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明
(渤海大學 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認知是心理學研究范疇中的重要概念,其本質(zhì)是一種心理過程。人認識客觀事物并從中獲取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便是認知。認知的內(nèi)涵十分豐富,與心理學上的認知相比,認知語言學領域內(nèi)認知的概念要相對寬泛一些,趙艷芳指出:“在認知語言學中,認知屬廣義的,即包括感知覺、知識表征、概念形成、范疇化、思維在內(nèi)的大腦對客觀世界及其關系進行處理從而能動地認識世界的過程,是通過心智活動將對客觀世界的經(jīng)驗進行組織,將其概念化和結(jié)構化的過程?!盵1]此外,王玉新將認知從語言學研究中剝離出來,并與漢字學的研究相結(jié)合。其指出:“所謂認知,無非是指認知主體借助一定的符號形式同認知客體發(fā)生一定的聯(lián)系并使認知客體有序化的過程?!盵2]23無論是心理學上的認知,還是語言學或文字學領域的認知,雖然在表述及內(nèi)涵上存在一定差異,但本質(zhì)都是相同的。結(jié)合以上及學界的相關觀點,我們認為認知包含兩個基本階段:一是獲取知識階段,二是掌握并應用知識階段。人作為認知主體,依靠注意、知覺、理解、記憶、思維等心理活動,將認知客體抽象化、概念化、符號化,而后將這些內(nèi)化的抽象信息轉(zhuǎn)化為特定行為并向外輸出。這一復雜的心理過程,便是認知。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字,它們都是人們認知客觀世界的產(chǎn)物。一方面,人們在認知實踐中不斷總結(jié)和概括出語言、文字等“特定行為”;另一方面,這些“特定行為”逐漸在社會群體中固化,成為人們認知的中介工具,刺激認知主體做出相應的反應。因此,語言和文字在使用過程中一定帶有著某些認知的特性。
漢字簡化是漢字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的形體演變現(xiàn)象。以往研究在解釋漢字簡化時,常常從社會變遷、生理原因、書寫材料等方面進行論證,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但“漢字是漢民族認知實踐的產(chǎn)物”[2]22,漢字在使用過程中趨簡的傾向勢必蘊含著書寫者深層次的心理原因,體現(xiàn)著一定的認知心理學原理。因此,本文以部分簡化漢字為例,追溯其演變的歷程,并結(jié)合認知心理學中注意、知覺以及思維的相關理論,挖掘漢字簡化現(xiàn)象中體現(xiàn)的認知心理層面的原理,希望能夠為漢字簡化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注意是心理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3],指向性與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屬性。指向性就是指事物自身某些突出的部分會吸引認知主體的過多關注,而集中性則是指認知主體會對引起注意的部分保持高度的緊張。在認知過程中,人的精力往往是有限的,認知主體對所接觸的事物信息具有一定的選擇和篩查,引起注意的部分往往會得到意識的持續(xù)關注和高度緊張,而這也勢必會導致其他非必要部分被忽視或省略。此外,當所接觸的信息不熟悉或幾種信息具備同等效用時,認知主體也會將注意力進行轉(zhuǎn)移和分配,以保證能夠有效處理多種問題。因此,注意具有選擇和分配的功能。下面我們便從注意的兩個功能入手,討論它們在漢字簡化中所起到的作用。
