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寧,王嘉俊,廖伍萍,文 瑩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廣東 廣州 510317
橋本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oditis,HT)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臨床表現為:1)甲狀腺腫大;2)如果病情持續(xù)發(fā)展到晚期,部分患者或伴有甲狀腺功能減退,出現精力減退、記憶力減退、乏力、面色蒼白、畏寒等[1-2]。流行病學調查顯示,HT 全國患病率為1.6%,發(fā)病率為6.9/1000。大多數患者發(fā)展為甲狀腺功能減退,并伴隨甲狀腺過氧化酶抗體(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和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升高[3-4]。近年來,因受到環(huán)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的影響,HT 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5-6]。優(yōu)化環(huán)境因素包括改善衛(wèi)生條件、增加膳食碘攝入量、應用新治療方法和化學制劑等,其他不可改變的誘因包括壓力、氣候、年齡和性別。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也影響了HT 的發(fā)病。調節(jié)性T 細胞缺陷和卵泡輔助性T 細胞活化增強可能繼續(xù)在發(fā)病機制中發(fā)揮作用。浸潤的淋巴細胞對甲狀腺濾泡細胞(thyroid follicular cell,TFC)具有直接細胞毒作用,并可通過產生細胞因子改變TFC 的完整性,調節(jié)其代謝和免疫功能,從而間接影響TFC 的生存功能[7]。西醫(yī)對HT 的治療主要依靠甲狀腺素替代治療、免疫治療和手術緩解甲狀腺局部癥狀,但對甲狀腺免疫過程無效果,易復發(fā),癥狀無明顯改善[8-9]。HT屬中醫(yī)“癭病”范疇,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屬“水腫”“消耗性疾病”范疇。中醫(yī)藥治療HT 具有療效持久、副作用小的優(yōu)點。而西醫(yī)控制甲狀腺功能穩(wěn)定后,與中藥結合治療可明顯改善臨床癥狀,降低甲狀腺功能水平。
近年來,許多臨床報道證實了中醫(yī)藥在治療HT中的特點和優(yōu)勢。但由于研究方法、診斷標準、療效評價、觀察指標等各不相同,導致尚未對中醫(yī)療效進行統(tǒng)一的客觀評價。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評價中西醫(yī)結合與單純西藥治療HT 的療效,為HT的治療提供依據。
1.1 文獻檢索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服務系統(tǒng)、中國知網數據庫、萬方數據庫和維普數據庫中2009 年01 月至2019 年12 月的文獻,檢索詞為“傳統(tǒng)中醫(yī)藥(#1)”“中醫(yī)藥(#2)”“綜合醫(yī)學(#3)”“中西醫(yī)結合(#4)”“橋本甲狀腺炎(#5)”“橋本病(#6)”等。檢索類型為(#1OR#2OR#3OR#4)AND(#5OR#6),以標題、關鍵詞和摘要進行檢索,并輔以文獻追溯。
1.2 文獻納入標準1)隨機對照試驗;2)符合甲狀腺炎診斷標準并伴有甲狀腺功能減退者;3)對照組予單純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4)療效評價包括臨床癥狀和理化檢查;兩組療效分析必須包括TGAb 濃度和TPOAb 濃度;5)文獻收錄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或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名錄。
1.3 文獻排除標準1)未進行隨機對照試驗文獻;2)資料不足以提煉的文獻;3)治療組予單純中藥治療;4)對照組予安慰劑治療或不予藥物治療;5)動物實驗;6)文獻未被收錄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或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名錄。
1.4 文獻質量評估隨機對照試驗的質量評價和偏倚評價由2 位評價者根據Jadad 評分進行評價。如果分數存在差異,需要與第三方協(xié)商解決。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統(tǒng)計軟件Stata 15.0 進行Meta 分析。如果存在同質性則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如果存在異質性則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采用q檢驗對個體研究結果的異質性進行檢驗。若P≤0.05,則認為存在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的D-L 統(tǒng)計法進行數據合并。若P>0.05,則認為不存在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合并。用Z檢驗計算合并OR或SMD的顯著性檢驗。用漏斗圖檢測發(fā)表偏倚。總有效率漏斗圖用對數標準差(OR)映射OR值,定量數據漏斗圖用SMD 標準差對其SMD作圖。如果漏斗圖不對稱,則可能存在發(fā)表偏差,采用Egger′s Test 檢驗發(fā)表偏倚。如果P≤0.05,則存在發(fā)表偏倚;如果P>0.05,則不存在發(fā)表偏倚。
2.1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共檢索到562 篇相關文獻。經初步篩選,獲得69篇文獻。最終納入11篇文獻,共932例患者。見表1—2及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
