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彩峰 許秋靚
精神分裂癥在青壯年群體中較為常見,其臨床多表現為情感淡漠、興趣缺失、行為退縮、生活懶散等,給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2]。精神分裂癥屬于重型精神疾病,其影響因素較多,發(fā)病特征主要為亞急性或緩慢性,多出現思維、行為、感覺、情感等障礙,精神活動不協(xié)調而損害患者認知功能[3]。臨床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比較單調,乏味的環(huán)境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復,進一步加重病情[4]。此外,精神分裂癥患者對護理人員或家屬具有較強的依賴性,獨立意識相對薄弱,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患者精神衰弱,進而降低其社會功能[5]。目前,臨床主要以治療與護理干同步的方法強化并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6,7]。研究表明,跨理論模型認為個體行為的改變主要經歷5個階段,分別是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和維持階段,分析各個階段的行為特點并積極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可有效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并為建立科學合理的行為習慣奠定基礎[8]。因此,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康復護理在非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可明顯緩解病情,促進康復,臨床效果顯著。為對比不同護理方法的差異,本文對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分別行常規(guī)護理和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康復護理,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選取120例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2組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的一般資料 n=60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經診斷均符合臨床精神分裂癥標準[9];②病歷資料均完整;③均能接受后期隨訪調查
1.2.2 排除標準:①合并軀體功能嚴重障礙者;②伴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者;③存在內分泌、代謝功能紊亂等疾病者;④中途出院或無法配合治療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具體為:根據病區(qū)整體和單元護理計劃給予患者物理治療護理、服藥護理、生活護理等,并定期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心理講座,45 min/次,3次/周。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康復護理,具體為:①前意向階段: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的面對面交流了解其難以改變運動、飲食等生活方式的原因,分析并討論解決方案,引導鼓勵患者積極嘗試更為健康的生活習慣;②意向階段: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訪談,在自由交流的過程中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況,了解患者在未來長時間內意愿改變的意向,向患者說明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康復護理對疾病的益處,消除患者顧慮;③準備階段:護理人員對護理方案進行專業(yè)化修正,并與患者反復討論,共同協(xié)商確定科學可行的護理方案,同時,護理人員通過宣傳欄、多媒體介紹成功典型案例,增強患者克服疾病的信心;④行動階段:根據患者個人情況,為患者制定適度的運動計劃,比如定期組織戶外活動、手工編織、繪畫等,使患者在運動中感受生活,增強體魄;護理人員幫助患者調整飲食結構并教會患者調節(jié)情緒的技巧,使患者始終保持平和心態(tài);護理人員定期組織患者讀書、看電影,加強患者與外界的接觸,進而提升其社交能力;護理人員定期開展知識競賽、歌唱比賽、文藝表演等實踐活動,培養(yǎng)患者的興趣愛好,為枯燥的住院生活增添樂趣;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內心需求,緩解緊張、焦慮等心理情緒,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⑤保持階段:護理人員對患者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再次重申堅持護理干預的重要性,并進一步強化護理方案的執(zhí)行力,鞏固當前護理成果。其中,前意向、意向、準備、行動階段均為1個月,保持階段為2個月。
1.4 觀察指標 干預6個月后觀察2組血糖及血脂、認知功能、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PRS)評分、社會功能、治療依從性。
1.4.1 血糖及血脂指標:取靜脈晨血5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檢測餐后2 h血糖(2 hPBG)、空腹血糖(P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的水平。
1.4.2 認知功能:采用采用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測驗表(MCCB)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表示認知功能越強。
1.4.3 BPRS評分:采用BPRS從思維障礙、焦慮抑郁及激活性進行評估,分數越低表示思維障礙、焦慮抑郁的程度越輕。
1.4.4 社會功能:采用康復療效評定表從生活能力、社交能力、關心與興趣進行評估,分數越低表示社會功能越強。
1.4.5 治療依從性:采用本院自制調查問卷表針對行為符合度對患者進行評價,評價方法為3級評分法,20個條目,共計80分,其中,>60分為優(yōu),48~60分為良,<48分為差,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數×100%。
2.1 2組干預前后糖脂代謝水平比較 干預前,2組的血糖(FBG、2hDBG、HbA1c)、血脂(TG、TC)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FBG、2hPBG、HbA1c、TG水平明顯降低,而TC水平則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糖脂代謝水平比較
2.2 2組干預前后MCCB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MCCB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MCCB評分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干預前后認知功能評分的比較 n=60,分,
