聯(lián)合組 47 4.36±0.65 1.39±0.45 25.755 0.000 t - 0.682 7.857 - -P - 0.497 0.000 - -膿血便對照組 47 4.13±0.58 1.89±0.37 22.322 0.000聯(lián)合組 47 4.17±0.55 1.30±0.39 29.182 0.000 t - 0.343 7.524 - -P - 0.732 0.000 - -腹痛對照組 47 3.67±0.49 1.94±0.40 18.750 0.000聯(lián)合組 47 3.61±0.46 1.35±0.36 26.525 0.000 t - 0.612 7.516 - -P - 0.542 0.000 - -腹脹對照組 47 3.48±0.42 1.68±0.32 23.371 0.000聯(lián)合組 47 3.53±0.43 1.24±0.34 28.639 0.000 t - 0.570 6.461 - -P - 0.570 0.000 - -里急后重對照組 47 2.11±0.36 1.47±0.35 8.739 0.000聯(lián)合組 47 2.07±0.32 1.19±0.38 12.144 0.000 t - 0.569 3.716 - -P - 0.571 0.000 - -食少對照組 47 2.06±0.43 1.62±0.35 5.441 0.000聯(lián)合組 47 2.01±0.40 1.37±0.32 8.565 0.000 T - 0.584 3.614 - -P - 0.561 0.000 - -神疲懶言對照組 47 1.88±0.46 1.50±0.33 4.602 0.000聯(lián)合組 47 1.84±0.42 1.23±0.36 7.560 0.000 t - 0.440 3.790 - -P - 0.661 0.000 - -肢體倦怠對照組 47 1.93±0.38 1.54±0.39 4.910 0.000聯(lián)合組 47 1.90±0.37 1.22±0.31 9.658 0.000 t - 0.388 4.404 - -P - 0.699 0.000 - -
3.4.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聯(lián)合組療效分級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聯(lián)合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 IL-6、IL-17、TGF-β1含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IL-6、IL-17、TGF-β1含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6、IL-17含量均降低(P<0.05),且聯(lián)合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TGF-β1含量均升高(P<0.05),且聯(lián)合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6、IL-17、TGF-β1含量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6、IL-17、TGF-β1含量比較 (±s)
項目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t P IL-6(ng/mL)對照組 47 137.74±12.52 120.65±15.31 5.924 0.000聯(lián)合組 47 140.35±14.48 89.66±14.23 17.100 0.000 t - 0.935 10.164 - -P - 0.352 0.000 - -IL-17(ng/L)對照組 47 58.69±4.68 49.55±3.26 10.986 0.000聯(lián)合組 47 59.74±4.81 41.77±3.53 21.016 0.000 t - 1.073 11.100 - -P - 0.286 0.000 - -TGF-β1(ng/mL)對照組 47 6.43±0.76 7.16±0.52 5.435 0.000聯(lián)合組 47 6.49±0.79 7.63±0.45 8.596 0.000 t - 0.375 4.686 - -P - 0.708 0.000 - -
3.4.4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h17、Treg細胞比例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外周血Th17、Treg細胞比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 Th17細胞比例均降低,且聯(lián)合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Treg細胞比例均升高,且聯(lián)合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h17、Treg細胞比例比較 (±s, %)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h17、Treg細胞比例比較 (±s, %)