注意的選擇功能在漢字簡化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方法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實驗證實:人們在識別漢字時是存在層級關系的。彭聃齡、王春茂在《漢字加工的基本單元》中指出:“漢字的加工要經(jīng)過筆畫、部件和整字三個層次。”[4]也就是說人們在識別漢字時,不僅只有漢字的整體會引起注意,筆畫、部件等內(nèi)部要素也會引起認知主體的注意,這就會導致漢字整體與漢字內(nèi)部、漢字內(nèi)部各個要素之間對有限的注意資源展開競爭。加之漢字數(shù)量不斷增多、漢字使用頻率不斷提高以及人們對工作效率要求不斷提升等外在因素,為了滿足人們的日常使用,漢字必須朝著更加方便、簡潔的方向發(fā)展,因此漢字有必要對自身及構件、筆畫等做出選擇和取舍。但具體要將什么部分保留、將什么部分省略,或是先省略哪個部分、后省略哪個部分,這些都是有一定規(guī)律和步驟的,并不是隨意進行的,這也正是注意的選擇功能在漢字簡化中起到的作用。有些漢字在保證正常使用的情況下,逐漸省略了一些非必要部分,而某些在識讀或是表意上都十分關鍵的部分往往會引起更多的注意,也就被保留下來。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一些簡化而來的簡體字逐漸被社會群體所接受,且寫法逐漸固定下來,便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簡化字。我們以“龜”為例。
“龜”是“龜”的簡化字?!褒敗弊钤缈梢娪诩坠俏臅r期,甲骨文作“”(《屯》859)、“”(《花東》449)、“”(《花東》450)等形。金文作“”(《龜爵》13.7535)、“”(《弔龜父丙簋》06.3427)等形。《說文》小篆作“”。隸書階段,漢字變化不大基本延續(xù)小篆寫法,作“”(《隸辨·卷一》)。在后代的書寫過程中,該字進一步減省作“”(《集成》本《風箏配·第二回》)、“”(《草韻辨體》)等形?,F(xiàn)代簡化字“龜”采用了草書楷化的方法,字形進一步減省。
我們雖然沒有將龜字的全部形體一一列出,但從幾組較有代表性的例子中,可以很清晰地發(fā)現(xiàn),其演變規(guī)律大體上是由繁至簡的,這基本符合漢字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我們將龜字的形體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漢字初創(chuàng)時期。此時漢字總數(shù)量和使用頻率都相對較少,因此人們往往會更為細致地描摹事物的狀態(tài),這在甲金時代的龜字上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龜?shù)念^部、四肢以及尾部都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部分字形甚至連龜背上的花紋都很清晰地刻畫出來。二是篆隸時期,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小篆及隸書字形已經(jīng)較甲金時代的文字簡省了很多成分。一些小的細節(jié)方面,例如烏龜?shù)哪_趾、頭部以及龜殼的修飾物等逐漸被忽視和省略,而龜?shù)纳眢w各部分依然有所保留。第三個階段便是行草書時期。原有烏龜?shù)男螒B(tài)基本已經(jīng)看不到了,字形已經(jīng)相當抽象,只保留了原有字的整體輪廓特征以保證其基本的識讀功能。從龜字三個階段的發(fā)展中可以看到:當龜字的象形性較強時,首先省略的部分是足與殼上的修飾物,而龜?shù)纳眢w輪廓被較為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當龜字象形性極大削弱時,首先省略的部分是字內(nèi)一些較為繁雜的部分,而字的外在輪廓基本上被保留下來。因此,漢字在簡化時首先選擇保留的通常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或是特征明顯的部分,而一些較為繁雜且實際作用不大的部分就會被舍棄掉。這些都是注意的選擇功能發(fā)揮作用的結(jié)果。