2.3 2組干預前后BPRS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的思維障礙評分、焦慮抑郁評分及激活性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的上述指標均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干預前后BPRS評分比較 n=60,分,
2.4 2組干預前后社會功能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的社會功能評分(生活能力、社交能力、關心與興趣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及關心與興趣評分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干預前后社會功能評分比較 n=60,分,
2.5 2組干預后治療依從性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的治療依從性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2組干預后治療依從性比較 n=60,例
精神分裂癥屬于一種重型精神疾病,在青壯年群體中比較多見[10,11]。臨床顯示,精神分裂癥受多種因素影響,其起病常呈現緩慢性或亞急性特征[12]。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癥狀通常為行為、感覺、思維、情感出現功能性障礙、精神活動不協(xié)調等,甚至部分患者伴有認知功能嚴重損傷情況,給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嚴重困擾[13]。當前,臨床將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精神狀態(tài)作為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突破點[14,15]。隨著康復護理理念的不斷優(yōu)化,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康復護理以其獨特優(yōu)勢受到醫(yī)患的普遍青睞,此護理模式屬于一種非藥物治療護理手段,在改善患者認知功能和精神狀態(tài)上發(fā)揮重要作用[16]。
本研究顯示,經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康復護理后,其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與經常規(guī)護理的患者比較得到明顯改善。這是因為,跨理論模型認為,人體行為變化過程具有多重連續(xù)性特點[17,18]。當患者處于不同的病情階段時,其個體需求也會呈現不同差異,而個體行為改變主要涉及社會關系、情感和自我認知,因此,根據患者不同的行為意圖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以滿足患者的個性化需求。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知識接受及認知能力均較差,治療依從性普遍較低[19]。基于跨理論模式的康復護理在行動階段強調對患者的專項飲食教育,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通過合理的飲食計劃顯著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20]。同時,在前意向階段,護理人員通過健康宣教加強患者對飲食-血糖-疾病的聯系,提高預防高血糖、高血脂的意識。在意向階段,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的交流,進而增加患者的危機意識,提高生活質量。
本研究顯示,經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康復護理后,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顯著高于經常規(guī)護理后的患者。這可能是,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康復護理針對患者個人情況在準備階段為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以實現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有機結合,并通過多種宣傳方式幫助患者調整運動、娛樂計劃,幫助患者建立康復觀念,提升健康意識[21,22]。在行動階段,護理人員通過組織繪畫、手工編織等活動鍛煉患者的認知能力,提升患者自我認知功能。本研究顯示,經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康復護理后,患者的社交能力、生活能力、關心與興趣評分顯著降低。這是由于此護理模式注重培養(yǎng)患者與外界接觸的能力,通過讀書、看電影形式拓展患者的社交能力。同時,此護理模式加強對患者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并在生活上給予足夠的關心和安慰,及時消除患者焦慮、緊張等不良心理情緒,營造和諧溫馨的護理環(huán)境,最大限度提高效果[23]。最后,基于跨理論模式的康復護理在保持階段繼續(xù)加強護理方案的執(zhí)行力度,肯定護理取得的成績,保證護理效果的持久性[24,25]。
本研究顯示,經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康復護理后,患者的思維障礙評分、焦慮抑郁評分及激活性評分顯著低于經常規(guī)護理后的患者。說明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康復護理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及康復過程中具有較高價值。研究表明,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貫穿適當的認知訓練顯得尤為關鍵[26,27]?;诳缋碚撃P偷目祻妥o理對患者進行語言刺激的基礎上,不斷鼓勵患者多交流、多說話,并定期接受詞匯訓練,盡量消除患者的思維障礙。此外,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康復護理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心理技能訓練,每周至少組織1次工療活動,進而調整患者的情緒,放松患者心情,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28]。為加速患者的康復進度,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康復護理鼓勵家屬參與治療及護理的全過程,使患者可以獲得家庭的大力支持,幫助患者構建健康的人格及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提高護理依從性[29,30]。本研究顯示,經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康復護理后,其治療依從性明顯優(yōu)于經常規(guī)護理后的患者。這可能是,常規(guī)護理的健康教育通常以灌輸式教育為主,僅僅停留在疾病知識的灌輸階段,缺乏對教育結果的評估,無法徹底改變患者的態(tài)度和行為。而且,精神分裂癥患者對自身狀態(tài)缺乏正確的認識,在思想上不夠重視。但是,跨理論模型克服常規(guī)護理的不足,重點考慮目標人群的動機、行為、意愿,側重個體在行為改變方面的自我決策能力,引導患者接受治療及護理,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增加治療依從性[31]。
綜上所述,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康復護理對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提高認知及社會功能,在臨床護理中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