2.2 總有效率11 篇文獻的異質性為I2=0.0%,P=1.000,說明數據具有同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大小為(OR=1.24,95%CI[1.02,1.50]),合并效應大小檢驗Z=2.20,P=0.028。說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HT 在提高總有效率方面較西藥具有明顯優(yōu)勢。見圖2。
2.3 TGAb 改善情況11 篇文獻對治療前后TGAb濃度進行比較研究,異質性檢驗P<0.05,表明數據具有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大?。⊿MD=-2.18,95%CI[-3.03,-1.34]),合并效應大小檢驗Z=5.06,P=0.000<0.01,說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能有效降低TGAb濃度。見圖3。
圖3 中西醫(yī)結合組與西藥組改善TGAb的比較森林圖
2.4 TPOAb 改善情況11篇文獻比較了中西醫(yī)結合組與西藥組治療前后TPOAb濃度的差異,經異質性檢驗P<0.05,數據具有同質性,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大小為(SMD=-2.70,95%CI[-3.56,-1.38]),合并效應大小檢驗Z=6.09,P=0.000,小于0.01,表明中西醫(yī)結合能有效降低TPOAb 濃度。見圖4。
圖4 中西醫(yī)結合組與西藥組改善TpoAb的比較森林圖
2.5 發(fā)表偏倚以效應大小OR 為橫坐標,OR 對數標準差為縱坐標,繪制總有效率漏斗圖。結果總體上呈雙側對稱,Egger′s TestP=0.304,大于0.05,表明11篇文獻無發(fā)表偏倚(圖5A)。以效應尺寸SMD 為橫坐標,SMD 測井標準差為縱坐標,繪制TGAb 濃度(圖5B)和TPOAb 濃度(圖5C)漏斗圖。其對稱性尚可,但部分數據仍偏離95%的置信區(qū)間。Egger′s檢驗P<0.05,說明存在部分發(fā)表偏倚。
圖5 發(fā)表偏移的漏斗圖
2.6 敏感性分析逐項剔除單個研究后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總有效率、TGAb濃度和TPOAb濃度均無明顯變化,表明納入文獻穩(wěn)定。見圖6。
圖6 敏感性分析結果
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AIT)是臨床常見的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現為甲狀腺彌漫性腫大,甲狀腺淋巴細胞浸潤,血清甲狀腺特異性自身抗體(TPOAb 和TGAb)升高。AIT 包括HT、萎縮性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正常的甲狀腺炎、無痛性甲狀腺炎和5 種類型的橋本甲亢,其中以HT居多。在中國,AIT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患者大多為30~50 歲的女性,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因素、免疫紊亂、細胞凋亡和碘攝入有關。目前,西醫(yī)治療包括替代療法、硒免疫療法、手術治療等[10-12]。與其他治療方法相比,手術治療在臨床有較大優(yōu)勢,但也有局限性。須謹慎選擇手術,否則會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13]。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常用于HT的治療,能使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但甲狀腺抗體效價仍較高[14]。近年來,中醫(yī)藥被用于降低相關甲狀腺抗體,緩解HT 臨床癥狀,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中藥配合甲狀腺激素治療HT 得到較好效果,但中西醫(yī)結合治療HT 尚缺乏循證醫(yī)學證據支持。本研究采用Meta 分析方法,對有關中西醫(yī)結合治療HT 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文獻進行系統(tǒng)評價。
本研究為更好地控制文獻質量,11 篇文獻均來自核心期刊[15-25]。Meta 分析顯示,中西醫(yī)結合組在總有效率、降低血清TGAb、TPOAb 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從統(tǒng)計學異質性看,總有效率I2=0.0%,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而TGAb、TPOAb的P值均小于0.05,顯示一定程度的統(tǒng)計學異質性。從發(fā)表偏倚的漏斗圖和Egger’s 檢驗結果看,總有效率漏斗圖基本對稱,P>0.05,無發(fā)表偏 倚;但TGAb 和TPOAb 的Egger’s Test 結果顯示,P<0.05,漏斗圖基本對稱,但1~2 個值偏離95%置信區(qū)間較遠,故可認為存在部分發(fā)表偏差。因此,從以上結果可以認為,與單純西藥組相比,中西醫(yī)結合治療HT 能明顯提高療效,尤其是在降低TGAb和TPOAb效價方面存在優(yōu)勢。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些研究大多是開放式的,難于避免選擇性偏差;所有研究都未提到盲法;文獻的方法論質量較低。在研究過程中,缺乏多中心大樣本研究,基于小樣本量較多的分析造成了結果偏差。大多數最終指標各不相同,臨床療效無統(tǒng)一判斷標準。此外,本研究僅選取TGAb 和TPOAb 兩項指標,未收集T3、T4、TSH 等相關激素進行評價,因此,臨床醫(yī)生使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HT仍需謹慎。
本研究表明為了更客觀地證明中藥的療效,有必要進行更嚴密的多中心大樣本量雙盲隨機對照試驗。另外,本研究未對兩組不良反應及治療前后相關激素變化進行比較,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