除了上述的選擇功能之外,注意的分配功能在漢字簡化過程中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當認知主體面臨多種信息刺激時,并且多種信息自身的優(yōu)勢相當,那么認知主體便不會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做出選擇。通常認知主體在保持注意一個事物的同時,會有效地轉(zhuǎn)換指向的對象,對有限的注意資源進行轉(zhuǎn)移和分配,以保證多種信息都能得到有效的處理。需要強調(diào)的是,當認知主體將注意力分配給其他事物時,對當前事物的指向仍然是有效的,仍然是保持高度緊張和集中的。當前事物與注意到的新事物之間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并列存在的關系。注意的分配功能在漢字發(fā)展中主要體現(xiàn)在:一些形體相對繁難的字產(chǎn)生的時間通常較早,理據(jù)性也較強。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原有造字時的理據(jù)已經(jīng)不適用于當時的社會,且受到漢字發(fā)展整體趨簡的影響,人們往往會將注意視角轉(zhuǎn)移至同類別的、寫法更加簡便的構件上,從而達到簡化漢字的目的。由于認知主體對形體繁難的字仍然保持指向和集中,因此新產(chǎn)生的、形體相對簡單的字構意雖然發(fā)生變化,但理據(jù)應該能夠與前者達到高度的契合。我們以“塵”“燦”等字為例。
張書巖等認為“塵”最早見于唐代的敦煌變文寫本中[5]?!皦m”產(chǎn)生的時間要早于“塵”。塵,從鹿從土,取鹿群奔跑揚起的沙土之義,應為會意字。此形體結(jié)構較為復雜且筆畫較多,使用起來相對困難。因此在注意分配功能的作用下,人們在使用中逐漸將注意力轉(zhuǎn)移至更加簡潔、更加方便書寫的構件“小”上,“塵”字便逐漸被使用群體接受,與“塵”構成異體關系。塵,從小從土,小粒沙土即為塵,會意字。與原字相比,構件替換之后筆畫大大減省且構意合理,達到了簡化的目的。此為替換表義構件例。
此外,還有一些由現(xiàn)代群眾創(chuàng)造的形聲字,如“燦”“補”等,這些簡化字也能充分體現(xiàn)注意的分配功能在漢字簡化中所發(fā)揮的作用?!盃N”是“燦”的簡化字,在古書中尚不多見?,F(xiàn)代群眾在簡化漢字時,將示音構件“粲”替換為寫法更加簡單的“山”?!把a”也是由“補”替換示音構件簡化而來。此為替換示音構件例。因此,以上這些漢字簡化時所采用的構件替換的方法,其實質(zhì)便是注意合理分配的結(jié)果。
知覺同樣是心理學領域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知覺是人們認知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比較基礎和初級的心理過程。所謂知覺,就是“對事物各方面感覺特性的整體的、綜合的反映”[6]63,是對事物全面的考察和綜合的評判。20 世紀初,西方心理學界出現(xiàn)了一支較為重要的流派——格式塔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也被稱為“完形心理學”,其主要強調(diào)心理過程的整體性,認為整體并不是各個部分的簡單相加。格式塔心理學一經(jīng)產(chǎn)生,便迅速在西方現(xiàn)代心理學界占據(jù)主流地位,其部分研究方法和理論主張極大地推動了認知心理學的發(fā)展。尤其是在知覺的研究領域,正如王鵬等提到的:“知覺是格式塔心理學最重要而又最有特點的領域,在這一領域格式塔學派的貢獻比任何一學派都大?!盵7]229因此,這部分在討論知覺與漢字簡化的關系時,我們主要采用的是格式塔心理學對于知覺的相關觀點。格式塔心理學在知覺領域做出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提出了知覺組織原則,也被稱為完形組織原則,即相似原則、接近原則、閉合原則等。下面我們便以部分知覺組織原則為例,討論它們在漢字簡化中發(fā)揮的作用。
所謂相似原則就是指人們在感知客觀事物時,形體上相同或類似的事物容易被看成一個單位。如圖1 所示,各個圖形都是等距分散分布的,每一橫行的圖形是相似的,不同行之間的圖形存在著明顯的形狀或是顏色的區(qū)別。我們在觀察這幅圖片時,通常不會從縱向上去歸納,而是更傾向于從橫向上入手,將每一橫行的圖形看作是一個整體和單位。這便是知覺的相似原則。在漢字簡化中,知覺的相似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相似形體的歸并與替換上。有些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由于形體十分相近,因此在使用時逐漸被歸納為一個整體。我們以“果”“番”“胃”為例。
圖1 相似原則示意圖
