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浩,章 港,戰(zhàn)洪仁,李 帥,王立鵬
(沈陽化工大學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遼寧 沈陽 110142)
沸騰傳熱具有低溫差、高熱流密度的特性,被廣泛應用于冶金、芯片制造等領域.強化傳熱有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對沸騰傳熱機理的研究已經成為國際上研究熱點.近些年國內外專家先后提出微液膜蒸發(fā)模型[1-2]、瞬態(tài)導熱模型[3]、三相線模型[4],但是到目前為止,對于沸騰強化傳熱機理沒有統(tǒng)一解釋.
1999年,沈自求在分析異氣沖擊加熱壁面[5]時,提出汽化界面熱阱效應,即異種氣體沖擊加熱壁面,使氣液界面上的液相快速汽化,吸取大量的汽化潛熱,導致氣液界面溫度降低,并且壁面溫度也隨著汽化熱阱效應的形成而降低.該效應很好地解釋了沸騰傳熱增強原理.沸騰時氣泡核與加熱壁面之間存在液體微層,汽化熱阱效應形成,其極大地加強了液體微層的導熱,為我們研究沸騰傳熱機理提供新的思路.通過實驗很難觀測和測量到汽化熱阱現(xiàn)象的微觀過程,數(shù)值模擬可以有效記錄與檢測流場的速度和溫度變化.
格子Boltzmann技術是一種介觀模擬方法,該方法在處理非線性問題、復雜界面問題、相變問題有著先天優(yōu)勢,因此廣受科研工作者青睞.1993年,Shan等首次提出偽勢模型,即把作用力代入偽速度勢中,該方法可以促使兩相自發(fā)分離,使偽勢模型有著極高的穩(wěn)定性[6].2011年,Zhang用偽勢格子Boltzmann模型與熱力學方程相耦合,形成熱格子Boltzmann模型,首次模擬了相變過程,但是控制流體狀態(tài)方程選用范德瓦爾方程,導致模擬結果數(shù)值穩(wěn)定性差[7].2018年,Gong提出把P-R狀態(tài)方程代入能量方程,通過四階龍格庫塔格式求解能量方程,得出演化后的溫度場,該方法數(shù)值穩(wěn)定性強,模擬結果的熱力學性質更接近真實流體[8].
為了避免多氣泡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影響,本文選用單氣泡模型來解釋沸騰傳熱機理.運用偽勢格子Boltzmann方法,對單氣泡成核、生長、脫離、重新生成,以及周圍液體微層的流體細觀流動與傳熱特性進行了模擬研究,首次結合界面汽化熱阱效應對單氣泡生長及其傳熱規(guī)律進行分析,結合熱流密度變化曲線,討論其強化傳熱機理,為研究相變、氣泡動力學等行為對沸騰傳熱特性的影響提供了依據.
單組分偽勢格子Boltzmann模型中流體粒子分布函數(shù)的演化方程為[9]
fi(x+eiδt,t+δt)-fi(x,t)=
(1)
(2)
(3)
密度ρ與粒子速度u計算公式如下:
(4)
宏觀速度U為
(5)
式中:Δu=Fδt/ρ為速度變量;F為流體受到的合力,其由流體粒子間兩相作用力Fint、流體粒子與固體壁面作用力Fs、重力Fg組成,合力F=Fint+Fs+Fg.
引入流體間粒子作用力Fint是為了促使氣液兩相分離.
(6)
式中[10]:β為權重因子,取值1.16,作用是提高數(shù)值穩(wěn)定性;G為氣液兩相相互作用力常數(shù),通常取值-1;x′為x的相鄰格子點坐標;偽勢函數(shù)ψ(x)的選取與流體的狀態(tài)方程有關.
(7)
其中:p為流體壓力;g為流體作用系數(shù);c0為格子結構確定系數(shù).
(8)
其中:sw用來判斷格點是否是壁面的函數(shù),對于固體壁面取1,對于流體壁面取0;Gw是流體與固體壁面的作用常數(shù),調節(jié)Gw可以獲得不同接觸角壁面.
