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曉峰
文物是文化的載體,在歷史長河的積淀下,文物蘊含的文化厚重感更為濃郁,其彰顯出的文化自信無時無刻不在促進著社會的進步。而受到文物自身材料老化、降雨侵蝕、地基不均勻沉降等多重作用,文物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損傷,此時需開展文物保護工作,以合理的方法修繕文物。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遵循“保護為主,強化管理”的基本原則。為了加深對保護修繕工作的認識,下文結合實例做具體的分析。
某項目占地面積約3700m2,建筑面積約15000m2,市府大樓為仿古坡屋頂建筑。建設內容主要為:考慮屋面、檐部、墻面、樓面、門窗、基座、地面的實際情況,安排修繕;對建筑周邊環(huán)境做全方位的調查,采取整治措施,例如圍繞府前廣場、內庭加以整治。
保護修繕工作以盡可能維持文物原有狀態(tài)為基本前提,減小對建筑物原狀的影響,采取精細化的修繕措施。多途徑收集有關于建筑的信息,例如歷史照片、文件信息,對建筑的基本狀況形成了解;積極與周邊的居民溝通,加深對建筑原始面貌的認識;深入現(xiàn)場,對留存痕跡做嚴格的考證;重點識別蘊含重要歷史信息的建筑構件,以確保其正常使用為前提,采取相適應的維修技術,充分保證建筑構件的安全,盡可能避免結構受損、變形等問題。
充分保留文化是文物保護修繕價值層面的重要體現(xiàn)。文物作為文化的載體,其蘊含著特定的思想和理念,甚至是某些古人智慧的結晶。而在文化大國的建設中,需要有效保留文物,以文物承載的文化內涵為支撐,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結合現(xiàn)代文化,共同推進文化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而在傳統(tǒng)文化的保留、弘揚等相關工作中,文物的保護修繕屬于必由之路,從這一角度來看,文物保護修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做好文物保護修繕工作后,還可充分發(fā)揚社會價值。社會的發(fā)展不僅要注重創(chuàng)新,還要充分保留既有的文化內涵,在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在現(xiàn)代文明的土壤中“生根發(fā)芽”。文物彰顯出的思想理念可以給社會建設提供重要的引導,作為一種優(yōu)質的資源,需要妥善開發(fā)。在此基礎上,可以將文物與旅游緊密關聯(lián),依托于旅游的途徑,建立文化品牌,擴寬文化的受眾面,更為有效地弘揚文化。不僅如此,文物與旅游相結合的模式還可促進旅游創(chuàng)收,有顯著的經(jīng)濟效益。
文物的保護修繕必須遵循特定的原則,例如: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四保存”原則。此外,還需緊密結合實際情況,做靈活的調整,保證文物保護修繕的效果。
文物墻體糾偏工作的細分工序較多,此處考慮較為關鍵的幾個部分,即:現(xiàn)場勘測、初步方案的制定、方案的審查論證、腳手架的搭設、待糾偏墻體與兩側連接墻體的分離、墻腳偏移處的開槽、墻體糾偏、開槽位置的密封、糾偏結束。
全面的準備是墻體糾偏前的重要工作,在此方面的要點有:勘測待糾偏墻體及周邊情況,例如墻體是否有裂縫、是否有糾偏痕跡,分析是否存在隱藏文物;根據(jù)掌握的勘測結構,識別其中的重點文物構件,以便在后續(xù)的保護修繕中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
以現(xiàn)場勘測結果為準,結合行業(yè)規(guī)范以及工程要求,制定初步方案。各建筑的結構形式、建設年代、施工工藝、現(xiàn)場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均有所差異,因此不可同日而語,即需要做針對性的考慮,制定適宜的墻體糾偏方案。方案的內容應具有全面性,體現(xiàn)在糾偏目標、基本原則、作業(yè)方法、糾偏事項等方面,為保護修繕工作的正式開展提供重要的引導。
保護修繕方案初步成型后,邀請權威的文物保護專家參與論證,判斷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若有不足,則及時指出并予以改進,直至得到可行性較高的糾偏方案為止。
在預糾偏墻體兩側搭設腳手架,作為施工的輔助裝置。在對墻體做糾偏處理前,需要分離設置在糾偏處與其它墻體的連接部位,也正是由于此項操作,導致預糾偏墻體呈相對獨立的狀態(tài),而墻體已經(jīng)有偏移的跡象,穩(wěn)定性難以得到保證,因此在墻體的偏移側設置防傾覆腳手架,用于維持墻體的穩(wěn)定性,以免墻體發(fā)生傾覆。防傾覆腳手架的穩(wěn)定性較好,可獨立支撐墻體偏移產(chǎn)生的壓力,且受力條件合理,不會將力傳遞至文物建筑的其它墻體,由此避免了文物出現(xiàn)新破壞的情況。防傾覆腳手架設置成型后,在其另一側搭設施工腳手架,以便后續(xù)操作的順利進行。
在確定需要糾偏的墻體后,對其與周邊墻體的連接部位做分離處理,形成寬度約為0.5~1.0cm的分離縫隙,用鐵線詳細清理縫隙內的砂粒以及各類雜物,直至縫內保持潔凈為止,否則會影響墻體糾偏的精度。
圖1 糾偏方法與流程
在墻體墻腳的偏移位置以上,對墻體兩側磚縫內的灰沙做適度的清理,深度控制在5cm左右,此時嚴格控制好待糾偏側的槽寬,需要超過偏移側的槽寬,寬度的設定無特定的要求,主要根據(jù)墻體偏移量而定。合理設定槽寬至關重要,若該值缺乏合理性,則會影響糾偏后墻體的狀態(tài),例如回彈量明顯偏大,雖然短期無異常狀況,但隨著時間的延長,墻體可能面臨失穩(wěn)的問題。
墻體糾偏的各項準備工作落實到位后,正式進入糾偏環(huán)節(jié)。為了保證糾偏效果,施工人員必須嚴格依據(jù)規(guī)范操作,同時由專業(yè)的管理人員在現(xiàn)場加強管控,及時指出不足之處,予以有效的處理。
經(jīng)過開槽施工后,該部分需得到有效的密封處理,以便恢復完整。密封部位必須具有足夠的密實度,為達到此要求,可以填塞適量的密封料,做適當?shù)膲簩嵦幚恚员WC填塞部分足夠密實與完整。但需注意的是,密封時不完全將開槽部位填滿,即預留0.5~1.0cm的位置,經(jīng)一段時間后,密封材料凝結,再根據(jù)工程要求精細化處理收口部位。
開槽部位的密封材料逐步凝固,待其達到特定的強度要求后,對墻體做全方位的檢查,若墻體有足夠的穩(wěn)定性,則按要求填塞分離的連接部位,待該材料的強度達到要求后,即可富有秩序性地卸載拉結的鋼絲繩。若墻體保持穩(wěn)定,開始開展糾偏后的收尾工作,例如拆除預先設置的防傾覆腳手架、施工腳手架,由專業(yè)人員檢查墻體的糾偏效果,若有不足之處則及時處理,最終確保墻體的糾偏效果可以滿足要求。
綜上所述,在前期全面勘察及設計、中期規(guī)范化施工、后期科學檢查的工作思路下,順利完成文物建筑墻體的糾偏工作,結果表明糾偏效果良好,能夠滿足要求。事實上,墻體糾偏是文物建筑保護修繕中較為常見的手段,有助于保證文物的完整性與穩(wěn)定性,彰顯文物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作為與文物保護修繕有關的人員,需要予以高度的重視,以合理的方法積極開展保護修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