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玲玉,馬建華,李云心,王喆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2.濟南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02)
失眠(insomnia)是指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癥,主要表現(xiàn)為睡眠時間及睡眠深度的不充分。輕者表現(xiàn)為入睡艱難,或睡后易醒,或醒后不能再睡;重者甚至徹夜難眠[1]。近些年,隨著經濟發(fā)展和社會不斷進步,失眠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2],且女性明顯高于男性[3]。失眠對人體生理、心理都有極大的危害[4-5],引起醫(yī)學界廣泛關注。目前西醫(yī)治療主要以鎮(zhèn)靜催眠為主,臨床上多服用安定類藥物,但其存在依賴性和耐受性,長期服用易出現(xiàn)各種不良反應且停藥后易復發(fā)[6-7]。針灸作為一種外治療法,因其效驗、便廉、安全無毒副作用的優(yōu)點,被越來越多患者認可和接受,且療效顯著[8-9]。
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反映交感和迷走神經張力及其平衡狀態(tài)以評價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的重要指標[10]。自主神經系統(tǒng)具有調節(jié)機體內臟、血管的功能,很多疾病都與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有關,針刺可以通過調節(jié)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平衡來防治相關疾病。
本研究采用“透針安神”針法治療失眠,分析其療效及對心率變異性的影響,進一步探討針刺對心率變異性調節(jié)?,F(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21年2月—2021年7月就診于濟南市中醫(yī)醫(yī)院針灸二科,符合失眠診斷和納入標準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60 例。運用SPSS21.0 軟件按1∶1 比例產生隨機數(shù)字,放入密封不透光信封中,患者按就診順序拆開信封,數(shù)字為單數(shù)的患者納入實驗組,雙數(shù)的患者納入對照組,每組30 例。60 例患者中男性20 名,女性40名;年齡(55±1)歲,最小30歲,最大77歲。研究過程中,實驗組和對照組均無患者脫落,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已通過濟南市中醫(yī)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病例收集及數(shù)據(jù)分析者各自獨立。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根據(jù)《中國失眠癥診斷與治療指南》[11]中制定的失眠診斷標準。①入睡潛伏期>30 min,覺醒次數(shù)>2 次,總睡眠時間<6.5 h;②每周發(fā)生3 次及以上,連續(xù)1 個月以上;③排除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等導致的繼發(fā)性失眠。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2008年發(fā)布的《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yī)病證部分》[12]中不寐的診斷標準。①入睡困難,睡后易醒且不能再睡,甚至徹夜難眠,早醒,夜夢多;②伴隨白天神疲乏力、健忘、頭昏頭痛等癥狀;③病程超過4 周;④無妨礙睡眠的其他器質性病變和誘因。
①符合《中國失眠癥診斷與治療指南》中失眠癥的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yī)“不寐”診斷標準;③年齡18~80 歲之間,性別不限;④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認真配合研究者。
①孕婦或哺乳期婦女;②有嚴重精神障礙疾病病史;③有心腦血管及肝腎功能不全等嚴重器質性疾病;④1個月內服用治療失眠藥物。
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誤納入者;②對針灸針或睡眠監(jiān)測儀電極片過敏;③出現(xiàn)暈針等不良反應;④治療過程中同時自行選擇其他治療。
1.6.1 對照組
選穴:根據(jù)高樹中、楊駿《針灸治療學》[13]制定。取穴:申脈、照海、神門、三陰交、安眠和四神聰,除四神聰外均雙側取穴。操作:患者采取仰臥位,暴露并消毒針刺穴位。術者右手持針,申脈、照海、神門穴直刺10~15 mm,三陰交、安眠直刺25~40 mm,四神聰平刺15~20 mm,平補平瀉,得氣為度。留針60 min 后出針。
1.6.2 實驗組