項目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t P Th17對照組 47 5.80±0.79 4.41±0.52 10.076 0.000聯(lián)合組 47 5.74±0.86 3.29±0.58 16.192 0.000 t - 0.352 9.857 - -P - 0.725 0.000 - -Treg對照組 47 5.46±0.71 7.94±0.83 15.566 0.000聯(lián)合組 47 5.38±0.80 8.78±0.87 19.721 0.000 t - 0.513 4.789 - -P - 0.609 0.000 - -
3.4.5 兩組治療前后結腸黏膜STAT3蛋白表達比較
兩組治療前結腸黏膜 STAT3蛋白表達分布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結腸黏膜STAT3蛋白表達分布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組治療后STAT3蛋白陰性表達率為 61.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 27.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結腸黏膜STAT3蛋白表達比較 [例(%)]
潰瘍性結腸炎根據(jù)其腹痛、便血、下膿血等臨床癥狀和體征可將其歸屬于中醫(yī)學“腸澼”“痢疾”“泄瀉”等范疇,《諸病源候論》中曾提到“血痢者,熱毒折于血,血滲入大腸故也……毒熱乘之,遇腸虛者,血滲入于腸,腸虛則泄,故為血痢也”,描述了本病毒熱侵腸的基本病因[10-11]。中醫(yī)學認為,脾喜燥惡濕,而本病的發(fā)病與脾虛濕盛有關,脾胃腐熟則導致機體水濕運化失常,聚而成濕,機體水液無法隨糟粕而下,積聚于體內(nèi),濕熱相結,煎灼腸腑,又因“大腸主津”,中焦正氣虧虛易受寒邪侵體,寒凝氣滯,氣機升降失常,氣血壅滯于腸道,腸脂絡損,化腐成膿,是而發(fā)病,因此調節(jié)中焦氣機升降、恢復氣血周轉對于溫脾土、燥利濕至關重要[12]。調脾胃升降溫針法是基于上述病因病機結合醫(yī)院多年治療經(jīng)驗總結的針法,穴位選擇脾俞、中脘、關元、上巨虛、足三里、天樞和太白,其中脾俞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常用于治療腹脹、腹瀉、痢疾等脾胃疾患,中脘為胃的募穴,是六腑正氣聚集之處,可疏通中焦之氣機,通暢腸腑,如《針灸甲乙經(jīng)》中提到的“腹脹不通,中脘主之”,配合脾俞組成俞募配穴,共同調理脾胃之中氣升降,健脾和胃益氣;天樞屬足陽明胃經(jīng),為大腸之募穴,升清降濁之樞紐,具有調理腸腑的作用;關元為小腸之募穴,可治“腹中窘急欲湊,后泄不止”,具有補益元氣和下焦之效;上巨虛為大腸之下合穴,根據(jù)“合治內(nèi)腑”的理論,常用于治療六腑疾病,調節(jié)氣機;太白屬脾經(jīng),水濕之氣在其中吸熱蒸生,可激發(fā)脾臟原氣,為脾土之源,具有升發(fā)陽氣之效;足三里為保健要穴,具有健脾和胃之功。通過平補平瀉手法作用于各穴,從而發(fā)揮調節(jié)脾胃之氣升降、平衡陰陽、和中化濕之效[13-14]。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聯(lián)合組療效分級情況和各項中醫(yī)癥狀積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調脾胃升降溫針法聯(lián)合西藥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療效較好,原因在于溫針法可借助熱力刺激穴位達到溫通氣血、調理氣機之效,注重于溫養(yǎng)正氣、疏通經(jīng)絡,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防治結腸組織纖維化。Th17細胞是從幼稚CD4+細胞中通過 TGF-β信號通路的轉錄調控下分化而來,可誘導產(chǎn)生IL-17、IL-22等炎癥因子,促使中性粒細胞聚集從而加重炎癥反應,而Treg細胞則可誘導產(chǎn)生IL-10、TGF-β等抗炎因子從而抑制免疫反應,形成與Th17細胞相反的生理功能,Th17/Treg細胞失衡可導致腸道免疫穩(wěn)態(tài)破壞[15-17],治療后兩組 Th17細胞比例均降低,Treg細胞比例均升高,且聯(lián)合組變化程度高于對照組,說明調脾胃升降溫針法聯(lián)合西藥可促進Th17-Treg平衡,降低疾病活動指數(shù)。此外,STAT3蛋白是一類無活性的胞質蛋白,是 IL-6信號的下游分子,也是Th17生成所必需的調節(jié)因子[18-20],有免疫組化研究[21]表明磷酸化的STAT3蛋白主要存在于病變的腸道T細胞,在對小鼠行噁唑酮誘導結腸炎后STAT3表達增加,在IL-6/STAT3信號通路介導下誘導下游抗凋亡基因bcl-2以及bcl-xl表達,從而加重炎癥反應[22-24],治療后聯(lián)合組血清 IL-6含量低于對照組同時結腸黏膜STAT3蛋白陰性率高于對照組,說明調脾胃升降溫針法聯(lián)合西藥可有效調節(jié)IL-6/STAT3信號通路活性,從而調節(jié)Th17/Treg平衡。
綜上所述,調脾胃升降溫針法聯(lián)合西藥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療效較好,可通過調節(jié)IL-6/STAT3信號通路糾正 Th17/Treg平衡從而降低炎癥因子含量,從而發(fā)揮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