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娣 吳作奎
內容摘要: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引路牌,以《回憶我的母親》為例,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必須巧妙融合“教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學生”三個導向,以這三個導向為教學目標設計的基石,規(guī)避教學目標“假大空”現(xiàn)象,促進課堂教學具有方向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回憶我的母親》 教學目標 教材 學生
“教教材”教學觀在“用教材教”教學觀出現(xiàn)后黯然失色。這兩者之間的對立關系并不在于否定教材的權威性,而在于突出教學中人本的回歸。朱煜在《“用教材教”:內涵與實施》中說道:“‘用教材教’,是教師依據(jù)課程標準,根據(jù)自身的實踐與研究,自主地領會、探討課程與教學,把教材作為一種重要的‘中介’加以利用的教學行為?!盵1]隨著社會發(fā)展,教材已經(jīng)不等同于教科書,教材的涵蓋范圍不斷擴大,教師選擇教學目標和內容時,不僅要以教材為導向,還需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學生實際情況為導向。圍繞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探析“三導向”引領下教學目標的設計。
一.教學目標的設計
《回憶我的母親》是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是朱德在母親逝世后寫的一篇回憶母親的感情真摯、文筆樸素的散文。在教材、語文課程標準、學生情況基礎上,筆者將本文的教學目標設計為:一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劃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句,把握文章倒敘順敘相結合的結構。二是概括典型事例,分析朱母優(yōu)秀品質及其對“我”的影響。三是找出文章中夾敘夾議的句子,分析作者敘議結合、樸素而富含情感的語言特點。四是在默讀、朗讀的基礎上,感受朱德對母親和廣大勞動人民真摯深沉的愛意、敬意。金丹華指出:“教學目標的陳述需要遵循科學性原則,教學目標闡述用詞不應大而空?!肺丁畬W習’‘把握’‘鑒賞’‘提高’之類的動詞籠統(tǒng)模糊,不具備可觀察性、可檢測性和可操作性?!盵2]所以筆者陳述教學目標時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諸如“找出”“概括”“分析”“劃出”等表述清晰、可把握的行為動詞。
二.教學目標設計依據(jù)
教學目標的設計不是教師主觀臆斷的產(chǎn)物,它是三導向引領下的結果,具體如下:
(一)以教材為導向
1.依據(jù)編者意圖
課標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盵3]22在閱讀教學中揣摩編者意圖是確立教學目標必經(jīng)路。教科書中的各個部分都是編者對文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示意。在語文教材中,大到文章在整套教材中的安放位置,小到文章前后的預習提示、課后習題、資料卡片等,都是教科書編者意圖的潛在體現(xiàn)。如《回憶我的母親》一文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編者將該篇文章放在八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的第二課,此前,學生在七年級已學過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等回憶性散文,學生對這一文體相對熟悉,對運用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作手法也并不陌生。但語文素養(yǎng)無法一蹴而就,需通過反復地錘煉習得。這也是編者在不同年段安排文體、手法相近的文章的意圖所在,使學生的知識體系螺旋上升?!痘貞浳业哪赣H》緊接著是《列夫托爾斯泰》《美麗的顏色》兩篇自讀課文。教讀課文對學生的閱讀方法的學習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回憶我的母親》教學目標的設計中注重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如以讀促悟,通過默讀、朗讀等方式感受文本語言、作者情感。
此外,編者在單元導語、課前提示、課后習題的設計中也有助于教師確定教學目標:單元導語中指出本單元課文展現(xiàn)了人物的品格與精神,要求學生了解回憶性散文內容真實、事件典型、注重細節(jié)描寫等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品味語言;而文本前編者對感受朱德母親形象和作者質樸而飽含深情的語言提出了學習提示;課后習題則設計了結合事例探討母親品格、體會作者夾敘夾議的寫作手法、體會文章平實而富含情感的語言等習題。編者意圖包含了眾多教學信息,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與編者意圖吻合。
2.依據(jù)文本體式
《回憶我的母親》是一篇散文,散文是區(qū)別于小說、戲劇、詩歌,表達作者內心真情實感的一種文學樣式,也是中學部編版教材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文體?!吧⑽膶W習目標,一是學習語言文字, 二是感受作者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三是學習閱讀散文的方法?!盵4]散文作品里匯集了作者個性化的寫作手法、語言風格、情感體驗、行文思路等。所以筆者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文從語言、創(chuàng)作手法、情感等方面出發(fā),設定上述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閱讀散文時抓住時間線索,梳理文章結構,透過典型事件分析母親形象。再者,該文本還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是朱德通過回顧母親的一生事跡,贊頌母親的美好品質,進而謳歌廣大勞動人民勤勞勇敢的精神品質,所以筆者融合本篇回憶性散文倒敘順敘相結合、夾敘夾議的特點來設計教學目標。