選穴:百會、四神聰、安眠、內關、神門、通里、陰郗、靈道、三陰交、太溪和太沖,除百會、四神聰外均雙側取穴。操作:患者采取仰臥位,暴露并消毒針刺穴位。持針從靈道穴向神門穴方向與皮膚呈15°透刺,進針深度為50 mm,得氣并使針感沿經絡循行方向放射。太沖、太溪、內關直刺15~30 mm,三陰交、安眠直刺25~40 mm,百會、四神聰平刺15~20 mm。平補平瀉,得氣為度。留針60 min后出針。
對照組和實驗組均為每日治療1 次,連續(xù)6 次為1 個療程,1 個療程后暫停1日,繼續(xù)下1 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采用思瀾科技PSM100A 便攜式呼吸睡眠檢測儀(可檢測整夜睡眠呼吸、心率變異性),分別于治療前1 d、治療結束后第2天監(jiān)測并記錄數(shù)據(jù)。
①睡眠情況:包括入眠時間、TST(總睡眠時間)、Stable持續(xù)時間、Unstable 持續(xù)時間、REM 持續(xù)時間、覺醒總次數(shù)、睡眠有效率共7 項指標;②心率變異性(HRV)包括時域分析和頻域分析兩個部分[14]。本研究取頻域分析數(shù)據(jù):TP(總功率)、HF(高頻功率)、LF(低頻功率)、LF/HF(低頻功率與高頻功率之比)共4項指標。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5]制定的不寐療效標準。痊愈:夜間睡眠恢復正常或睡眠時間>6 h,睡眠質量高;顯效:睡眠時間增加2 h以上,睡眠明顯改善;有效:睡眠時間增加2 h以內,睡眠稍有改善;無效:治療后失眠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使用SPSS 25.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前后差值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方差齊時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方差不齊時采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兩組中位數(shù)比較采用Wilcoxon符號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入眠時間、總睡眠時間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秩和檢驗;Stable 符合正態(tài)分布,方差不齊,采用t′檢驗;Unstable、REM 符合正態(tài)分布,方差齊,采用t檢驗;心率變異性指標TP、LF、HF、LF/HF 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秩和檢驗。以上指標治療前比較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具可比性。
治療后,組內比較顯示:對照組入眠時間降低,總睡眠時間、Stable 持續(xù)時間、睡眠有效率均提高(P<0.05);實驗組入眠時間、覺醒次數(shù)均降低,總睡眠時間、Stable 持續(xù)時間、REM 持續(xù)時間、睡眠有效率均提高(P<0.05)。組間比較顯示:實驗組較對照組入眠時間更短,總睡眠時間更長,Stable 持續(xù)時間、REM 持續(xù)時間延長,睡眠有效率提高(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睡眠情況比較[±s,M(P25,P75)]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睡眠情況比較[±s,M(P25,P75)]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2)P<0.05。
組別實驗組例數(shù)30對照組3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入眠時間(min)48.50(35.25,71.25)21.25(15.75,31.62)1)2)47.25(32.55,66.75)38.98±13.371)總睡眠時間(min)312.00(223.38,369.63)373.23±57.341)2)280.44±94.61 303.77±69.751)Stable持續(xù)時間(min)50.84±38.53 95.03±44.671)2)49.36±20.88 68.65±26.381)組別實驗組睡眠有效率(%)0.70(0.60,0.75)0.82(0.75,0.85)1)2)0.69(0.55,0.76)0.74(0.66,0.78)1)例數(shù)30對照組3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Unstable持續(xù)時間(min)193.66±72.85 191.14±47.52 168.34±42.61 173.76±43.76 REM持續(xù)時間(min)66.36±24.53 87.05±16.561)2)62.10±31.99 61.36±27.85覺醒總次數(shù)(次)20.03±6.57 15.00(11.75,18.00)1)17.97±5.34 15.53±4.68
