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敏 陳 鵬 徐勤榮 侯曉夏 馮紅選,*
卒中作為全球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有較高的發(fā)生率、復發(fā)率和致殘率[1],其中大面積腦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MCI)患者的預后最為不佳,其死亡率可高達53%—78%[2],為其家庭生活帶來沉重的經濟、精神負擔。如果可以盡早了解MCI的危險因素及可能的發(fā)病機制,將有助于醫(yī)生確定病人病情,盡早采取相應積極措施改善患者預后。炎癥反應被認為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發(fā)病機制。目前關于AIS炎癥反應機制多集中在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且大多為單一時間點,不能完全反映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復雜過程。有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細胞(Eos)可促進血栓體積的增大和不穩(wěn)定斑塊形成[3,4],與腦血管事件的嚴重性、不良預后有關[5,6]。為此我們初步探索MCI患者急性期Eos變化及其相關危險因素,為其“精準干預”提供依據。
選取2019-08—2020-08在蘇州市立醫(yī)院住院治療的首發(fā)AIS患者174例,依據美國神經重癥監(jiān)護學會制定的《大面積腦梗死治療指南(2015)》中的MCI診斷標準[8],將上述患者分為MCI組(n=49)和非MCI組(n=125),并選取同期體檢非腦梗死人群作為對照組(n=104)。納入標準:24h以內首發(fā)的AIS患者。排除標準:(1)發(fā)病時間大于24h及既往腦血管病病史;(2)入院前1周有感染者;(3)有影響外周血Eos的疾病及藥物,如:哮喘、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征、血液系統(tǒng)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質激素、骨髓抑制劑等;(4)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
收集三組對象的一般資料 [年齡、性別、既往史(高血壓、糖尿病、房顫、冠心病、吸煙史)]、評估患者入院時的病情嚴重程度[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評分進行評估]、血管再通治療方案、住院期間感染情況(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
腦梗死患者入院當天急診血和入院第二天清晨空腹血檢測Eos,以及入院第二天清晨空腹血檢測空腹血糖(FBG)、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LDL-C)。嗜酸性粒細胞下降程度=入院當天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1stEos)-入院第二天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2edEos)。對照組血液樣本采集時間為禁食12h空腹靜脈血。抽取肘前靜脈血5ml 于含枸櫞酸鈉抗凝試管,應用BC-6800 型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檢測Eos;應用KDC-2046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西門子醫(yī)學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生產]檢測LDL-C、FBG、Hcy水平。
三組冠心病比例、心房顫動比例、Eos、Hcy存在組間差異(均P<0.05)。MCI組和非MCI組的Eos低于對照組,冠心病比例、心房顫動比例、Hcy高于對照組,MCI組差異更明顯(均P<0.05)。兩兩比較:與非MCI組相比,MCI組入院當天及第二天的Eos均較低,且第二天更低下降程度更顯著(均P<0.05)。MCI組的冠心病比例、心房顫動比例、入院 NIHSS評分、動脈取栓治療比例、住院感染率均高于非MCI組(均P<0.05)。其它指標的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各組一般資料和實驗室檢查指標比較
將表1中有組間統(tǒng)計學差異的指標進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入院第二天Eos、入院 NIHSS 評分、住院感染是MCI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MCI患者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
本研究顯示MCI組和非MCI組的Eos低于對照組,與非MCI組相比,MCI組入院當天及第二天的Eos均較低,且第二天下降程度更顯著,入院第二天Eos是MCI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Eos參與MCI的發(fā)生與發(fā)展。Alkhalil等[7]研究發(fā)現(xiàn)急性心肌梗死伴Eos減少的患者,其梗死體積大,血管病變嚴重。另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與健康體檢者相比,急性腦梗死患者Eos明顯降低,且隨著降低程度增大,腦梗死體積增大[8]。這些研究有意義的結論有限,因為血樣采集時間點是單一的,炎癥反應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隨著腦梗死發(fā)生發(fā)展,參與炎癥反應的細胞種類及數(shù)量也隨之改變。朱慧等[9]研究表明腦梗死發(fā)病后24小時外周白細胞變化最明顯。Guo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溶栓后 12—18 h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與出血轉化獨立相關。Yang等[6]研究發(fā)現(xiàn)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Eos呈動態(tài)下降趨勢。而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只有入院第二天Eos與MCI獨立相關。 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Eos減少與MCI的相關性機制尚不明確??赡軝C制如下:(1)Eos減少與壓力反應有關[11],梗死面積越大,壓力反應越強,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程度越大。(2)外周血Eos在炎癥介質的作用下遷移至炎癥組織中[12]。Sakai等人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介入治療后血栓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嗜酸性粒細胞較多浸入的血栓體積大,而這些血栓較大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是減少的[13-15]。另一項研究對比了急性心肌梗死與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栓成分,發(fā)現(xiàn)Eos含量在腦梗死患者血栓中更多[16]。(3)Eos以脫顆粒的形式分泌活性物質,其中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ECP)與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和不穩(wěn)定斑塊破裂有關[17,18],且ECP水平的升高是發(fā)生血栓性卒中的一個危險因素[19]。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非MCI組相比MCI組房顫發(fā)生率、入院NIHSS評分高,與既往研究一致[20]。同時本研究結果還顯示MCI組冠心病發(fā)生率、動脈取栓治療比例、住院感染率均高于非MCI組。既往研究表明心力衰竭病史是MCI的危險因素,而冠心病及房顫患者易發(fā)展為心力衰竭,因而MCI組冠心病、房顫發(fā)生率更高。MCI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重且多伴有大血管閉塞,因而其入院NIHSS評分高,動脈取栓治療比例高。有相關研究顯示,梗死體積大小決定卒中后免疫細胞功能狀態(tài),梗死體積越大越容易發(fā)生卒中后免疫抑制從而增加卒中后感染機率[21],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回顧性研究;樣本量較??;應觀察更多時間點來研究炎癥反應與腦梗死的相關性。
綜上所述,MCI患者急性期的Eos較低且下降程度更顯著,第二天Eos、入院NIHSS評分、住院感染率是MCI的獨立危險因素。這些結果可能為進一步了解MCI發(fā)病機制及危險因素提供參考,有助于臨床醫(yī)生確定病情盡早做出臨床決策提高病人預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