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是個石癡,他整日醉心于品賞奇石,愛石愛到癲癡。一次,他見一立石十分奇特,曰:“此足以當(dāng)吾拜!”并尊稱其為“石丈”。又一次,他見一奇丑怪石,跪拜于地稱:“我欲見石兄二十年矣!”自此,“米芾拜石”盛傳于世。
明末清初昆山人顧天敘,也可算是個“石癡”,那么他是如何癡石的呢?
顧天敘(1565-1645),字禮初,號筍洲,晚號潦草生、歇狂居士。明萬歷十六年舉人,因賜封尚書,人稱“封翁”。他是南北朝著名文字訓(xùn)詁學(xué)家、史學(xué)家顧野王三十三世孫,是明弘治十八年狀元、內(nèi)閣首輔顧鼎臣的從玄孫。
江南顧氏世居光福,龜山原為顧氏家山,至顧野王時舍宅為寺,即今光福寺。潭東聚塢山,早在東漢末年就有顧氏家園。顧鼎臣是顧野王二十九世孫,他在潭山頂建造了七十二峰閣,死后葬于潭東賜塋。顧天敘父親顧允元之墓,在玄墓山陸家塢??梢姡飧J穷櫶鞌⒌淖鎵L地。
光福山清水秀,自然風(fēng)光得天獨(dú)厚。顧天敘在《晚香林記》中說,他弱冠之年去潭山祭掃先祖顧鼎臣墓,登上七十二峰閣,就被當(dāng)時的湖光山色所迷,心中暗自發(fā)愿,將來定得終老其間。二十年后,他果斷辭官歸隱光福,筑室鄧尉山下,一晃就過了十幾年。其間也曾移居光福阛阓間,但都不是太滿意,總覺得有所不安,經(jīng)常徘徊于山陬水澨,想尋覓一個更理想的終老之處。
有一次,顧天敘和朋友在藩墻外瓦礫中,發(fā)現(xiàn)一奇石“如舟一葉,翳以蒼苔,淺深莫測?!彼笥验_玩笑說:“石若可穴,便足埋我?!迸笥颜f:“此石久郁湖山深處,意有待以顯乎?”于是他便帶人清理開挖,看到巨石漸漸袒露,覺得未必有啥奇特,挖挖就放棄了。后來適逢改朝換代,他和兒子相慶更生,于是第二次開挖那塊石頭。這次發(fā)現(xiàn)該石“宛轉(zhuǎn)成蹊,介然可步,下忽陡絕,最下又復(fù)平夷,方廣不可量?!彼闹懈`喜,但一時想不出如何是好,又擔(dān)心這擔(dān)心那,于是就暫且修筑垣墻將石保護(hù)了起來。七年后,他正好七十歲,兒子也告侍養(yǎng)歸,他念念不忘那塊石頭,于是開始了第三次開挖。這次挖得徹底了,巨石全體畢露,“高如磯,平如砥,奔騰如浪?!?/p>
歷經(jīng)十余年的三次開挖,顧天敘看到如此奇石,他不淡定了。他說:“古人抱奇癖,見卷石而拜,或尊之為丈?!憋@然,他說的就是米芾。他又說:“今之好事家,不遠(yuǎn)千百里,陸輦水運(yùn)致諸園圃,殫人工以奪天巧。豈知人不勝天,假不勝真。而石之有當(dāng)于余者,政喜其天真自然,純以拙勝也?!彼踔劣X得“游人乍履其崖,彷佛千人坐,輒相詫為從虎丘飛來。”說來說去,他就是被那石迷住了,無法自拔。他覺得,他必須為石做點(diǎn)什么,“石乃不虛生矣!”
于是,顧天敘大干特干,開始修建以“石浪”為中心的園林。首先在奇石上建了一個亭子,名石浪亭,接著是畫不如軒、賜宧堂、蟬葉齋、清音閣、景范臺、雁影廊等建筑。在廣不盈畝的地方,樓臺亭榭廊廡庖湢之類,卻是容納有余,整個工程從仲春直至孟秋才竣工。這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私家園林——晚香林。
晚香林,取北宋名臣韓琦“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jié)香”詩意而名。顧天敘屏跡山居三十年,搜奇選勝,終于在他七十歲時,一睹石浪全貌,并為此筑就晚香林,是石所幸,也是他所幸。惜今無存。
顧天敘不僅為“石浪”建了整座園林,他還在米堆山開辟了石洞。該洞原名老虎洞,因傳里面藏虎,鄉(xiāng)人投石而堵塞。他說:“跡尚存,昔可湮,今不可辟乎?”于是,七十三歲的他又帶人動起工來,從最下面的洞口開始往上往里辟。經(jīng)他重辟的石洞總共有五個,因石色紫碧而窈窕之態(tài)如云,故名五云洞。今洞尚存一二。
人生七十古來稀。顧天敘七十造園,七十三辟洞,在我看來,他真是個石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