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本上收錄過寒號鳥的故事,這是根據(jù)元末明初文學家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中的片段改寫的。講的是一只懶得做窩的寒號鳥,浪費了很多做窩的寶貴時間,最終自食惡果。每個寒風難耐的夜晚,寒號鳥在崖縫里一邊哆嗦,一邊悔恨自己沒有及時做窩,并賭咒發(fā)誓明天白天一定要開始做窩。但當太陽出來以后,悠哉曬著太陽的它,又給自己找了無數(shù)個不用做窩的理由。這只鳥,真的像極了總是拖延到最后一刻再拼命趕工的你我。
為什么我們總是習慣拖延?英國作家于爾根·沃爾夫(Jurgen Wolff)提到了一個十分有趣的觀點:我們的拖延癥,也許可以用慣性來解釋。人類也有慣性,當你處于躺平狀態(tài)的時候,你將會習慣性地保持躺平;而一旦你行動起來,你也會繼續(xù)不斷地在眼下關注的事情上花費時間和精力。我們?yōu)槭裁磿涎??就是因為比起真正必須要做的事情(例如寫寒假作業(yè)),其他那些并不是必須要做的事情顯得更加誘人(例如睡大覺、看漫畫、玩游戲、參加聚會等等),于是我們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并且在“力”的作用下保持著這種選擇,直到時間耗盡。為什么那些并不重要的事情更加誘人呢?因為那些事情往往能夠提供即時滿足(instant gratification),也就是你只要開始做就會享受到快樂。而那些總是被我們拖延的事情(例如寫作業(yè)和體育鍛煉),雖然重要,卻只能提供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也就是你完成它的過程可能并不愉悅(甚至可能是痛苦的),但它能帶給你長期收益。
選擇即時滿足總是更容易的。所以沃爾夫說:“短期選擇常常給我們帶來強烈的感覺和情緒,而長期選擇因為并不在眼前,只是和我們的智慧相關?!?/p>
情感和智慧,感性和理性,沖動和審慎,雖然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教育應該選擇后者,但往往在我們做出選擇之前,情感已經(jīng)替我們選好了……總是選擇即時滿足而忽視延遲滿足,似乎是一個“普通人都會犯的錯誤”。
不過,既然已經(jīng)知道它是錯誤的,就應該想辦法改變它。對抗拖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培養(yǎng)和加強你的專注力。事實上,我們并不缺專注力,寒假期間看漫畫、玩游戲時,我們也是很專注的——只是選錯了專注的方向。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更喜歡即時滿足的心理,來改變延遲滿足事件的完成過程,從而讓我們既享受了快樂,又獲得了更大的收益。那具體該怎么做呢?
李世佳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著有《壓力心理學:從大腦、個人成長到心理健康》
首先,你可以讓那個延遲的滿足變得更加具體和形象。以寒假作業(yè)為例,想象你在完成寒假作業(yè)后會受到父母的表揚、伙伴的羨慕,也擁有了大量無憂無慮供自己支配的時間——你想象得越生動,完成這件事后能夠收獲的快樂就越多。
其次,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一個具體的目標,那就是完成寒假作業(yè)。但是橫亙在你和這個目標之間,還有枯燥和漫長的完成過程。你該怎么做?就像打通一個個小關卡最終戰(zhàn)勝大魔王的游戲一樣,你也需要把一個大的目標拆分成一些小目標,逐一戰(zhàn)勝它。寫作業(yè),就像是玩闖關游戲,你可以不斷地獲得成功的滿足感,然后不斷地向終點沖刺。
最后,不要擔心卡殼,更不要因為卡殼就停滯不前。解決困難的方法有很多種,而解決這個“攔路虎”的過程,就和在游戲里戰(zhàn)勝一個武功高強的“惡霸”一樣充滿了思考的樂趣——迎接挑戰(zhàn),面對挑戰(zhàn),克服挑戰(zhàn),這個過程難道不快樂嗎?就算真的卡殼了,你也可以暫時放下它,先做下一道題。即使是50%完成度的通關,也比停滯不前讓你有更大的成就感,更何況,不斷地完成更多的題目,你會收獲更大的成長,等全部完成之后再回頭看前面的“攔路虎”,它們很可能已變成了“小貓咪”。
當然,培養(yǎng)專注力的方法有很多,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式,但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不要逃避。如果你不馬上開始,很可能就越來越難以開始。擺脫拖延癥并不難,只要你記?。嘿x予完成任務一個充滿誘惑的具體形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讓過程充滿快樂;制定一些小目標,任務越小,越容易完成。
不要給自己找任何借口,先行動起來,行動永遠是拖延最大的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