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棉棉 李竟成
潘際鑾曾一度被稱為“90后”網(wǎng)紅院士,源于那張流傳甚廣的照片。夕陽下,潘先生樂呵呵地蹬著輛半舊的自行車,滿頭銀發(fā)、穿一件紅馬甲的夫人李世豫坐在后座上,歪著頭,展開一只手臂。畫面定格在清華園的林蔭道上,空氣仿佛都變得溫暖而甜軟。
有人說,那個年代的人很穩(wěn)。愛上一個人,就是一輩子,做一份工作,就堅持幾十年。潘際鑾的畢生才華,就是這樣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他所熱愛的焊接事業(yè)。
清華機械工程系焊接館,“潘際鑾”三個字高掛在門廳的墻壁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頂頭的位置。1955年,28歲的潘際鑾在這里籌建新中國第一個焊接專業(yè),從零開始的事業(yè)讓很多人不解。有人甚至笑話李世豫:“你男朋友是焊洋鐵壺還是修自行車的?”
20世紀60年代初,完成我國自主生產(chǎn)的第一套核反應堆焊接工程;70年代末,研制成功獨具特色的電弧傳感器及自動跟蹤系統(tǒng);80年代,為我國自行建設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擔任焊接顧問;進入新世紀,攻克高鐵軌道焊接接口難題,造就中國時速……潘際鑾用一個個這樣的節(jié)點,焊接起了一份輝煌的個人履歷,“一根鋼軌,鋼廠只能生產(chǎn)100米長,兩萬兩千公里的高鐵全部都是一點點焊起來的,焊了八十幾萬個頭,一個接一個,這個技術是我們自己的。連歐洲也做不出來,日本也做不出來,美國是想學我們的技術。”
潘際鑾用一生的時間,讓自己的國家在焊接領域站在了世界前沿,“國家”二字在他心里絕非一個空洞的概念。1944年,從江西老家逃難到昆明的潘際鑾以云南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西南聯(lián)大。他認為讀書的目的,就是為國家做貢獻:“說實話真不是為文憑,我們就是勤奮學習,就是要把日本人打回去!”
“西南聯(lián)大”成了潘際鑾一生都放不下的“情結”,65歲出任南昌大學校長,之后10年,他一直試圖在南昌大學推行西南聯(lián)大的辦校理念,堅決實行“學分制”“淘汰制”和“滾動競爭制”。人們看到了一向隨和的潘際鑾罕見的“倔強”,南昌大學則在他任校長的第五年,進入211學校的行列,“我想學西南聯(lián)大的學分制,就是不及格再修,但是中國不允許五年畢業(yè),開除也不行,當年,如果你開除了學生,他可能自殺。后來我就去請示當時的省委書記,他說你要開除哪個學生,我就給他安排工作。他一說我就放心了,然后我去了第一年就開除了四十幾個人。”
75歲卸任南昌大學校長,潘際鑾又回到清華大學。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很多重大工程,都需要他把關首肯,才能上馬施工,深夜里站在鐵軌邊上,測定鋼軌的焊接工藝。在北大教了一輩子書的夫人李世豫,永遠是他最堅強的后盾。
潘際鑾年輕的時候老是下工廠,經(jīng)常出差,李世豫生孩子他都不知道。潘際鑾表示:“生第一個孩子我沒看見她也不知道,生第二個時候也不知道,第三個我才知道,年輕人有的是一股傻勁,一心在那干活,家里的事一概都沒管?!?/p>
李世豫則表示,我沒有要求過他。
雖然丈夫聽起來曾是那么“不通情理”,但采訪中,86歲的李世豫眼睛卻始終沒從他身上移開過。丈夫蹙眉、她神色凝重;丈夫說到得意處眉飛色舞,她在一旁笑得像個孩子。90歲的潘際鑾每天還要在實驗室工作10個小時,抽空騎車帶她去買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