治療后,組內比較:實驗組TP、LF、HF、LF/HF均升高(P<0.05);對照組TP升高(P<0.05),LF、HF、LF/HF差值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組間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P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較對照組LF、HF、LF/HF均升高(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HRV比較[±s,M(P25,P75)]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HRV比較[±s,M(P25,P75)]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2)P<0.05。
組別實驗組LF/HF 0.66(0.56,1.16)1.30±0.501)2)0.75±0.33 0.76±0.30例數(shù)30對照組3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P(ms2)1 092.00(627.75,1 872.75)1 155.00(701.25,2 055.00)1)1 091.50(636.00,1 859.00)1 165.50(723.25,1 993.25)1)LF(ms2)234.50(144.00,492.25)562.00(389.75,809.00)1)2)269.00(174.50,381.75)247.00(163.25,463.00)HF(ms2)334.50(246.50,489.50)444.00(330.50,617.25)1)2)330.00(270.75,493.75)320.00(266.25,509.00)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為86.67%,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治療后兩組患者總療效比較
實驗組有1 例因空腹出現(xiàn)心慌,進食后緩解;對照組有1 例因恐懼出現(xiàn)頭暈、冒冷汗,休息后緩解??梢妰煞N治療方案安全性均高。
失眠的中醫(yī)病名是“不寐”,認為其是陽不入陰所引起的,是一種以經常不易入寐為特征的病證。輕者入寐困難,醒后不寐;重者徹夜難寐。不寐病位在心,與肝、脾等臟腑密切相關。人之寤寐狀態(tài)與人體陰陽消長變化密切相關,如《靈樞》所云:“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表明陽氣耗盡、陰氣充盛則人可入眠,陰氣耗盡、陽氣充盛則人處于覺醒狀態(tài)[16]?!巴羔槹采瘛贬樂ㄒ哉{和陰陽為法,滋陰抑陽,旨在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狀態(tài),從而治療不寐。
筆者在前期臨床中發(fā)現(xiàn),透針療法能夠增強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比較常規(guī)針刺一針一穴,能夠減少進針次數(shù),減輕患者痛苦,且具有更好的療效[17]。靈道為手少陰心經經穴,通里為手少陰絡穴,陰郗為手少陰郗穴,神門為手少陰輸、原穴。從靈道穴向同側神門穴方向透刺,一針四穴,得氣并使針感沿經絡循行方向放射,以補益心脾、養(yǎng)心安神?!巴羔槹采瘛贬樂ㄊ剐l(wèi)氣便能得以重入于陰,陰平陽秘,則人體可正常寤寐。對比治療前后兩組睡眠情況可見,兩組在治療后入眠時間均降低,總睡眠時間、睡眠有效率、Stable持續(xù)時間均提高,且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針刺有利于減輕患者入睡困難情況,提高患者總睡眠時間及穩(wěn)定睡眠時間以改善失眠,且“透針安神”針法效果更佳。實驗組覺醒次數(shù)降低,REM 持續(xù)時間增多(P<0.05);表明“透針安神”針法可改善患者睡眠連續(xù)性差的情況,同時能提高機體代謝、加深睡眠。綜上所述,“透針安神”針法能有效縮短入眠時間,延長總睡眠時間,使睡眠連續(xù)性增強,同時可調整睡眠結構、加深睡眠。
HRV 是檢測人體自主神經功能的有效無創(chuàng)指標。本研究的頻域分析是采用自遞歸法(AR)將心搏間期變化轉變?yōu)轭l譜計算功率譜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TP 反映植物神經總能量,HF 提示與呼吸活動高度相關的迷走神經活動[18],LF 反映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復合調節(jié)作用[19],LF/HF 表達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平衡狀態(tài)[20]。兩組患者治療后TP 均升高,提示針刺治療提高了自主神經功能。研究組LF、HF 以及LF/HF 均升高(P<0.05),提示患者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張力均提高且平衡狀態(tài)得到良性調整??梢?,“透針安神”針法能提高機體植物神經活性,提高迷走神經、交感神經張力及調節(jié)二者平衡從而改善自主神經功能失調。
本研究仍存在的不足之處:①臨床研究的樣本量較小,統(tǒng)計學差異不明顯;②HRV 分為頻域和時域分析等多項指標,本研究僅觀察了4 項;③在睡眠結構的改善方面仍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