從以上《說文》中的解釋可以得知:以上三字在楷書階段雖然都包含構件“田”,但三者原本所指代的事物其實并不相同。果字中的“田”源自果樹的形狀;番字中的“田”源自獸足之形;胃字中的“田”源自胃部填滿食物的狀態(tài)。以上三個構件所表示的本來不是同一構件,而由于三字的形體在后期演變中極為相似,且與“田”的形狀較為契合。在知覺相似原則的作用下,類似的形體被看作是同一個單位,因此后代人們在使用中便將這幾個構件歸并至一個。通過減少漢字以及漢字中構件的形體數(shù)量達到方便記憶和書寫的目的,是漢字簡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以上便是知覺的相似原則在漢字簡化中發(fā)揮的主要作用。
知覺的接近原則是指相對距離較近的兩個事物容易被看作是一個單位。如圖2 所示,有些正方形彼此距離較近,而有些正方形之間彼此距離較遠。我們在觀察這幅圖片時,習慣將相對距離較近的兩個正方形看為一個整體,這便是知覺的接近原則。知覺的接近原則在漢字簡化中體現(xiàn)最為明顯的一點是:相對距離較近的筆畫和構件可能會逐漸黏合在一起,黏合后的形體較之前的形體更加簡潔。我們以“更”“曹”等字為例。
圖2 接近原則示意圖
上面兩個例字在古文字階段本由多個構件組合而成。但發(fā)展至今文字階段后,原有的構件之間開始發(fā)生黏合變異,構件數(shù)量整體減少,筆畫數(shù)也相對減少,實現(xiàn)了漢字的簡化。究其原因,知覺的接近原則在其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案敝械膬蓚€構件“丙”“攴”原本呈上下結(jié)構,構件位置相對較近,人們在使用過程中更加傾向?qū)⒍呖醋魇且粋€整體?!安堋敝袃蓚€“東”寫法過于繁瑣,且二者位置比較靠近,因此人們在書寫時逐漸將二者合并在一起,組成一個新的構件。這些漢字的簡化都是知覺接近原則發(fā)揮作用的結(jié)果。
所謂閉合原則就是指:“刺激的特征傾向于聚攏成形時,即使其間有短缺處,也傾向于當作閉合而完滿的圖形。”[7]99如圖3 所示,圖中各個元素之間彼此都是分離的,不存在連接的情況。但我們在觀察這幅圖片時,習慣于將這些元素看成一個整體,這主要是因為這些散亂的元素能夠聚攏成為“老鼠”的形狀,而觀察者心中對此形狀也已經(jīng)有了心理預設,因此人們傾向于將各個散開的元素聚合起來,構成一個完整且閉合的圖形。這便是知覺的閉合原則。在漢字發(fā)展進程中,閉合原則不僅僅體現(xiàn)在部分漢字筆畫組成的封閉上(如“囗”“口”“回”等),更主要體現(xiàn)在漢字整體結(jié)構的封閉上。所謂漢字結(jié)構的封閉主要是指漢字各個構成要素逐漸向漢字中心轉(zhuǎn)移和靠攏,呈現(xiàn)出閉合的整體特點。漢字形體內(nèi)部重心更加穩(wěn)定,外在的輪廓也趨于規(guī)整。為了呈現(xiàn)更為緊湊的結(jié)構狀態(tài),漢字在發(fā)展中勢必會省略一些不必要的成分,并不斷調(diào)整書寫筆形。在此過程中,漢字便達到了簡化的目的。我們以“涉”為例。
圖3 閉合原則示意圖
我們從涉字的形體發(fā)展脈絡來看,雖然也存在諸如加義符這樣形體繁化的階段,但其發(fā)展的整體趨勢依然是簡化的。這種簡化在構件的減省和歸并上體現(xiàn)得還不是十分明顯,體現(xiàn)最明顯的是漢字結(jié)構的規(guī)整和筆形的簡略,而這主要得益于知覺的閉合原則。在甲金時期,漢字及各構件的置向很不穩(wěn)定,且在能夠正常表現(xiàn)構意的前提下,組成漢字的各個構成要素通常很散亂。但隨著漢字不斷發(fā)展,原本在兩足中間的河水向左轉(zhuǎn)移,原本分屬于河水兩側(cè)的足形疊置在右側(cè)。漢字各構件間的聯(lián)系逐漸緊密,構件與構件的對應更加整齊,各個構件呈現(xiàn)出向中心聚攏閉合的態(tài)勢。不僅如此,為了能夠適應結(jié)構的變化,筆形也由原有的彎曲繁難逐漸向筆直簡練過渡,使?jié)h字整體的輪廓呈現(xiàn)“方塊狀”的特點。以上便是知覺的閉合原則在漢字簡化中所發(fā)揮的作用。