3.依據(jù)文本內容
《回憶我的母親》是朱德在母親逝世后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該文作者運用總分總的文章結構,以倒敘順敘相結合的手法,按時間順序描寫母親生下“我”幼年、成年、參加革命直到母親去世的一系列對作者影響深遠的典型事件。作者通過對母親一生的回顧,表達了對母親深沉的愛意、感恩之心以及自己沒能在母親生前盡心陪伴的愧疚之情。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將歌頌母親的品質上升到歌頌廣大勞動人民,將報答母親升華至盡忠于中國共產(chǎn)黨、人民、民族的高度,是作者對革命盡心盡力的體現(xiàn),是作者熱愛人們、熱愛國家的赤誠之心的顯現(xiàn)。一切語文教學活動的展開都應立足于教材文本之上。[5]文本中作者的行文結構、語言、寫作手法、對母親、對人們、對國家的濃烈情感都是學生們學習這篇課文的重要內容,是教學目標所要需達成的方面。
(二)以課標為導向
1.依據(jù)語文課程性質
教學目標設計需符合語文課程性質,課標中將語文課程性質定義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盵3]2語文是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即語言是語文的落腳點,語言的運用則是語文課程的根本點。品味作品中個性化的語言,是必要的語文教學目標之一?!痘貞浳业哪赣H》中朱德所用的語言平實、自然,如訴家常般娓娓道來,文中的每個字詞都浸染了他對母親的敬愛之情,對國家、人民的盡忠之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chǎn)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蘊含豐富的人文性。此外,教學目標的確立也要關注語文課程的工具性、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語文作為具有工具性的學科,學習語文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關鍵。盡管語言是語文課程的出發(fā)點,但語文課程也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目的。對學生認知、思維、感悟等維度的訓練同樣不可忽視,即教學目標的需多維度,體現(xiàn)對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诖恕痘貞浳业哪赣H》的教學目標的設定中以學生讀思結合、概括分析等為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教學目標既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特點出發(fā),品味作者個性化語言、了解作者塑造母親形象的方法、寫作手法;又結合其人文性特點,即感悟朱母的美好品質和朱德對母親、對人民的敬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依據(jù)課標總目標和第四學段目標
教學目標設計遵從語文課程目標,《課標》在課程目標模塊除了在總目標中對學生學習語文提出總的要求外,還根據(jù)每個學段的學生特點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學習要求。這些課程目標在教師確立課程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導向作用。筆者同樣以此作為設定《回憶我的母親》課程目標的依據(jù)之一。
無論是總目標還是第四學段的目標,都注重通過讀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能力?!盵3]7和“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盵3]15作品中的語言文字凝聚了作者的情感體驗,讀是學生對作者情感最直接的感悟,學生在讀之前對語調、情感、情景等多方面的思考,也是促進思維品質提升的另一種方式。所以在《回憶我的母親》筆者設計“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劃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句,把握文章倒敘順敘相結合的結構?!弊鳛榻虒W目標之一,讓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體會作者感情,梳理文章結構。
其次,在第四學段的課程目標中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出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币约啊霸陂喿x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盵3]15由此設立《回憶我的母親》的第二、三個教學目標,即“概括典型事例,分析朱母優(yōu)秀品質及其對“我”的影響?!焙汀罢页鑫恼轮袏A敘夾議的句子,分析作者敘議結合、樸素而富含情感的語言特點?!痹撃繕似蚣记尚?,學生需理清作者文章主要內容、分析語言特點以及了解作者用典型事例塑造母親形象的手法,以此來提高語文技能。
最后,課程總目標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盵3]6以及第四學段目標:“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盵3]15語文課程還需充分發(fā)揮立德樹人的作用,培養(yǎng)具有正確三觀的人?!霸谡Z文教學中要充分運用課文、情境、師德品格等素材, 把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盵6]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利用文本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分析朱母的優(yōu)秀品質及對“我”的影響”“感悟朱德對母親和廣大勞動人民真摯深沉的愛意、敬意?!睂W生在情感解讀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熏陶感染。
(三)以學生為導向
