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航學
3月23日下午,400千米高空之上,“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飛船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天上”演示了一系列炫酷又好玩的實驗,里面藏著不少科學“干貨”。
為了呼應2022年北京冬奧會,王亞平在空間站上制作了一顆熱“冰球”。只見她拿出裝有透明液體的袋子,袋口連接著吸管。隨著溶液被擠出來,在吸管口漸漸形成了透明液體球,飄在半空中。王亞平用一根小棍輕輕點在液球上,球體瞬間開始“結冰”,幾秒鐘后就變成通體雪白的“冰球”。
王亞平解釋稱,袋子里是乙酸鈉溶液,在溫度較高的水中溶解度非常大,很容易形成過飽和溶液,小棍上只要有一丁點結晶核顆粒,就能打破液體球的穩(wěn)定狀態(tài),析出大量晶體,同時釋放熱量,因此這顆“冰球”摸起來是熱的。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張璐對此解讀,過飽和溶液結晶通常需要外界“擾動”,而太空“冰雪”實驗的玄機就在于小棍上沾有晶體粉末,為過飽和乙酸鈉溶液提供了凝結核,進而析出三水合乙酸鈉晶體。
這個實驗在太空做和在地面做有什么不同呢?
▲ “天宮課堂”地面主課堂。胡藍月 攝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物理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魏紅祥解釋稱,首要區(qū)別是重力環(huán)境的差異,空間站內是微重力環(huán)境,結晶狀況跟地面上差別很大;其次,在地面上進行結晶實驗時,晶體因容器形狀不同,有很大差異,而在微重力環(huán)境中,晶體并不受容器的限制,可以懸浮在半空“自由生長”,這與空間站里的無容器材料實驗柜相呼應。而在材料生長的過程中,容器形狀和表面的結晶度、粗糙度對晶體結構、缺陷、純度等都有很大影響。
據(jù)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空間站配備了無容器的材料柜,目前主要有兩個用途:一是實現(xiàn)材料在無容器狀態(tài)下從熔融到冷卻凝固的過程,供科研人員收集物性參數(shù)進行研究;二是用于特殊材料在軌生長,縮短新材料從實驗室走向流水線、走進大眾視野的時間。
▲ 太空“冰雪”實驗
之后,王亞平拿起兩塊透明的液橋板,葉光富拿著裝有飲用水的袋子,向兩塊液橋板分別擠上一個水球。隨著兩個水球越來越大并黏合在一起,王亞平又將其緩慢拉開,一座奇特的液橋搭建而成,非常生動直觀地展現(xiàn)出液體表面張力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的液橋不易被察覺,比如洗手時兩個指尖偶然形成幾毫米液柱,再拉遠一點,就會受重力作用坍塌。而在空間站里,航天員輕松演示出比地面大數(shù)百倍的液橋。
地面上也能呈現(xiàn)類似的液橋效果,不過,天宮課堂授課專家組成員、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陳征解釋稱,地面上的液橋演示實驗需要引入電介質極化新機制,現(xiàn)象雖然看起來相似,但與空間站內實驗的原理不同。
通過這個實驗,科學家希望大家更多關注和探討流體,對流體多一些理解。要知道,解釋流體的納維爾·斯托克斯方程至今還是世界六大未解數(shù)學難題之一。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康琦介紹,在空間站上做液橋實驗,屬于微重力流體物理學的研究范疇。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布局了十幾個實驗柜,其中兩個實驗柜專門聚焦微重力流體科學??臻g站可以最大限度地擺脫地面重力影響,為流體力學研究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曾帶著液橋熱毛細對流實驗項目升空。
接下來的水油分離實驗,王亞平遇到了“難題”。她拿著一瓶混合溶液,包括透明的水和黃色食用油。王亞平和地面的同學們各自將手中的瓶子進行搖晃后,出現(xiàn)了截然不同的現(xiàn)象:水和油不相溶,在地面上,油比水輕,浮在水面上,而在空間站微重力環(huán)境中,王亞平手里的水和油沒發(fā)生任何變化。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梁文杰解釋稱,在空間站中,水和油“難舍難分”,是由于在微重力環(huán)境下密度分層消失了,也就是浮力消失了。
王亞平向地面的同學們“求助”。一名同學提議:“使用旋轉的方式,借助離心作用,將水和油分開。”王亞平采納了建議,葉光富充當“人工離心機”,將繩子系在瓶口,快速旋轉,不一會兒,瓶子里的水和油就分離了。
王亞平透露,空間站上也有類似原理的離心設備,用來分離和制備一些液體。
事實上,科研人員可以借助微重力環(huán)境特性開展研究,例如利用密度分層消失,在微重力環(huán)境下向熔融合金中注入氣體,可以得到航空航天、能源和環(huán)保領域的重要材料——泡沫金屬。
▲ 液橋演示實驗
▲ 經“人工離心機”葉光富努力,水油分離
▲ “冰墩墩”參加太空實驗
此外,高微重力科學實驗柜能夠提供高微重力環(huán)境,其內部微重力水平是空間站艙內百倍到千倍,更接近真實宇宙空間;外部設計氣浮、磁浮兩級懸浮,減輕了空間站姿態(tài)和軌道控制機動產生的加速度、各類儀器運轉產生的力矩和震動、航天員活動帶來的質心變化和沖擊、太陽風和稀薄大氣的擾動等干擾因素影響,能夠支持更為精密的科學實驗。
最后是太空拋物實驗,頂流“冰墩墩”高調亮相。王亞平手指輕輕一推“冰墩墩”,“冰墩墩”沒下墜,而是平穩(wěn)地飄向葉光富,又被葉光富推向王亞平。由此,“冰墩墩”在兩人之間來回做著近似勻速直線運動,沒出現(xiàn)在地面上那樣的曲線運動。
這不難理解,畢竟在空間站的物體幾乎不受重力影響。不過,這么簡單的實驗為什么要拿到“天上”做呢?