重力Fg表達式如下:
Fg=g(ρ-ρave).
(9)
式中g為重力加速度.
以上為格子Boltzmann單組分偽勢模型,模擬相變過程采用以下溫度場的能量方程[11-12].
(10)
式中:λ為導熱系數(shù);cv為定壓比熱;PEOS為流體壓力;?為哈密頓算子.
導熱系數(shù)為
1.3.1 面積 種公羊面積需求為每只4m2以上,妊娠母羊面積需求為每只1m2以上,空懷母羊面積需求為每只0.8m2以上,育成羊面積需求為每只0.6m2以上。
λ=0.028ρ.
(11)
壓力PEOS采用控制流體狀態(tài)的P-R狀態(tài)方程來得到.
(12)
然后對溫度場應用二階龍格庫塔法進行離散.
Tt+δt=Tt+(h1+2h2).
(13)
其中:Tt為當前時間步長t下的溫度場;Tt+δt為下一個時間步長的溫度場.
計算區(qū)域如圖1所示.計算空間內充滿飽和溫度為Tf=0.86Tc的氣液兩相流體,飽和液體密度ρl取值為6.5,飽和氣體密度ρv取值為0.38,液相與氣相導熱系數(shù)比為17,無量綱重力加速度g取為-0.000 05.經過網格獨立性驗證,計算域200×250可保證數(shù)值的穩(wěn)定性.設置加熱長度為3個格子長度的恒溫熱源,其位置在下表面中心處,熱源溫度Ts=1.3Tc,熱源附近壁面設為絕熱邊界條件[13-14],容器左右側壁面取周期邊界條件[15-16],上下固體壁面取Zou-He邊界條件[17].
圖1 物理模型
為驗證程序正確性,對不同重力加速度下氣泡脫離進行模擬,此前有數(shù)值模擬表示氣泡脫離直徑D與g-0.5成正比.在程序驗證中,取無量綱重力加速度分別為-0.000 05、-0.000 04、-0.000 03、-0.000 02、-0.000 01,得到氣泡脫離直徑與無量綱重力加速度的關系,如圖2所示,橫坐標g為無量綱重力加速度,縱坐標D為氣泡脫離直徑.由圖2計算可得,氣泡脫離直徑與無量綱重力加速度的擬合函數(shù)關系為D~g-0.5,符合Fritz理論.
圖2 無量綱重力加速度g與脫離直徑D的關系曲線
模擬中引入了特征長度l0、特征速度u0和特征時間t0.
(14)
(15)
t0=l0/u0.
(16)
其中:l0為毛細長度,是描述氣液兩相流的典型特征尺度,表示表面張力與浮力之比,根據拉普拉斯毛細方程獲得對應飽和溫度下的表面張力σ.
無量綱長度和無量綱時間可定義為:
l*=l/l0,
(17)
t*=t/t0.
(18)
式中:l為格子長度;t為格子時間.
通過改變公式(8)中Gw的數(shù)值,得到接觸角為60°的親水壁面,以其模擬單個氣泡成核、生長、脫離過程,如圖3所示.圖3(a)中液體開始相變形成氣泡核,但是由于親水壁面的親水疏氣性,相變的位置并不是緊貼加熱面,而是在加熱面正上方的飽和液體中進行,因此加熱面與氣泡核之間存在一層薄薄的液體微層.從圖3(a)至圖3(c),氣泡不斷生長,期間主要依靠液層微層的相變?yōu)闅馀蓍L大提供氣相,至圖3(b)時,氣泡下方的氣液界面開始與壁面接觸,至圖3(c)時液體微層全部汽化,隨后有流體補充至加熱面,氣泡繼續(xù)生長[圖3(d)].在圖3(c)至圖3(d)過程中,氣泡在壁面張力的束縛下由圓形逐漸被拉伸成橢圓形,隨后完全脫離.圖3(e)為氣泡脫離后的形態(tài)圖.