“教學”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和學生為主體的“學”兩部分構成的活動,在教學設計中除了規(guī)劃教師一系列“教”的內容,也要充分考慮知識接收者的學習情況?!皞浣滩摹浣谭?、備學生”一直以來都是教師們備課的三大支柱。學情分析是為了確定學生的實際水平,使學生以 “最近發(fā)展區(qū)”為過渡,將現(xiàn)有能力轉化成潛在能力。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備學生”成為一個“口號式”內容,“教師們把‘學情分析’當做一個概念、一種認識,知道了解就可以了。學情在教師的意識里不屬于教學范疇,是可有可無的孤立存在?!盵7]相對于“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成為教師備課較易被弱化的因素,忽視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選定只有基于學情分析之上,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筆者將學生情況作為確立教學目標的“三導向”之一。
1.依據(jù)學生知識基礎
《回憶我的母親》是典型的親情題材文本,可以說學生自學習語文之始,就開始接觸該類文本,每個學段甚至每冊教材都會涉及到相關內容。其次,學生在七年級學習過《老王》、《臺階》、《阿長與<山海經(jīng)>》等和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藤野先生》,對運用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特征塑造人物的方法較熟悉,且這類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篇目都是以人物的典型事例作為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如《藤野先生》中,作者通過藤野先生批改講義、糾正解剖圖等事例來體現(xiàn)他細致嚴謹?shù)男愿?,而《回憶我的母親》作者同樣是以母親天不亮就起床干活、支持“我”參加革命等事例突出母親勤勞能干、深明大義的性格特征?;谇懊娴膶W習基礎,學生學習作者運用典型事例塑造母親形象的手法是較容易的,而且《回憶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所運用的語言較平實自然,貼近學生的語用習慣,學生對于課文的內容理解難度較小。雖然作為初二的學生,通過前面的課文學習和相關的寫作訓練,對于議論、敘述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找出并分析文章中作者夾敘夾議的寫作手法還是存在一定難度。因此,筆者在本文設置“概括典型事例,分析母親品質、分析夾敘夾議和樸實、富有情感的語言特點。”的目標來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文章語言。
2.依據(jù)學生的情感因素
《回憶我的母親》寫的就是我們生活中千千萬萬平凡而偉大的母親,朱德敘述的是母親在生活中各類小事中表現(xiàn)出的性格特征,所以朱母是比較切合學生心目中母親形象的。對于朱德在文章中表現(xiàn)出對母親的愛意,學生結合自身感受也能容易理解。并且,學生在學習本文之前,在七年級學習過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這兩篇文章之間存在相似元素,如同樣是回憶性散文、同樣是以事例表現(xiàn)母親形象、同樣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敬愛、愧疚之感。通過前面文章的學習,學生在《回憶我的母親》的學習過程中,也較能把握作者對母親的情感。但是,朱德母親的生活年代與學生生活年代相距較遠,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程度可能比較淺顯。作者奮戰(zhàn)于民族抗戰(zhàn)事業(yè),七年之中都未能與母親見面,僅靠幾張照片、信件聯(lián)絡,這其中,作者的掛念、愧疚之感遠遠超乎文字上的表達,且作者在文章末尾的感情升華也是該篇文章的精彩之處,作者將對母親的愛上升到對民族、對人民的愛。將報答母親的恩情上升到盡忠于黨和人民。學生需要透過文字挖掘作者在文本中表現(xiàn)出的更深層次的情感。
教學既有一定的方向指示,也融合了教師自身的教學風格,基于對課文的理解,同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教學側重點,在教學活動設計上也各顯神通。但是,教學目標在設計時必須遵從“教材、課標、學生”三個導向,這三者缺一不可,并且相輔相成。僅依據(jù)教材,忽視課標和學生,會使教學目標和內容缺乏實際操作性;僅依據(jù)課標,忽視教材和學生,容易陷入大而泛之的空洞課堂局面;而只考慮學生,忽視課標和教材又會使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方向模糊化。所以在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時需緊密結合“教材、課標、學生”這三導向。
參考文獻
[1]朱煜.“用教材教”:內涵與實施[J].教育科學研究,2008(01):34-37.
[2]金丹華.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制定[J].浙江教育科學,2011(02):30-3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2,2,7,15,6.
[4]周曾芹.關于散文教學內容的思考[J].文學教育(上),2019(07):62-63.
[5]馮海英.中學語文教學內容確定的依據(jù)[J].教學與管理,2019(13):44-47.
[6]蔣斌,黃峙珈,張春,王光全,余萬明. 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研究[C].十三五規(guī)劃科研成果匯編(第三卷):十三五規(guī)劃科研管理辦公室,2018:100-105.
[7]王翔.閱讀教學設計的學情視角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17.
課題項目:黃岡師范學院2021年研究生工作站項目的研究成果,立項課題為“新媒體環(huán)境下語文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探究”,課題立項號:5032021007。
(作者單位:黃岡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