天宮課堂地面總課堂授課老師、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物理教師張健介紹稱,平拋運動看似簡單,但其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科學道理。平拋運動指的是在不計空氣阻力的情況下,將物體以水平初速度拋出后,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
不妨來暢想一番:如果我們在高山上做平拋實驗,把物體拋出,它將落向地面;如果將物體拋出的速度變大,它將會落向更遠的地方。假如拋出的速度足夠大,它有沒有可能不落回地面,而成為環(huán)繞地球的衛(wèi)星呢?
這個想法最早是由牛頓提出的,被戲稱為“牛頓的高山大炮實驗”,利用中學物理知識就可以把這個“足夠大的速度”計算出來:接近8000米/秒。這被稱為第一宇宙速度,也是衛(wèi)星的最小發(fā)射速度,還是在軌運行的所有衛(wèi)星環(huán)繞地球最大速度,中國空間站運行速度就接近第一宇宙速度。
航天員們?yōu)橥瑢W們演示完有趣的實驗后,又介紹了空間站上的科學實驗柜——高微重力實驗柜和無容器材料實驗柜,特別展示了本次任務中的空間科學實(試)驗進展。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應用發(fā)展中心主任張偉透露,中國空間站內還有生命科學實驗柜、微重力流體物理實驗柜等十幾個科學實驗柜,未來將支撐開展大規(guī)??茖W實驗。
我們?yōu)槭裁匆_展在軌科學實驗?張璐介紹稱,一是要揭示微重力環(huán)境下的特殊現(xiàn)象,從科學角度認識世界;二是通過在軌實驗助力地面科學研究,改進工藝水平;三是艙外有高真空環(huán)境、輻照、亞磁場等,這些特殊環(huán)境因素對生物體、材料、元器件等影響也是要研究的內容;四是進一步探索未知領域,包括暗物質探測、行星起源探索等。
▲ 天地互動現(xiàn)場。胡藍月 攝
▲ 太空授課促使青少年熱愛航天、熱愛科學。胡藍月 攝
▲ 王亞平在空間站內與中學生通信交流
建設空間站的目的,就是打造太空實驗室。等到問天號實驗艙和夢天號實驗艙發(fā)射入軌之后,中國空間站將增加更多實驗柜,供中外科學家開展更多領域的前沿科學實驗項目,成為造福全人類的太空科學平臺。
當然,在空間站進行實驗,需要滿足更多要求。陳征歸納出三點:“第一是安全,不能危及我們空間站的運行,不能有任何安全隱患;第二,實驗現(xiàn)象要和地面有明顯的差異;第三就是方便航天員操作,不會給航天員造成太多額外負擔。”
那么在空間站微重力環(huán)境下,將來還有可能做哪些既好玩好看又簡單安全的實驗?
陳征設想:在太空失重環(huán)境下,植物的生長方向,比如向光性、向水性,會不會受到重力因素影響?他認為,不只是物理現(xiàn)象,重力和我們身邊很多現(xiàn)象有關,這些都可以在空間站做一些嘗試。
此次地面主課堂設在中國科技館,分課堂設在西藏拉薩和新疆烏魯木齊。最后的提問環(huán)節(jié)中,網友們和地面課堂的同學們拋出了很多有趣的問題,3名航天員一一作答。
有同學問:“皮膚在太空會變好嗎?”
王亞平笑答,空間站里沒有陽光照射,溫度和濕度也都控制在適宜范圍內,另外,在微重力環(huán)境下,體液會向上分布,皮膚也會“向上提升”,所以感覺在空間站里皮膚狀態(tài)很不錯。當然,在空間站內,護膚水倒不出來,要用特定裝置擠壓。
還有人問:“在空間站里流眼淚是怎樣的?是像果凍一樣拉得很長,還是會蹦出來,變成一顆一顆的?”
王亞平分享了熱淚盈眶的感受:在太空中,眼淚無法像在地面時那樣自然地流下來,而是在眼眶中打轉,或者是在眼角。所以在地面上強忍眼淚、故作堅強也許很難,在太空中就很容易做到。
那么在空間站看到的月亮和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嗎?
翟志剛回答,空間站距離地球約400千米,地球距離月球38萬千米,所以在空間站上看月球跟在地面上看月球沒太大區(qū)別。但是,因為沒有地球上的大氣和云的干擾,從空間站上看到的月亮更加明亮、更加清晰。
學生們期盼將來成為在太空中做實驗的科學家,葉光富鼓勵他們說,隨著中國空間站建成,將會有更多科研人員飛天開展科學實驗,同學們也可以把自己設計的實驗項目提交到空間站來,然后在地面上遠程操作。
在約400千米高度的地球軌道上,“天宮課堂”流暢而順利地完成,需要強大的航天技術支撐,體現(xiàn)著我國科技進步和創(chuàng)新成果。與此同時,“天宮課堂”從創(chuàng)意到落地,既源于對能力的自信,更反映出我國對科學研究的重視。
載人航天工程到今年即將完成“三步走”規(guī)劃,建成空間站并長期運營。中國空間站將繼續(xù)服務于科學研究和科學應用,充分發(fā)揮國家太空實驗室的作用,提供得天獨厚的平臺。
如今,“天宮課堂”正逐漸成為我國太空科普的國家品牌。太空授課不僅能激發(fā)人們對航天乃至科學的興趣,也能增進公眾對門檻高、回報周期長的航天事業(yè)等大科學計劃的理解和支持,還會在青少年心中種下科學種子,等待夢想生根發(fā)芽。正如王亞平所說:“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