圖3 親水壁面單氣泡生長、脫離形態(tài)
圖4模擬了親水壁面單個氣泡成核、生長、脫離過程的溫度場.在氣泡成核階段,隨著熱源不斷地加熱,熱量首先通過導熱傳遞給附近的流體,由圖4(a)可以看出,此時熱源附近液體微層的溫度大于周圍飽和液體的溫度,處于過熱狀態(tài).對比圖4中的(a)、(b)、(c)這3個階段可以看出:近壁處的流體溫度呈下降趨勢,這是氣泡的生長階段,因為這個狀態(tài)下的氣泡生長主要依靠液體微層的相變,而相變的同時會帶走大量的潛熱,所以導致近壁處的流體溫度下降.
圖4 親水壁面單氣泡生長、脫離溫度場
從圖4(c)、圖4(d)可以看出:熱源附近的流體溫度逐漸升高,這是由于氣泡脫離加熱面,液體回流至加熱壁面,由于液相的熱阻遠小于氣相,所以,熱量迅速由熱源傳遞至其附近流體中,使得溫度升高.
通過改變公式(8)中Gw的數(shù)值,得到接觸角為120°的疏水壁面,以其模擬單個氣泡成核、生長、脫離過程,如圖5所示.從如圖5(a)中可以看出:初始階段,由于熱源對流體不斷加熱,此時靠近熱源的液體開始發(fā)生相變,由于疏水壁面的親氣疏水性,相變是在緊貼壁面處進行.在圖5(a)至圖5(b)過程中,因為疏水壁面表面張力作用,氣泡開始橫向生長,三相接觸線逐漸變長,此時主要依靠氣泡周圍的流體相變?yōu)闅馀萆L提供氣相.在圖5(b)至圖5(c)這個階段,隨著氣泡的生長其體積不斷增大,導致其所受的浮力不斷增大,氣泡開始垂直向上移動,三相接觸線開始變短.從圖5(c)至圖5(d)過程中可以看出:在壁面張力與氣泡浮力的拉扯下,氣泡在中間形成頸部并開始脫離.從圖5(d)至圖5(e),氣泡完成脫離,同時在壁面殘留一部分氣泡,作為下一個氣泡生成的氣泡胚核. 對比親水壁面,疏水壁面氣泡生長周期遠大于親水壁面氣泡生長周期.
圖5 疏水壁面氣泡生長形態(tài)
圖6模擬了疏水壁面單個氣泡成核、生長、脫離過程的溫度場.從圖6(a)中可以看出,此時熱源兩側近壁處的溫度降低.這是由于疏水壁面的相變緊貼壁面進行,在壁面形成三相接觸線,而此時氣泡的長大主要依靠三相線處的液體相變,并且這時的三相線剛剛形成,距離熱源比較近,所以,導致熱源兩側近壁處的溫度降低.從圖6(b)中可以看出,此時熱源附近的流體溫度逐漸升高.這是由于隨著氣泡的生長,三相線逐漸遠離熱源,此時熱源附近被氣體覆蓋,不會發(fā)生相變,所以,隨著加熱過程的進行,熱源附近的流體溫度逐漸升高.圖6(c)至圖6(d),隨著氣泡的上移,三相線開始縮短逐漸靠近熱源,導致熱源附近的流體溫度再次降低.
圖6 疏水壁面氣泡溫度場
從模擬的結果中發(fā)現(xiàn):加熱親水表面至其相變所需要時間為t*=1.8,同樣加熱條件下,加熱疏水表面至其相變所需要時間為t*=1.2.由此可見,相同加熱溫度下,相較于親水壁面,疏水壁面率先汽化.這是由于疏水表面具有親氣疏水特性,導致流體不會在加熱面附近形成過熱液體微層,而是直接相變;親水表面由于其親水疏氣特性,熱源處的流體緊貼壁面,在加熱初期,相比于疏水壁面這部分流體很難發(fā)生相變,從而形成過熱液體層,隨著加熱過程的進行,這部分流體積累能量逐漸增大,導致其在內部發(fā)生相變.Gao[18]在實驗中,用激光干涉法測得疏水壁面相變不存在微液層,親水壁面相變存在微液層.模擬結果與實驗結果一致.