通過以上我們可知,知覺組織原則在漢字簡化過程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強調(diào)的主要有兩點:一是每一種組織原則在漢字簡化中發(fā)揮的作用通常是不同的。有些作用于漢字的構成要素上,有些則作用在漢字的整體結(jié)構上。二是一個字在簡化過程中可能涉及到多種知覺組織原則,漢字的簡化并不是某一種組織原則單獨發(fā)揮作用造成的,通常是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與注意和知覺相同,思維也是人們的認知過程之一。與前兩者相比,思維更加復雜也更加高級。“思維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和事物之間的規(guī)律性聯(lián)系。”[6]238通過思維,我們可以利用以往熟識的事物來推斷出尚未可知的新事物,認知主體對新事物了解和掌握的過程是間接的。而之所以我們能夠通過思維間接地推斷出新事物的種種特性,是因為事物原本的屬性以及事物之間規(guī)律性的聯(lián)系是客觀存在的,思維正是對這些基本屬性和客觀規(guī)律的概括。因此,思維具有間接性和概括性,“概括性是間接性的基礎?!盵6]238
推理是思維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所謂推理就是指我們利用已知的條件和線索推斷出新結(jié)論的過程。在認知心理學的視域下,推理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但在兩大推理方法之外,還有一種比較獨特且重要的思維推理方式,即類比推理。之所以稱其獨特,是因為其同時具備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某些特性,但又不完全與二者等同?!耙环N(觀點)認為它與歸納、演繹推理具有同一種推理模式”[8],另一種則與其截然相反。關于這個問題,本文在此不作過多討論,我們僅從類比推理的基本概念出發(fā),探討其在漢字簡化中所起到的作用。
類比推理是指兩個事物具有相同的要素時,根據(jù)其中一個事物要素的特征來推斷另一個事物中的要素同樣具備此種特征的推理方式。這種思維推理方式在漢字簡化中體現(xiàn)最為明顯的便是類推簡化的運用。所謂漢字類推簡化是指漢字中相同構件進行簡體寫法的替換,從而達到成批量、成系統(tǒng)的簡化。在認知心理學的視域下,類推簡化就是思維類比推理作用下的結(jié)果。我們以“貝”組字為例。
“貝”是“貝”的簡化字,“貝”的寫法主要來源于草書,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吳皇象《急就章》作“”。后代人們在使用中將其草書形體楷化后得到簡化字“貝”。那么以“貝”作為構件的漢字,如“負”“貞”“贖”“則”“狽”,使用類推簡化的方法應當簡化為“負”“貞”“贖”“則”“狽”。
上例中,沒有簡化的“貝”“負”“貞”“贖”“則”“狽”等字都包含一個共同的要素——構件“貝”。當“貝”簡化為“貝”后,類比推理的思維方式便開始發(fā)揮作用。人們會主動將視角轉(zhuǎn)移至包含相同要素(即構件“貝”)的其他漢字上,并推斷出其他漢字中此要素也應保持一致,那么以“貝”為構件的一系列字便實現(xiàn)了整體的簡化。這也就解釋了在新中國剛剛頒布《漢字簡化方案》之時,因為字表的一些規(guī)定不是十分周密,常常出現(xiàn)的一些“群眾自造類推字”。如字表規(guī)定將“兒”簡化為“兒”,那么以“兒”為構件的“倪”被一些人寫作“”。這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寫法,但在此例中我們卻可以看到,在類比推理思維方式的指導下,人們使用漢字所受到的影響。
本文主要以漢字簡化為核心,結(jié)合認知心理學中注意、知覺以及思維的相關理論,探討漢字簡化所體現(xiàn)的認知心理學原理。漢字是漢民族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漢字的產(chǎn)生、使用和發(fā)展勢必帶有著漢民族的認知特點。而注意、知覺以及思維都是比較重要的認知階段,也是認知心理學重要的研究范疇。利用認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去解讀漢字的簡化現(xiàn)象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這些不同學科交叉比較的研究方法能夠為繁簡字屬性的相關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理論依據(jù),也能為其他的跨學科交叉研究提供一些范例。