圖7為熱源與氣泡氣液界面溫差ΔT和時間t*關系圖.A—B段為氣泡成核階段,由于過熱液體微層的相變帶走大量潛熱,導致氣液界面處的流體溫度下降,使得熱源與氣液界面的溫差逐漸增大.B—C段為氣泡縱向生長階段(此時主要依靠液體微層的相變維持氣泡生長),隨著氣泡的生長,氣液界面逐漸與壁面接觸,導致其換熱面積逐漸減小,所以,這一階段熱源與汽化界面的溫差增長斜率小于A—B段.C—D段為氣泡在加熱面橫向生長階段(此時主要依靠三相線處的液體相變維持氣泡生長),從C點開始,近壁處的氣泡氣液界面全部消失,此時熱源附近的流體全為氣體,即C—D段不會發(fā)生相變,所以,熱源會直接加熱其附近的氣體,使其溫度升高,從而導致熱源與附近流體的溫差減小.
圖7 熱源與氣液界面溫差ΔT與無量綱時間t*的變化關系
為了研究氣泡氣液界面對沸騰傳熱的影響,需要計算熱源與其附近流體的熱流密度.氣泡氣液界面主要依靠熱源的導熱傳遞熱量,所以應用傅里葉導熱定律進行計算,具體公式如下:
q(x)=-λ(?T/?y)|y=0.
圖8為近壁處熱流密度q與時間t*關系圖,A、B、C、D與圖7中的4個點相對應.由圖7可知A—B流體的溫度升高,導致傳熱溫差降低,因此,熱流密度曲線在A—B段緩慢下降.B—C段的熱流密度包括兩部分,即導熱和熱阱效應,熱阱效應起主導作用,由圖7可知在B—C段溫差逐漸升高,從而導致液體轉化為氣體的量也在增加,而隨后由于氣泡氣液界面的高度降低,液體逐漸減少,導致相變釋放的熱量也隨之減少,所以,熱流密度在B—C段出現(xiàn)最大極值,即氣泡氣液界面緊貼壁面時,熱流密度大幅度上升到C點.C—D段進入脫離階段,氣泡逐漸脫離壁面,氣泡氣液界面高度逐漸升高,源源不斷冷流體補充到壁面,相變減小,因此,C—D段熱流密度大幅度減小.
圖8 熱流密度q與無量綱時間t*的關系
使用混合熱格子Boltzmann方法,對親疏水壁面單氣泡成核、生長、脫離進行模擬,結合氣液界面汽化熱阱效應對傳熱特性的影響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 相同加熱條件下,相比于親水壁面,疏水壁面率先汽化.這是由于疏水壁面具有親氣疏水性,致使其不會形成過熱液體微層,直接發(fā)生相變;而親水壁面由于親水疏氣特性,會先形成過熱液體微層,而后發(fā)生相變.
(2) 疏水壁面氣泡平鋪壁面生長,熱源附近不存在液體微層,所以,疏水壁面不存在汽化熱阱現(xiàn)象;親水壁面氣泡在壁面生長,存在液體微層,因此,親水壁面存在汽化熱阱現(xiàn)象.
(3) 親水壁面氣泡生長脫離周期較疏水壁面短.親水壁面氣泡生長不同階段,熱源與氣液界面間熱流密度不相同:初始階段,熱源與附近流體溫差逐漸降低,因此,熱流密度逐漸減小;氣泡生長階段,由于液相相變產生汽化熱阱效應,帶走大量汽化潛熱,大幅度提升熱流密度,強化傳熱;脫離階段,氣泡逐漸脫離壁面,熱流密度大幅度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